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定國訪問|「軟對抗」非法律概念 應對根本之策是提升軟實力

林定國訪問|「軟對抗」非法律概念 應對根本之策是提升軟實力
撰文:馮子健
出版:更新:

本屆政府即將上任三周年,最近官員接受訪問屢次提及提防「軟對抗」,惟社會對何謂「軟對抗」的理解上並非完全一致。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接受《香港01》等傳媒訪問時指出,「軟對抗」並非的法律概念,在現行法律條文中亦無明確定義,但可屬於「政治語言」。林定國分析,是否「軟對抗」,要從行為手段的特徵、言論表達的方式、行動的動機與目的作出判斷。

總括而言,林定國認為「軟對抗」普遍存在一個共同特徵:試圖通過虛假陳述、誤導性言論或無事實依據的觀點,挑動或誤導公眾產生錯誤認知。他同時指出,許多「軟對抗」行為未必違法,但並不意味着對社會無害:「唔可以話,唔違反法律就可以漠視佢。」

6月21日,「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出席的包括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廖雁雄攝)
6月21日,「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出席的包括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廖雁雄攝)

夏寶龍提醒香港 社會各種「軟對抗」花樣翻新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來港出席「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時亦有談及「軟對抗」,表示必須把維護國安貫穿「一國兩制」實踐全過程,千萬不要以為香港已經「萬事大吉」,決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各種「軟對抗」花樣翻新,外部敵對一刻沒有停止干預,有別有用心的人炮製謬論,呼籲要擦亮眼睛,認清本質,堅決鬥爭。

林定國指,有些國家意圖遏制我國發展,甚至針對香港(廖雁雄攝)

林定國:國安風險與特區解說工作無邏輯關聯

中央認為相關風險仍然存在,難免有人懷疑是否特區政府有不足,以致別有用心者有機可乘。但事實是否如此?林定國認為,國安風險與特區政府的解說工作並無直接邏輯關聯。

風險的存在並非取決於解說是否充分,而是源於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大環境,以及國家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激烈競爭態勢。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

林定國進一步解釋,某些國家對中國採取不友善、甚至敵視態度,試圖遏制國家發展,這些國家採取的一些不合理、甚至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的行為,部分更針對香港,例如對香港實施了違反國際條約的經濟制裁、試圖通過輿論施壓等手段幹擾香港的司法程序。他強調,特區絕不能忽視這些已經存在,或可能出現的風險,特區必須始終保持居安思危的態度。

林定國相信夏寶龍的言論是提醒大家,雖然目前香港相對處於比較安定的環境,但絕不能忘記保持高度警惕,要居安思危,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國家安全風險確實存在。

林定國認為,將任何具體行為或言論定性為「軟對抗」前都必須持審慎態度。(廖雁雄攝)

「軟對抗」未必違法但對社會有害 問題不可漠視

中央提及「軟對抗」花樣翻新,但事實上卻未必違法,如何有效應對成為爭論之處。林定國認為,應對方法不僅限於法律層面。縱觀全球經驗,他表示並非所有社會問題都適合單靠法律手段解決,亦未必總是最有效的處理途徑。值得留意的是,他同時指出許多行為雖未必構成違法或缺乏充分證據支持其違法性,但並不意味着對社會無害。

並非所有社會問題都適合單靠法律手段解決,亦未必總是最有效的處理途徑。但不以說,不違反法律就可以漠視它。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

是否屬於「軟對抗」 林定國考慮三要素

「軟對抗」三個字雖然經常出現在輿論上,但概念卻相當模糊。林定國表示,對於何為軟對抗,他會考量幾個關鍵要素:

第一,行為手段特徵。行為通常表現為虛假陳述或具有誤導性的表述,即「一啲假嘅嘢,係大話嚟嘅」。

第二,言論表達方式。其觀點往往缺乏客觀理性基礎,呈現出明顯的情緒化傾向。

另外,林定國表示需要考察行為動機與目的。軟對抗普遍存在一個共同特徵:試圖通過虛假陳述、誤導性言論或無事實依據的觀點,挑動或誤導公眾產生錯誤認知,對於特區政府、國家所發生的事、推行的政策有錯誤理解,從而產生對政府的負面印象,「不滿又好,憎又好乜都好」。

林定國解釋,若長期縱容此類行為,不採取必要措施加以糾正以確保公眾不受誤導,將可能導致部分市民誤以為真。

若長期縱容軟對抗,一旦形成負面效應,將影響社會整體穩定,阻礙凝聚社會共識,對於齊心協力推動香港發展的努力會造成障礙,所以絕對不能坐視不理。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
林定國指,長遠應對「軟對抗」的手段,應是提升「軟實力」。(廖雁雄攝)

社會可以有負面意見 惟必須基於客觀事實

坊間有聲音擔心,「軟對抗」概念過於空泛,容易造成糾枉過正,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林定國認為,市民可以對政府、國家有不同意見,當中包括負面的意見,但應恪守其意見建基於客觀事實的基礎。他解釋,如果透過不符事實的指控、缺乏理性基礎的意見,挑動市民的負面情緒,任何秉持客觀立場的人士都不會認為是恰當的做法。他強調,這一點既是他本人堅守的原則,相信也是特區政府恪守的施政準則。

「軟對抗」並不能全部用法律手段解決。林定國表示,特區會加強解說,確保公眾不受誤導;同時着力提升「軟實力」建設,增強市民基於理性的認知能力,使其能夠客觀理解國家發展及香港社會現狀,從而爭取更廣泛的社會認同與支持。從長遠和整體角度來看,他認為這才是應對「軟對抗」最為有效的根本之策。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