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個大諷刺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2022年度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今(10日)揭盅,得主分別為美國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及美國學者Douglas W. Diamond和Philip H. Dybvig,以表彰他們對銀行及金融危機的研究貢獻。這是多麼大的諷刺!

伯南克是2006年2月1日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聯儲主席。2010年獲得連任,2014年年初結束任期。換句話說,是在伯南克任內,美國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是在伯南克任內,是他毅然開始執行的後患無窮,甚至在未來回頭看,很可能毀了美國經濟基礎的QE!

伯南克是一位典型的「科班出身」主席:哈佛經濟學本科,MIT經濟學博士,普林斯頓經濟學系任教17年。他這一生與經濟學的緊密聯繫,在經濟學領域探索的過程中對於貨幣和金融史的格外痴迷。伯南克的內心一直深信着「白芝浩原則」(Bagehot's Dictum),即央行應當在危機時刻扮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因此,在擔任聯儲理事初期,他便直言不諱地表達過,認為必要時可採取「直升機撒錢」的方式。在現實中,伯南克也確實這麼做了。

金融危機之前,在房地產泡沫發酵之時,伯南克並不認為需要通過收緊貨幣政策來抑制泡沫,他甚至非常同意:房地產泡沫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心理因素,而非低利率。但他忽略了,低利率會促成心理因素的強化,並且降低了投機成本。聯儲一直將房地產市場的瘋狂和深度參與其中的金融機構視為點狀風險,貨幣政策依舊緊盯着失業率和通脹數據。於是,當危機拉開帷幕,其破壞性遠遠超出了聯儲最初的想象。這其實是伯南克的第一個誤判。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2022年10月10日揭盅。美國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美國金融協會前主席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及美國學者迪布維格(Philip Dybvig)分享殊榮,評審表揚他們在研究金融危機方面的貢獻。(AP)

當面對一家又一家機構的危機,聯儲局只能一次又一次行使「最後貸款人」的身份,直接或間接向其注入流動性。這顯然是伯南克的決定。聯儲局先是購買6000億美元的「兩房」和吉利美MBS,這是QE的前身,而後便開始了漫長的QE之路。伯南克,自然是QE的極力推動者。伯南克堅信既然QE對於提振經濟有效果,就應當繼續使用,直到經濟復甦令人滿意。

在危機之時,用非常之法救市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聯儲局有極端貨幣政策也無可厚非,但恰恰是「通往地獄之門」一旦打開,就回不去了。如果是QE1能夠被理解,但恰恰是如此「印鈔」,讓政客們眼前一亮,「盡然可以來得如此容易」。可以看到,後來的QE2和QE3的確造成了利率曲線的扭曲,使其過於平坦化,從而帶來了很大的負面作用。從2Y和10Y國債利差可以看出,QE1時,長端利率受到危機餘波無法追隨短端下行,人為壓低長端利率能夠推動利率曲線形態從危機時的過於陡峭向正常化過渡;但到了QE2和QE3,利率曲線便走向了過於平坦化。過於平坦的曲線有兩個壞處:

一是抑制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因為企業通過提高生產率覆蓋借貸成本實現盈利的動機在下降;

二是引發資產泡沫。

此外,就是一方面, 「印鈔」極大加劇通貨膨脹;而另一方面,央行為財政部直接融資有損央行的獨立性。

讓我們重温一次QE對美國乃至全球金融體系的深刻影響:聯儲局開啟量寬,美元的流動性增強,M2增速加快,導致美元貶值。美元對國際大宗商品具有定價權,所以美元一旦貶值容易推動商品價格上漲,進而推動美國國內與國際通脹抬頭。

通脹上行就會支持美國的資產價格上漲,原本美股就處於歷史最高峰,資產價格若進一步上漲,風險溢價會擴張,美國就存在資產泡沫傾向,金融風險敞口將會擴大。而利率下降會收窄美債等收益率,這會降低國際資本投資美債的熱情。鑑於美國風險資產泡沫趨勢與美債收益率的降低,促使國際資本避險流出美國,而美國本土資本也會因借貸成本下降而流向國際。國際間因流動性增強,經濟增長會加快,但熱錢過剩,市場投機現象也隨之加重,通脹上行會加速,甚至會出現經濟過熱現象。

由於美元貶值會使美國產品更加便宜,所以會強化美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會促進美國商品出口,從而縮窄貿易逆差。但是美元貶值強化出口就會導致歐洲與日本等國家的商品減少出口,而歐洲與日本目前經濟都不景氣,所以也會與美國競相量化寬鬆,從而形成新的匯率競爭浪潮,彼此競相貶值,這對全球經濟會構成嚴重威脅。美歐日不僅會通過匯率轉嫁債務,還容易導致全球通脹趨勢惡化,這把全球經濟帶入金融風暴之中。

更加全面的來看,伯南克決然實施量寬政策救市,但由於實體經濟需求疲弱,大量流動性並未如願流入實體企業,而是湧入包括房地產及金融產品等資產市場,最終形成了「LV」現象——即實體經濟走勢欲振乏力,如「L」,資產市場價格飆漲,呈「V」型反彈。資產價格持續飛昇,最終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貧富差距惡化既表現在各國一國之內,又會表現在國際社會的國與國之間。前者會引發各國社會及政治問題,如「阿拉伯之春」及「佔領華爾街」運動,後者則導致國際關係緊張、矛盾、摩擦與衝突。最後,美國還經常挾其金融產業在全球的絕對優勢,時不時通過金融操作,對個別國家甚至整個地區割剪「羊毛」。看似美國「風光一時」,但不得不多問一句,「去美元化」是不是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呼聲越來越大?當美元霸權愈發動搖,對美國而言,是不是自掘墳墓?

如此,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用以表彰伯南克及其夥伴對銀行及金融危機的研究貢獻,是不是非常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