澤連斯基簽讓礦產看似「賣國」 其實反證特朗普「外硬內軟」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根據多方媒體報道,日前才說過不會出賣國家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將會在2月28日訪問華府同特朗普(Donald Trump)簽署烏美兩國之間的礦產協議。此前曾經要求烏克蘭交出5,000億美元相關收入抵償美國援助的特朗普形容這是「非常大的交易」,「我聽說他會在星期五,當然,如果他想來,我也沒意見。而且他想和我一起簽署。」

對於澤連斯基而言,這看起來是差不多是城下之盟一般的屈辱。特朗普先是私自同普京(Vladimir Putin)以通電方式啟動有關烏克蘭的談判,派國務卿等高官到沙特同俄方展開外交,大罵澤連斯基是「獨裁者」,要烏克蘭重選總統暗示想踢走澤連斯基,到24日俄烏三周年之際更在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上同俄羅斯聯手反對對烏克蘭有利的決議,而且不斷誇大美國對烏援助,甚至是在日前到訪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面前也是如此。

但在種種屈辱之下,澤連斯基為了搶在普京之先到華盛頓親見特朗普,最終也決定要簽字。雖然國與國之間的合約只是君子協定,但烏美實力懸殊,烏克蘭國防依賴美國支持,美國是有能力強迫烏克蘭執行君子協定的一方。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俄烏3周年紀念日(2月24日)於華府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晤。二人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記者時,特朗普談及歐洲貸款支援烏克蘭,卻遭馬克龍伸手打斷並糾正。(Reuters)

其實只是「一紙空文」?

然而,根據媒體對於最新礦產協議版本的描述(按:協議文本並未公開),這一份文件很可能只會變成讓特朗普「表面贏了」「為美國納稅人爭回金錢」的把戲,實際上卻不必烏克蘭對美國付出太多。

首先,原本特朗普要求的5,000億美元預計已不會明文出現在協議之中。其次,此前對於烏克蘭未來要用美國援助金額兩倍的資金來換取美國援助的條款也被刪去。

跟之前的各種版本差不多,烏克蘭將會把從關鍵金屬、石油、天然氣及其相關運輸所得收入中的一半交到一個基金之中。這個基金將會在美國法律容許的範圍內由美國掌握最大的金融權益。不過,其中一個關鍵改變就是烏克蘭要交出的收入只適用於「未來開發收益」(future monetization),不包括現時已經開採的項目。

圖為2025年2月24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主持「支持烏克蘭國際會議」的記者會,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及多國領導人出席。(Reuters)

而且,該基金的資金未來也將會用於投資烏克蘭(按:但暫時不清楚這指的是部份或是全部資金)。

當然,跟之前的版本一樣,協議也沒有包括任何來自美國對於烏克蘭的安全保證。澤連斯基去年開始提出、專門用來針對「生意人」特朗普的「礦產換安全」盤算最終也沒有打響。

從目前這些資訊來看,這個協議其實只是一個框架協議。澤連斯基簽署之後,烏克蘭暫時還沒有對美國要支付任何一分錢的責任。未來雙方還要「慢慢」談判基金的成立、美國佔基金的股權,甚至是未來礦產、油氣等天然資源開發要如何進行的問題。

圖為2024年12月7日,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 Donald Trump)在法國出席巴黎聖母院的重開儀式,與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談話。(Reuters)

在歐洲的範圍來看,烏克蘭確實有頗多歐美都需要的礦物資源,當中有20種是美國定義的關鍵金屬,30種是歐盟定義的關鍵金屬,當中包括稀土、生產電池所需的鋰、核能所需的鈾、製造飛機導彈也需要的鈦等等。

問題是,有可高達40%的相關礦物資源如今處於俄羅斯控制的烏克蘭領土之上。除非國際社會(不只美國)也正式承認它們是俄羅斯領土,又或者烏克蘭穩定地從俄羅斯手上取回這些領土的控制權,否則開採起來政治風險、法律風險、道德風險和實際成本都非常高(例如相關礦產可能需要以不同方式隱藏其來源地才能出口,又或者只能售予某些特定國家)。

烏克蘭礦藏地圖(NATO)

而且,即使是在烏克蘭控制範圍內的礦藏很多也未曾開採。根據2023年的一項研究,金屬礦產從發現到開採生產平均要花15.7年時間。

從這樣的時間維度來看,澤連斯基這次簽下的礦產協議其實只是一紙空文。從美國政治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時程,誰知道近16年後的美國政府還是否由今天一般的特朗普主義主導?

如果大家還記得2020年1月由特朗普談成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到了拜登(Joe Biden)手上就沒有再要求強硬執行。這份礦產協議的最終命運很可能也是如此。

目前,烏克蘭政府從天然資源所得的收入每年其實也只得11億美元。未來就算如何加大開發,也很難達至特朗普5,000億美元的開價。

根據2023年的一項研究,金屬礦產從發現到開採生產平均要花15.7年時間。(S&P Global)

這份協議的「一紙空文」性質大概就解釋了為何澤連斯基願意簽字而換來一個訪問華府的機會。

為何特朗普願意接受這樣的「一紙空文」?

對特朗普而言,正如此前暫緩加墨關稅的情況一般,可能「看起來贏了」比真正贏得什麼實際得益更重要。如果特朗普喜歡的話,在這份協議簽署之後,他大可以用「美國取得一半烏克蘭礦產」來作宣傳,渲染自己已經為美國納稅人贏得非常大的援烏投資回報--正如他在Truth Social聲言他自己上任至今已為美國贏得1.6萬億美元投資的「吹噓」一般。

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吹噓」他自己一個月內已為美國贏得1.6萬億美元的投資。(網站截圖)

從俄烏停火的談判角度來看,現在的情況明顯是「皇帝不急太監急」。特朗普的競選承諾是上任24小時內叫停俄烏戰爭。但如今俄方放出的消息是美俄在沙特的談判其實也沒有談很多烏克蘭的事情;普京則稱他不知道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完成談判。

在24日馬克龍訪問期間,特朗普的表態也反映出一個美俄之間的核心分歧。特朗普聲稱他親口問過普京會否接受未來由歐洲派兵到烏克蘭維持和平,指普京說將會接受。但此後,克里姆林宮卻重申了此前由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表達的反對立場。

圖為2025年2月18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在沙特阿拉伯會面。(Reuters)

由於普京很可能相信在烏克蘭長期打下去始終對俄有利,俄方其實不急着達成停火,反而是為了兌現選舉承諾的特朗普比參戰各方都更為着急。特朗普若然要施壓普京加快談判的話,他首先就要轉向對烏克蘭表現得更加支持。

透過跟澤連斯基簽「一紙空文」的礦產協議,則有可能構成這種可讓特朗普轉向的政治契機,讓他可以用「烏克蘭已經付錢、美國也應該提供武器」之類的方式來向選民交代。

無論是從押後加墨關稅的決定、如今已不了了之的「接管加沙」提案,還是從這次烏美礦物協議的事態走向來看,特朗普看起來也是「外硬內軟」的,公關上很強硬,但實際上卻能輕易讓步。當然,特朗普還是一個充滿不定性的人物,他到底會否一以貫之的「外硬內軟」,則還要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