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掏空」台積電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影響|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2022年11月17日,台積電首批300名骨幹員工及家屬登上一架美國包機,直飛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生產基地。台積電從2021年開始,在鳳凰城規劃投資120億美元,建設了晶片工廠的一期工程。這些台積電的骨幹和家屬未來將在美國定居。據媒體報道,台積電的員工這次不僅攜帶了家人,連寵物貓狗都一併攜帶離開了台灣。

這只是台積電向美國轉移的第一批人。根據此前的計劃,預計2022年年底之前,可能還將有6架包機,繼續將1000多名台積電骨幹員工及家屬運送到鳳凰城晶片工廠。最終預計將有3000左右的台積電人才送往美國,他們將成為台積電美國晶片工廠的長期核心員工。據稱,除了安裝調試必要的新生產設備以外,台積電還可能拆卸位於台灣本地的大批精密設備,運到美國鳳凰城生產基地重新安裝使用。

這個場景頗具象徵意義。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台積電的人才連人帶貓狗向美國舉家搬遷,這種人才流動可能是永久性的。在逆全球化和地緣政治主導世界的時代,這種永久性的技術和人才轉移意味着,美國開始事實上「掏空」台積電和台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

台積電在鳳凰城投資晶片工廠,這是特朗普任總統期間美國政府對台積電的「要求」。台積電在鳳凰城的晶片工廠,從2021年6月開始建設,計劃在2023年裝機,2024年上半年規模投產,主要生產5納米制程的晶片。拜登政府接力了這個項目,美國於2022年8月出台了《晶片與科學法案》,進一步吸引半導體制造企業向美國轉移。除了這座耗資120億美元的5納米晶片廠,有美國媒體披露,台積電將在鳳凰城加蓋一座採用3納米先進製程的新廠。這意味着,台積電將會有更多的投資、技術、人才從台灣地區向美國轉移。

台積電在美國建廠並不只是簡單的增量投資,而是一次會對台灣地區造成重大產業衝擊的產業和人才轉移。台積電目前員工總數大約5萬人,除了1.7萬多生產線技術人員外,其餘大部分為專業人員和助理人員,約有3萬人。按5納米工廠轉移3000骨幹人才來看,未來如果在美投資新生產線,台積電可能轉移更多的人才。台灣地區的經濟高度依賴半導體等少數產業,台積電號稱是台灣地區經濟和產業集群的定海神針,對台灣經濟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公開披露的財報,台積電在2021年的營收額為1.59萬億新台幣(約合3577.5億人民幣),而2021年台灣地區的GDP總額為4.9萬億人民幣(7727.45億美元),台積電一年的營收額佔台灣地區GDP的比例達7.3%。這種情況下,台積電的技術、人才、投資從台灣流向美國,這對於台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

台積電投資成本昂貴的美國,其經濟性並不高。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多次委婉地表示過反對意見,因為在美國製造晶片的成本實在太高,這會削弱台積電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過,台積電的在美投資並不是簡單的市場化投資,而是一種帶有多重意義的複雜投資行為。2022年11月19日,以台灣地區「經濟領袖」身份到曼谷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張忠謀,在泰國與美國副總統哈里斯會談時表示,雖然在美國製造晶片的成本比台灣地區至少高出50%,但這並不意味着台積電會「排除」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到美國的計劃。張忠謀已經邀請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參加今年12月6日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工廠的首部設備到廠(First tool-in)儀式。

台積電對美國進行鉅額投資,有市場和技術上的重要原因。

台積電對美國市場有較大的依賴。2021年,台積電的前十大客戶分別為:蘋果(佔比25.93%)、聯發科(5.8%)、AMD(4.39%)、高通(3.90%)、博通(3.77%)、Nvidia(英偉達)(2.83%)、Sony(索尼)(2.54%)、Marvell(美滿科技)(1.39%)、STM(意法半導體)(1.38%)、ADI(亞德諾半導體)(1.06%)、Intel(英特爾)(0.84%)。在前十大客戶中,除了台灣地區本土企業聯發科以及意大利的意法半導體外,其他8家都是美國企業,8家企業佔台積電營收的比重達到44%。可以看出,台積電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很大。

