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料將釋放被拘美國人 拜登正在佈置一個怎樣的中東棋局?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根據多方媒體報道,4位在囚伊朗的(雙國籍)美國公民8月10日由德黑蘭主要囚禁政治犯的監獄轉送到當地一家酒店軟禁,另外1位美國公民此前亦獲得同等待遇。

媒體報道和伊朗官方消息顯示,這是美國拜登(Joe Biden)同伊朗達成的換囚協議一部份:美方將對等地釋放5位在囚伊朗人,同時會將因制裁而困於韓國的60億美元伊朗資金轉進一個設於卡塔爾(Qatar)中央銀行的戶口,供伊朗進口藥物和糧食之用,當伊朗收到相關款項之後,5位美國人將被送往多哈(Doha),其後再返回美國,整個過程可能需時4至6周。

「不平等條約」還是「君子協定」?

如果我們用「交換囚犯」來看待協議安排,這看起來似乎是拜登簽下的「不平等條約」,美國除了以人換人,還要以「錢」換人,牽涉金額也遠高於奧巴馬(Barack Obama)時代約值4億美元的類似協議。難怪像前副總統、共和黨總統初選候選人彭斯(Mike Pence)等外交鷹派都對拜登與伊朗的此番交易大肆鞭撻。

但如果我們以6月傳出的美伊秘密談判新聞來看待這次「交換囚犯」,這很可能是拜登當局已經與伊朗達成「君子協定」的訊號。

拜登上任以來一直尋求重返伊朗核協議,至今未有任何成果。(Reuters)

根據當時的報道,美國正尋求與伊朗達成一個非正式、不成文的「政治停火」協議,作為兩國未能重返「伊朗核協議」的折衷方案:離提煉出核武級濃縮鈾只餘幾天時間的伊朗將會將鈾提煉濃度限制在60%(按:核協議的規限是3.67%)、停止攻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美國目標、擴大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合作、不向俄羅斯出售彈道導彈(按:無人機應該是可以的)、釋放在囚美國人;美國則會解封被凍結的伊朗海外資金、不再收緊制裁、不再主動查封違反制裁的伊朗運油輪、不再在聯合國或國際原子能機構就核問題推動懲罰伊朗的決議。

美伊如果公開達成此等協議,在兩國國內都會遇上無窮無盡的反對聲音——試問伊朗怎能跟一個將其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定義為外國恐怖組織的國家合作?試問美國又怎能一個以無人機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國家作交易?因此,當時人們的分析就認為,如果我們看到美國進一步解凍伊朗資產,又或者伊朗釋放在囚美國人的話,這就是協議達成的訊號,雙方都不會公布這項「君子協定」的具體內容,只靠一個「信」來希望對方遵守。

此刻,我們看到的大概就是這一個訊號。雖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承認了5個美國人改獲軟禁、未來經過一個「過程」之後有可能回國的消息,卻堅稱美國對伊制裁沒有放鬆。對於伊朗會獲得怎樣的回報,布林肯只稱伊朗的資金只會用作人道用途,而美國對伊制裁從來都有人道豁免。美國政府也沒有確認將會釋放5個伊朗人的消息(按:消息指他們都是家人在美國生活的伊朗人,獲釋後似乎不回真的回到伊朗)。

布林肯此等表態符合了早前「君子協定」報道的劇本。

布林肯8月10日回答記者提問時,並沒有交代美伊換囚協議的具體詳情。(Reuters)

為何拜登要在此刻尋求與伊朗達成「政治停火」?

其中一個目標是要為來年美國大選的外部局勢「維穩」。在重返核協議談判無果之際,不斷靠近核武的伊朗難保不會在2024年引起區內衝突(例如以色列為阻伊朗提煉出核武級別純度的鈾而先發制人),這對於俄烏戰爭尚未能妥善處理掉的拜登當局而言,將會構成另一層政治風險。暫時擱置對伊施壓是拜登「穩中求勝」的短期策略。

製造中東和平局面,也是為了另一個外交目標所作的鋪墊:除了跟伊朗談君子協定之外,拜登當局本年以來也在積極推動以色列和沙特正式建交。8月9日,多個英語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報道了相關進程。

《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官員消息指,美國同沙特已經就巴勒斯坦人待遇、美國安全保證、民用核技術協助等項目上用以交換沙特與以色列正式建交的協議大致輪廓達成一致,在未來9至12個月的時間內有「審慎樂觀」的期望可談成細節。

2024年以沙建交?

