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中產興起跨國育兒 夫妻甘願分隔兩地 有北京老闆變水電工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近兩年,跨國育兒不再是富人遊戲,成為中產的新時髦。讀國際學校,和投資買房、妻子全職在家,被戲稱為中產破產三件套。

擇校上,從傳統的美英加拿大到更冷門的,比如學費便宜、性別友好的芬蘭,自然資源豐富,完全不卷的泰國……家庭結構上,不光是一方辭職陪讀,一方國內賺錢的分居模式;還有家長和孩子一起出國唸書拿學簽;全家遊牧教育,使用靈活的簽證組合在不同國家流動。

當我們討論這股跨國育兒熱潮時,關注的不只是經濟壓力,還有孩子能獲得怎樣不同的教育選擇和生命體驗,以及當遭遇階層和生活水準降級,成年人如何自我成長,不成為孩子的附庸。

編輯:洪冰蟾

01 從北京公司老闆,變藍領水管工

史新紅,1974年生,現居加拿大安大略省,水管工

+1

我們在安省的一個小城市倫敦村7年多了,剛來的時候沒甚麼華人,這幾年來的中產家庭越來越多。我建了一個安省陪讀家長的群,好幾百人,大家分享的感受都是困難比以前多,落差感很大。加拿大移民政策一直在收緊,經濟不太好,就業率不高,通貨膨脹太厲害了,比我來的時候起碼翻了一倍。

我原本在北京開公司,想讓孩子接受歐美的教育體系,選這個小城市,原因是和美國相比,加拿大整體便宜些,這裏消費水平就更低。加拿大中小學教育都是公立的,差別不是特別大。我們不想去華人家長扎堆的地方,這不又捲起來了嗎?要攀比,給孩子報這個班那個班,那為甚麼要下那麼大的決心送出來呢?

孩子媽媽先陪他來讀九年級。孩子叛逆期,跟她對着幹,我只好把公司關了來做陪讀爸爸,他媽媽回老家照顧父母,上面還有養老壓力,不能兩個人都走掉。

最開始幾年的費用相對低,學費一年15000加元(約8萬人民幣),住home stay(寄宿家庭)的話一年大概12000加元(約6.4萬人民幣),往返北京的機票便宜的時候3000人民幣,現在得加個0。

我很快買了房子,當時拿旅行簽證都能買,不限購,還可以貸款。剛來的時候利息只有一點幾,現在到6-7個點。房貸款利息漲得厲害,買房限制也多,收取25%的海外買家税。房價翻了2-3倍,2016年的時候一棟小別墅(house)成交價35萬加元左右(約187萬人民幣),到2022年最高點82萬(約439萬人民幣),最近跌到60萬左右(約321萬人民幣)。

從去年開始,沒有永居身份的話禁止買房。一些家庭只能租房,一室一廳的公寓或者在一個house裏住一個房間,月租在8000-5000人民幣左右。

我來加拿大的時候已經43歲,大學學的那點英語早就忘了。孩子一開始不適應,英語成績只有五六十分,我説我和你一起學。我就去上語言學校,每次考試成績都給孩子看,後來他也慢慢進步。

讀完一年語言學校,我又去上了一所類似大專的學校,第一年學水管,第二年學電工。第一次發現我動手能力很強,以前不知道自己這麼厲害。我的同學90%是本地高中畢業,和我兒子一樣大,身高馬大,我做實驗的速度遠遠超過他們。

我的計劃是拿幾年學簽,再拿工簽,最後拿永居。選專業之前就得倒推,能不能找到全職工作,工資夠不夠養活一家人。我發現這裏沒有華人水管工。房子都是木頭和石膏板,水管一破房子一泡就完了。但本地人上門,哪怕甚麼都不修就看看,也要收100加元的上門費,五點以後就下班了,得支付近2倍工資,節假日根本找不着人。

我在學校就意識到,憑我的年紀和語言能力,跟本地人競爭水管工崗位很吃力。我就去找我的老師,鼓勵他成立一個水管工公司,他沒存款,我説啓動資金我借你。於是我就成為藍領工人了。吃的苦太多了,主下水道一打開,排泄物從頭淋到尾,冬天在户外做水管,零下30多度,5分鐘手就凍僵了,還得繼續。有時候會想,要在北京的話怎麼可能要幹這樣的體力活。

但這裏沒有職業歧視,做工人挺受人尊敬的,有技術的藍領收入比很多白領還高,我出幾天遠門,倫敦村很多華人都急了,問我甚麼時候回去。

如果不工作只是陪讀,你會覺得好山好水好無聊。沒有價值感,沒有社交圈。我們也不是財富自由的家庭,每個月生活開支很大。但是來陪讀的家長以70及80後為主,這個年紀找工作沒有優勢。尤其這兩年,我在工地上看到,水電工、氣工、瓦工、木工這十幾個工種,裁掉了50%以上的人,就是説建築類技工很難找工作了。但我發現,做維修服務的,醫學方面的護工、牙醫助理、藥劑師助理還是缺的。

