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會︱調查:環團居民被視為最大阻力 劉國勳信會做好安置保育

撰文:蕭博禧
出版:更新:

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聯同北區青年商會,就大灣區及北部都會區青年機遇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四成半受訪者認為,環保團體及當區居民是對「北都會」發展造成最大挑戰的持份者,48%受訪者認為最大的挑戰是政策協調不足,38%受訪者估計發展需時20年以上。
劉國勳相信,政府會盡力做好收地、安置及補償。環保團體方面,他指要做好發展區内三個濕地公園保育,希望政府發展與保育並行,釋放土地發展時成立基金投入保育。他建議政府成立專責工作組統籌北部都會區工作,精簡流程、加快發展速度。

調查在二月至六月進行,包括透過Facebook、Whatsapp及電郵向支持機構及贊助團體等發放問卷,同時透過考察團活動當面邀請參與者填問卷,最終收集到897份問卷。

倡設專責組發展北都會 

新界北議員劉國勳舉例政府發展新界東北時,花費10年在安置補償上,他指政府在2018年改善這些措施,包括設立安置屋邨、賠償額由60萬增到120萬、調高地主補償並由四級制轉二級制;棕地作業者的賠償資格,由經營七年大減到兩年等,相信都可以減低發展北都會的收地爭議。

被問到現時政府已計劃成立四個工作組,當中有兩個負責處理土地房屋問題,再倡議成立專責工作組處理北部都會區,會否在職能上重叠。劉國勳稱北都會不只解決住屋問題,也會成為香港經濟新增長點,需要產業政策支持。他補充指發展區鄰近深圳,將來是大灣區中心,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對接平台,因此除了土地房屋外,發展北都會還須與内地設立溝通與合作機制,這些工作並非四個工作組可以做到。

北部都會區由上屆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發展藍圖提到北都會最終可容納約250萬居民和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當中約15萬個為創科產業職位。新特首李家超在政綱倡議的六大核心政策中,也提到要發展香港為國際創科中心、以北部都會區為新發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