台積電在技術上對美國也有依賴。台積電是世界上最大的晶片代工廠(Foundry),對美國和歐洲供應鏈的依賴度很大,尤其以美國、日本、德國、荷蘭為主。如光刻機由荷蘭的ASML提供,主要原物料供應商大部分均是日本、美國和德國企業。比如,硅晶圓前5大供應商除了台塑之外,其餘四家分別為日本信越半導體(全球市佔率第一)、日本勝高(全球市佔率第二)、德國世創電子材料(全球市佔率第四)、韓國SK (全球市佔率第五)。化學機械研磨材料前五大供應商分別為美國明尼蘇達礦業及製造、日本AGC、美國嘉柏微電子材料、美國杜邦、日本愛媛。製程用化學原料前五大供應商分別為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德國巴斯夫、美國杜邦、美國英特格、日本富士電子材料。特殊氣體前五大供應商分別法國液化空氣集團、美國空氣化工、日本中央玻璃、美國英特格、聯華林德氣體(由台灣地區聯華實業和德國林德集團合資)。僅美國應用材料、泛林、科磊三家公司,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份額就超過50%。

台積電晶圓廠區主要分佈在台灣、中國大陸與美國。圖為2021年6月時台積電廠區全球分佈圖。

美國要求台積電在美國投資建廠,還有明顯的地緣政治考慮。在過去的全球化進程中,半導體晶片的製造能力向亞洲地區大量集中。2021年的數據顯示,亞洲生產的晶片佔全球總晶片產能接近80%,美歐佔21%(美國12%,歐洲9%)。在亞洲的晶片產能中,中國台灣佔22%左右,韓國約21%,中國大陸15%,日本15%左右。不過,中國大陸的15%左右的產能中,大陸本土廠商(純國產)晶片產能只佔8%左右,另外的7%產能是外企在大陸設立的分公司。這種產能格局引發了美國的擔心。美國雖然手中有技術,但供應鏈大多集中於亞洲地區,這是美國擔憂的潛在風險。為了能夠讓半導體產業掌控在自己手中,拜登自上台以來,便不斷落實供應鏈迴流的措施。

在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2022年5月推出的《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報告》(National Strategy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中,確立了三大支柱:支柱1:開發和實施先進的製造技術;支柱2:壯大先進製造業的勞動力隊伍;支柱3:提升供應鏈彈性。在先進製造技術方面,「加快微電子和半導體的製造創新」具有重要地位。該報告稱,半導體技術的進步對國家安全和幾乎每個經濟部門都至關重要,它是電力電子設備的支柱,並使電動汽車充電和將可再生能源納入電網成為可能。

目前,製造業面臨着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的基本性能限制、處理器和存儲器以外的市場多樣化以及全球競爭激烈等問題。要想提高未來性能,需要研究新的微電子材料、設備和互連解決方案的製造和加工能力。該報告確立了三個方向:一是半導體和電子的納米制造;二是半導體材料、設計和製造;三是半導體封裝和異構設計。支柱3「提升供應鏈彈性」的具體目標包括:加強供應鏈互聯互通,加大力度減少製造業供應鏈漏洞,加強和振興先進製造業生態系統。在這些供應鏈調整中,台積電在美國投資建設晶片廠,就兼具強化美國本土晶片製造能力和提升供應鏈安全的雙重作用。

美國「掏空」台積電的進程能否持續?或者說,美國是否有能力持續推動台積電忽略製造成本因素,讓台積電向美國轉移先進技術和人才?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美國擁有一個最大的「籌碼」——台海危機問題。今年8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事件,激發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鎖島軍演——「804大演習」,展示了中國大陸維護台灣主權的堅強決心和軍事能力。

美國雖然迄今仍表示不改變「一個中國」的政策基調,但美國對此次軍演印象深刻,肯定會在今後不斷使用台海危機這一籌碼,不斷以台灣問題作為槓桿來撬動台海危機。如果台海形勢今後持續處於激烈的地緣政治摩擦風險中,台積電完全可能調整其過去主要投資台灣的策略。一旦台積電的佈局戰略鬆動,美國將成為台積電對外轉移投資的最大受益者。

最終分析結論:

台積電向美國轉移晶片製造技術和技術人才,拉開了美國「掏空」台積電的進程。這道門一旦打開,就難以關上,很可能成為一個不可逆的進程。在地緣政治主導世界的時代,在美國以抑制「長期戰略競爭對手」中國為戰略目標的背景下,台積電作為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大棋局中一顆特殊棋子的角色,基本上就確定了。台積電將不斷向美國轉移技術、人才和投資,成為一個有「台灣基因」的美國企業,這可能是台積電的未來命運。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2022年11月20日的《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