因為想出來陪讀的人很多,一些騙子中介就出現了。很多家庭過來轉了一圈發現留不下來,賠了時間賠了錢。有一個女生被忽悠過來做木工拿工簽,木工是純露天工作,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爬高搭木頭框架,她哪裏吃得消做這個。

我孩子被滑鐵盧大學數學系錄取了,已經搬出去獨立生活,專業是他自己選的,他的興趣所在。家裏就我一個人,除了工作,我就在院子裏種花種菜。

在這裏,國內的社會關係、階層、經歷都要清零。但我對事情判斷力、學習能力,那些經驗是清不掉的,所以我會更理智,規劃自己未來的路應該怎麼走,更知道自己內心真正的追求。

02 搬家20次,一個家庭的漂流式學習

李梓新,1979年生,現居英國倫敦,「三文治」創始人

+3

2019年,我和太太帶着兒子和女兒到英國。我們一家四口人,現在三個在讀書,太太一人陪讀。兒子在高中最後一年,已經被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錄取。小女兒讀英國小學三年級。我在UEA讀創意寫作的研究生。

十幾年前,我在英國UCL讀碩士,後來在上海創辦「三文治」,我們一家一直實踐「居遊」的生活方式,上海、汕頭、北京、廣州、中國香港、英國,拖家帶口搬了20次家。

當你問我們家,故鄉在哪裏的時候,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回答。我是潮州人,太太是江西人,哥哥對上海很有感情,女兒基本在倫敦長大,她的倫敦就等於哥哥的上海。

我接觸的來英國的家長,家境不是説大富大貴,當然過去的幾十年,上海人均家庭資產是不低的,很多人家手裏有房子,只要他們想,資產再安排一下就可以出來。現在很多跨國育兒的家長30、40歲左右,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們也要探求自己的人生,出國也是他們人生新的動力。

我們聊教育的時候,很自然地把孩子的重要性凌駕於大人之上,背後是不是意味着父母是孩子的從屬關係?我想教育的安排,是綜合家庭各個成員的情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

我們家沒有以拿到永居為目標,大多數有家庭的中國人來這裏,一談到教育就跟移民相關,都是希望永居。我們對這個事情沒有那麼感興趣,沒覺得要迫切地拿一個身份,也沒覺得英國一定就是最好的歸宿。

我的學簽畢業後還能留兩年,兒子去美國讀大學,我們沒有考慮太久遠的事,兩三年過後,可能又有了流動的契機,我們去探索其他地方,未嘗不是好事。現在英國的簽證政策越來越不友好,但我覺得其他國家,總體簽證政策還是在變得友好的。我想過50歲可以去申請泰國的退休簽,或者去馬來西亞的銀行上存點錢,也可以有簽證。靈活一點的簽證組合,日本、美國、加拿大也都能呆上一陣。如果心態上能接受流動的狀態,都能有辦法。

跨境育兒已經不是一個只屬於富人的遊戲了,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選擇。

很多家長擇校也好,生活安排也好,全部要靠中介,仍然處在這種購買的產業鏈上,沒有把這個變化當成一個有趣的自我學習的過程。

從上海的環境出來的中產家庭,來這裏其實生活都會降級的,英國物價那麼高,人生地不熟會產生很多隱性的成本。這個時候往往出現一種敍事,為了孩子我要忍,有太大的自我犧牲感,也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

當你真的完全不能忍受,也可以選擇回國,不要迫於輿論上的壓力,名譽上的好聽而硬撐。如果評估下來,你願意生活在這裏,那就去看看你在這裏要遇到哪些困難,能經歷甚麼,學習甚麼。

我在這裏看到很多家長仍然在用一種陳舊的爬樓梯的方式,想爬進英國社會的階層。他們給孩子設定進入牛津劍橋的終極目標,往下類推,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初中必須考上甚麼,高中必須上哪幾所,仍然處在過去的敍事裏邊,不能有更放鬆和開放的心態嗎?難道想不到別的道路嗎?