由於自以色列立國以來,其與周邊穆斯林國家的矛盾就是個一直無解的世紀難題,如果拜登能促成以色列和沙特建交,這當然是可讓他歷史留名的偉業。在政治上,如果俄烏戰爭能以烏克蘭勝利告終,以沙建交可算是錦上添花;然若俄烏戰爭持續不止,又或者以任何對烏克蘭明顯不利的方式結束,在2024年大選日前的以沙建交也可以對沖一下拜登的外交負分。

從中美競爭的大局來看,由美國促成中東和平,可讓美國一邊暫時維持在中東的影響力,另一邊則能從此抽身到太平洋西岸應付中國。因此,從特朗普到拜登,這也是美國政府一以貫之的域內外交目標。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已獲拜登邀請本年稍後訪問白宮。(Reuters)

不過,要促成以沙建交,並非易事。

首先,雖然此刻巴勒斯坦問題已不是沙特首重之務,其以往「與以色列建交必以巴勒斯坦立國為前題」的堅持也早已名存實亡,但自命為伊斯蘭世界領頭國家的沙特如果不能在跟以色列建交的問題上換取到以色列實質推動巴勒斯坦立國的重大讓步,沙特在伊斯蘭世界的威望將會受到伊朗或土耳其等其他有同樣志願的大國挑戰。

問題是,此前的以色列政府極右風氣正盛,任何對巴勒斯坦人的讓步,無論是虛是實,也將成為政治禁忌。為保自己總理之位,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總對不會輕易退讓。他早前受訪時就稱巴勒斯坦問題就如問卷上的選擇方格一樣,大家打個勾當作處理掉就好。由此可見,拜登當局要尋得一個沙特和此刻以色列政府都能接受的巴勒斯坦問題落點,將要面對重大困難。

本年以來以巴衝突正在加劇。圖為2023年8月6日,以色列安全部隊在約旦河西岸傑寧(Jenin)擊斃3名巴勒斯坦人,事後有人在現場以石塊為死者致哀。(路透社)

同時,沙特的另外兩大要求,也各有難處。在「美國安全保證」的議題上,一方面,以色列會擔心美國藉此擴大對沙特的軍售,最終會使以色列喪失其區內軍力優勢,因此以方對美國在此對沙特的保證皆不會輕易接納;另一方面,自2018年異見記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遇害事件以來,美國國會對於美沙傳統盟友關係的質疑聲音愈來愈大,俄烏戰爭後沙特與俄羅斯多次聯動減產推高油價也進一步磨損了華府政客對沙特的好感,美國政界會否接受拜登以嚴格的安全保證來換取沙特同以色列建交,是一大疑問。

在民用核技術協助的問題上,一方面,由於以色列一心維持自身作為區內唯一核武國家的地位,其對沙特會否藉着本土提煉核原料的機會來發展核武將會感到疑慮,另一方面,如果美國提出的要求是不容許沙特本土提煉核原料的話,沙特恐怕也不會接受這種半調子的核技術合作。

因此,在美國安全保證和民用核技術協助的兩大交換條件上,如何在協議細節中調和各方利害得失將是成敗關鍵。

沙特8月5、6日主辦沒有俄羅斯參與的烏克蘭和平會議,中國「賞面」派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出席,可見其對沙特外交關係的重視。(Reuters)

而且,由於近來沙特與中國漸行漸近,美國也希望藉以沙建交深化美沙關係的契機來換取沙特為中沙關係「封頂」。《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就提到美國有可能要求沙特承諾不讓中國在其領土設立軍事基地、繼續使用美元作石油交易、限制華為通訊基建等等。這些與以沙建交不直接相關的額外條件,將構成另一道障礙。

雖然從過去幾個月來的媒體報道來看,拜登當局確有在明年促成以沙建交之意,但《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就提到,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對以沙建交並不着急,特別是在以色列正由強硬派當政之際;而以色列的國家安全顧問更明言美國尚未就此對以色列提出具體理念。由此可見,以、沙雙方都知道以沙和好是大勢所趨,並不求成事於朝夕,反而是拜登才有政治動機急着要在明年美國大選前達成任務。

如果拜登要以色列和沙特都願意如此為其「助選」,他就必需讓美國為此付出重大代價。

拜登當然知道這一點,但隨着俄烏局勢愈來愈往對烏克蘭不利的方向走,促成沙特建交所需的代價也許是其不得不繳付的「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