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炒重現?一文話你知兩類物業最「炒」得 呢類最多竟賺4成|拆局

撰文:李明珠
出版:更新:

本港樓市過去三年一直持續下跌,不過自政府於去年3月宣佈全面撤辣後,配合息口逐漸回落,股市暢旺等利好因素,市場氣氛有所回升,短炒活動顯著增加。撤辣後過去一年,《香港01》統計市場共錄得至少34宗短炒成交(持貨不足1年),較撤辣前的2023年全年10宗短炒個案,大幅上升約2.4倍。

綜合所錄得的個案分析,原來屯門、元朗區的住宅單位,以及樓價300萬元以下的細價樓最具「短炒」潛力!

自去年全面撤辣後至今已有1年,截止今年3月,《香港01》統計共錄得34宗短炒成交,當中有28宗為帳面成功獲利,佔比約82%;另5宗為帳面蝕讓個案,及1宗帳面平手離場。個案中獲利幅度由5.5%至38.9%不等,蝕幅則由0.6%至34%。

《香港01》統計共錄得34宗短炒成交,當中有28宗為帳面成功獲利,佔比約82%;另5宗為蝕讓個案,及1宗平手離場。個案中獲利幅度由5.5%至38.9%不等,蝕幅則由0.6%至34%。
《香港01》統計共錄得34宗短炒成交,當中有28宗為帳面成功獲利,佔比約82%;另5宗為蝕讓個案,及1宗平手離場。個案中獲利幅度由5.5%至38.9%不等,蝕幅則由0.6%至34%。

元朗國華大廈兩房賺最多、3個月升值四成

其中最高賺幅的成交為元朗國華大廈高層E室,實用面積343平方呎,兩房間隔,原業主於去年3月底以180萬元FULL PAY買入上址,當時的造價創8年新低。

單位隨後於6月開價260萬元放售,最終減至250萬元獲承接,折合呎價7,289元。即原業主持貨不足3個月,帳面極速獲利70萬元或約39%。

元朗國華大廈。

青衣明翹匯三房一手買入8個月、勁蝕537萬

不過,樓宇炒賣屬投機行為,自然亦有虧損的風險。其中青衣明翹匯2座高層A室,實用面積808平方呎,三房間隔。原業主原於去年5月於斥1,587.6萬元以公司名義一手購入單位;隨後於上月竟以1,050萬元蝕讓轉售,呎價12,995元。

原業主持貨約8個月,帳面蝕讓約537.6萬元,大幅貶值34%,亦成撤辣後短炒蝕讓幅度及金額最大的成交。

青衣明翹匯。

不過由於整體樓市未有一個結構性的回升,短炒獲利個案也只是個別例子,更多是基於個別單位的潛力;因此想成功投機「賺大錢」,選擇合適的單位是最重要的因素。《香港01》綜合以上數據分析發現,有兩類物業最具「短炒」潛力!

屯門、元朗區炒賣佔所有個案近四成

首先,為位處屯門及元朗區的住宅。統計可見,34宗中短炒個案當中,最多成交來自元朗區,共錄9宗或佔26%;第二則為屯門區佔4宗;即該兩區的成交已佔所有短炒個案接近4成,而且全數為獲利離場。

皆因新盤低開打壓區内二手樓價、北都有加成

相信因為該區近年成為新盤供應重鎮,發展商為加速去貨,頻以「貼二手價」甚至「破底價」推盤,直接打壓區内的二手樓價。例如屯門凱和山於去年公布的第三張價單,推出70伙,折實平均價9,175元,最低呎價低見7,998元,創同區新低,兩者亦為當時8年來一手市場最平。該張價單除了較項目首張價單有約17%折讓,更較同區餘貨有約兩成折讓。變相直接壓縮了二手業主議價空間,幫助部分投資者趁機「撈底」入市,創造利潤空間。

加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亦令市場普遍看好區內樓宇的升值潛力,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場短炒。

屯門凱和山。

300萬以下的細價樓最多「水位」、至少賺一成

第二,為樓價300萬元以下的細價樓。從下列圖表可見,樓價300萬元以下共有9宗短炒成交,佔全數約26%,不僅均為獲利離場;賺幅更非常理想,由9.7%至38.9%不等,即至少有約一成升幅。當中更有3宗為升值超過兩成的成交,並囊括了是次統計的最高賺幅個案。

入場門檻及稅務成本低、投資者享更高淨回報

細價樓之所以有較高的利潤,主要得益於其低入場門檻與稅務成本優勢,為投資者提供更高的淨回報空間。首先細價樓總價低,入場門檻相對較低,能夠吸引資金有限的投資者進場炒賣。同時亦因為低門檻的單位在市場有更大的需求,市場流動性高,較其他中高價單位更易於快速轉手。

另外,在全面撤辣後,300萬元以下的住宅的從價印花稅只需100元。代表投資者入市的成本遠較其他單位低,因此可獲得更高的回報。

細價樓之所以有較高的利潤,主要得益於其低入場門檻與稅務成本優勢,為投資者提供更高的淨回報空間。(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