我兒子上的高中排100多名,我們不覺得教育質量有太大的差別,他挺喜歡自己的學校,從容不迫,那裏人淳樸,也不妨礙他喜歡音樂。他媽媽過生日,他會寫一首採樣自己身體各個部位的聲音,混音成一首歌給媽媽,我會感覺到真正的生命的創造。

我們的底氣在於,孩子總歸不會沒書讀,在低齡的階段去探索,更多是從培養他們的角度,接受多元文化,有一些別的經歷。我認為孩子在一定的階段,兩三年移動一下,對他們的成長沒太大影響,甚至有好處。

生活就是學習,對我們這個家庭來説,大人的自我學習跟孩子的教育,兩者之間能否有一定程度的統合,不一定有標準答案,遊牧的理念只是一種嘗試。

03 在泰國讀國際學校,成本跟在深圳持平

宋立勵,1984年生,現居泰國曼谷,全職陪讀媽媽

+3

2020年9月,我和孩子從深圳到曼谷。沒孩子的時候就有出國上學的打算,後來看到清邁的夏令營,了解到泰國的國際學校很不錯,價格和國內的差不多。地理上,泰國離深圳不遠。我們給學校發郵件,他們回覆很快,入學手續和簽證都很好辦。

孩子剛剛上一年級,這個學校原本是給在泰國工作的美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的孩子,後來慢慢發展成比較大的國際學校。學費一年將近19萬人民幣,漲了很多,前兩年學費是17萬左右。

學校裏主要説英語,他還在學西班牙語作為二外,最後還是要進入全球的國際學校系統。孩子跟我説,英語課會強調發音、閲讀和寫作,鼓勵他們自己創作畫和故事。他經常帶書回來,學校組織他們每禮拜去圖書館借,喜歡甚麼就讀甚麼。數學就沒有國內那麼強,一年級還在20以內的算數。音樂課會問開放式的啓發性的問題,比如這個音樂表達甚麼情緒。不是單純跳個舞唱個歌,唱得很整齊就好了。

他每天兩點半就放學了,不光小學,高中也是這個時間,沒甚麼作業,有很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放學那麼早,我不給他安排點活,我的天,哪有那麼大精力天天陪一個7歲的孩子。他上過足球、籃球、鋼琴、滑板、摺紙、象棋,想學就去學,不想學就換一個。我跟他説,深圳的小朋友六點放學,回家還要寫作業,他覺得不可思議,沒辦法想像天黑了才回家的感覺。

泰國的自然環境很好,去自然學校或是夏令營也很方便。平時我們就逛農場,大人喝咖啡,孩子就在溪水裏玩,釋放天性。生活的氛圍是輕鬆的,不急不慢,每個家庭似乎都能遵照自己的節奏來。孩子在這個年紀有很多玩的時間,有很多機會嘗試喜歡的東西,本地人也非常友好,曼谷又是一個國際化城市,可以接觸各種各樣的人,感受多元文化的融合,這些豐富的體驗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是沒法替代的。

學校裏世界各地的學生都有,美國學生比較多,第二多的是中國孩子。中國家長,有的在聯合國上班,有的在跨國企業上班,我們屬於特別普通的家庭,這點家產都不值一提。一個辭職陪讀,一個在國內搬磚。外國家庭的話,基本是家長在這裏工作,不會像我們這樣專門為了孩子教育,跑到另外一個國家,夫妻兩地分居。本地人的話,就是家產雄厚的有錢人,因為泰國家庭得交很貴的贊助費才能來,要麼是明星要麼是富豪的孩子。

經濟上面有壓力,應付個學費還是可以的。生活上,我們是租房住。這裏的房子很大,租一間比較小的一百五六十平米,月租7500人民幣。日常開銷我算過,和在深圳基本持平,不過也一直在漲。

剛開始,孩子的融入上,出過短暫的問題。三歲在幼兒園,老師反映他在班上打人。其實是他的應激反應,班上只有他一個中國小孩,當時有疫情的背景,幾個歐美小孩排斥他,產生了矛盾。但孩子的適應能力非常強,慢慢就好了。

孩子拿的留學簽,一個孩子給父母一個陪讀簽,由學校開具資料,一年續簽一次。如果有兩個孩子,夫妻雙方都可以拿簽證。購房上沒太多限制,有錢就可以買,醫療的話,我們買的商業保險,一年差不多3000人民幣,看病挺方便的。

泰國不是移民國家,這個簽證在這裏不能工作,也沒辦法把它轉換成永居。雖然有其他辦法留下來,但我從一開始沒想在這裏定居,大概率還是會等孩子大一點就回國。

我沒有在這裏建立社交圈,日常基本圍繞着孩子。這裏帶小孩過來的家庭居多,大家在國內有不同的背景和經歷,在這裏因為工作的限制也好,個人選擇也好,只有一個身份:陪讀媽媽。我們因為這個身份才認識,關係好像很單一,今天這個媽媽跟那個媽媽好,明天又不好了,我總覺得自己無法在這裏獲得真正深度的交流和關係。

延伸閱讀:兒子考不上心儀高中 虎媽拍片怒撕一整牆獎狀:到底是哪步走錯了

+7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