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信用評分】大數據打撃無賴成未來監獄?即計你有幾分 

撰文:蔡浩騰
出版:更新:

在日常生活當中,叫外賣、Call 車、網購等等網上服務,付款之餘又會有評分項目,目的是讓其他隨後而來的客人對該服務提供單位的表現有概略認知。不過,同樣的評分制度,用在個人身上,你又有何感想?
早前傳出中國政府在 2020 年將會在全國已推出試行的「社會信用評分體制」,消息一出即成網絡熱話,有人覺得這是推進人人守信、守法的良好社會制度,但亦有人擔心乃另類維穩工具,或視之為有助達到維穩的洪水猛獸。

在社會信用評分體制於香港推行的消息傳出之後,又引起香港社會一片熱議,港府立即澄清指出社會信用評分體制暫不會在香港推出,但在信用中國的官方網站上,香港依然是榜上有名,再加上香港政府向來發言口徑都留有餘地,難怪社會憂慮難除。究竟這個制度會如何影響各位的未來生活、又是否真的如此危險?以下就與各位剖析。

大數據即時調整之獎罰制度

社會信用評分體制說穿了,就是一個在大數據原則下實施的計分系統,中國大陸在過去 10 年來一直致力於架構全國規模的監控、紀錄系統,再配合新一代的 5G 高速網絡、人工智能身份辨識等等技術,讓這些評分可以實時進行。

在目前的 5G 技術應用方案中,其中一樣就是用於實時的人工智能監控,在廠商的範例中甚至連亂拋垃圾都可以即時發出罰單(蔡浩騰 攝)

在 2014 年,中國政府就率先在睢寧縣試行社會信用評分體制,於系統內,每個人都會有基本分數 1000 分,再根據人民的不同紀錄進行加/減分操作,以下就是當時提出的加減分項目:

根據得分的高低,人民會被分為 A、B、C、D 四個誠信級別。(香港 01 製圖)

講到這,當然有人會說:「我行得正、企得正、準時交費無欠人錢,怕甚麼?」對不起,除了社會、財務行為,你的網購、購物習慣都會影響評分,例如買得多遊戲、酒類,會暗示此人有某類沉迷傾向,令系統自動調低分數。

根據得分的高低,人民會被分為 A、B、C、D 四個誠信級別。級別越高者,在社會各處行動都會更為方便,例如租車不需按金、享有較低的賃款息率、在機場排隊可排「快線」、甚至可以在交友網站上配對到條件更佳的對象。至於低分者,除了個人息率上揚,評級過低人士更有可能被限制人身自由,不能購買飛機票、火車票,更有可能影響子女不能入讀較好的學校。

中國 MMA 格鬥狂人徐曉冬,近年因為打假、揭露中國各處的假功夫大師而出名,但就因此被入稟控告、指他詆毀「第19代陳氏太極傳人」,被中國法院判罰40萬,又因為沒有交款而被降成 D 級,於近年談及此制度分級時經常被提及

社會信用評分體制原來出於「美國」、「歐洲」?

根據中國政府所言,社會信用評分體制的基本目的在於「使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似乎是強調於制度下可以讓人民向著更守信、更有規則的方向生活。

在官方文宣中,更曾強調社會信用評分體制是以歐洲、美國現有的信用體系作為藍本,以政府建設的官方評級機構作為中介,讓私人機構作參考,旨在洗刷政府用此體制監控人民的指控,然而,歐美用到的信賃評級(Credit Score)與中國提倡的社會信用評分(Social Credit Score)從根本成份上已經有所不同。

歐美用到的信賃評級(Credit Score)與中國提倡的社會信用評分(Social Credit Score)從根本成分而言已有不同

在國外用的信賃評級(Credit Score)制度中,分數的「投入」與「產出」,基本上就只限於財務體系當中,簡而言之,就是你的信用評級只會用於財政決策,你透支信用卡、遲交按揭還款,會降低你的信用評級,繼而影響到你申請貸款、信用卡的機會,但卻斷不會影響到你的就業、就學、出行以至社會地位。

而中國的信用評級,卻多了從社會行為而來的「投入」與「產出」,例如「行政拘留」、「國家級表彰」等等,都是中國政府可以直接干預的分數手段,而且這些加減分數操作的「發動條件」非常含糊,長遠而言就會成為政府迫使人民順從統治的「萬能Key」;由於信用評分的影響力也延伸至人民生活的各個部份,故已可作為一種法院判決以外的懲罰手段存在。

分數連坐、鼓勵告發

除了以上提及的個人加/減分項目之外,中國提出的社會信用評分更會因你身邊朋友、親人的行動而有所增減。舉個例,就是若你的配偶因為得到國家級的表彰而獲得加分的話,你的分數也會向上調升;反之如你的親人因「維權」、「上訪」等行動而被行政拘留,你的評分就會下跌。

此等「連坐式」的評分,短時間內可以讓社會一片歌舞昇平,因為即使你想要為身邊的不公義發聲,其他親友都會因為怕受牽連而阻止你,甚至預先告發你 - 對,告發者是會有額外的分數獎勵的,變相就是讓人民本身更積極想要成為監控工具的一部份。

私隱危機、社會自行分級

社會信用評分體制推行的文件當中,提到有若干情況會將失信人民的紀錄公開,例如拖欠薪資、欠錢不還等等,作為打擊無賴行為的確是相當有效的。

然而最令人擔心的,是我們不能夠掌握政府如何利用這些資料、會將這些資料公開到甚麼程度、或是選擇公開資料的哪些「部份」。社會信用體制的最大問題,並不止於它局限了人民生活行事的自由,而是它提供了一個看似十分客觀的「標準」,迅間讓各人分辨其他人的好壞。

失信人的懲罰名單是在「信用中國」網頁上公開的,但背後犯了甚麼錯、因何而扣分,當局並不會詳細列出,在搜尋器效率高企的世代,這個名單上的人就等同「犯罪者」

按照目前的實行方針,私人機構在招聘時已經可以查詢應徵人的信用評分,而理所當然地,企業會傾向聘用較高評級人士,低分者只能選擇低收入工作以糊口生存,沒有與「上流」互動的機會,繼而誘發更多「失信」行為,結果就尤如處身無間地獄、永不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