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4系列不好「抄」? 高定價需要口碑 車禍偵測難以模仿

撰文:中關村在線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的iPhone秋發已經落下帷幕,iPhone 14全系列四款機型已經發布,講真的蘋果的四款機型無論是配置、功能、定價層面基本涵蓋了蘋果的目標人群,基本從滿足大眾使用的iPhone 14到大屏幕愛好者的iPhone 14 Plus再到追求性能的iPhone 14 Pro/Pro Max,價格區間也是從6899-13599元,再與iPhone 13系列打個降價促銷配合,基本iPhone 13和14的價格基本涵蓋整個中高端市場。而按照往年的節奏,iPhone發布之後,基本就是友商一邊在網上和自己的發布會上帶節奏吐槽iPhone各種缺點,另外一邊手上抄著iPhone的作業。

其實這麼多年了,大家也都見怪不怪了,老羅更是直言不諱國產手機廠家已經抄出了肌肉記憶。但今年iPhone 14能讓Android陣營抄的作業內容屬實有些少,聽我坐下來跟大家來分析一波,也未必完全正確,如果有不同觀點也歡迎大家一起在留言區討論。

+22

1)外觀沒什麼可抄的

這次iPhone 14系列的外觀依然延續了iPhone 13的風格,要不是iPhone 14 Pro的動態島藥丸屏,講真的辨識度真的很低,變化太小了。藥丸屏這個設計早幾年前就玩過了,總不能老瓶裝新酒,再玩一波致敬經典什麼的吧,就算廠家自己說得過去,消費者也未必買單,而且就iPhone 14系列的這個外觀在Android機陣營裡也不算特別亮眼的存在,外觀不行,沒得抄。

2)影像方面都沒有抄的必要

這次iPhone 14 Pro系列的一大升級亮點就是4800萬像素四合一像素傳感器,從像素數和三攝規格參數上iPhone這套影像系統在如今動不動就一英吋大底、6800萬/1億/2億像素的移動影像時代,蘋果的這套參數妥妥落後Android陣營。又沒有大牌影像廠家加持,也沒有特色濾鏡和水印,倆字形容「乏味」。馬上都快2023年了,視頻還在玩4K 24fps,Android早就有8K視頻拍攝性能的手機了。

3)交互方式早就玩過了

其實這次iPhone 14 Pro系列帶來的最大亮點之一就是那個動態島的交互設計,實在是太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可能都把精力集中在了硬件嘆號屏,卻忽略了基於硬件之上軟件的適配與交互體驗的改變,這也是蘋果最擅長的,軟硬件相結合調教。而對於大多數廠家來講與其做這種花裡胡哨的交互,不如多修修系統的Bug或多做做系統適配等工作,何必把有限的精力浪費在這種事情上呢?做個類似於動態島的交互其實也沒什麼可玩的。

4)車禍偵測不想學

今年無論是iPhone 14還是Apple Watch 8系列均標配了車禍偵測功能,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講永遠都不想用這樣的功能,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講輕描淡寫的一句「不就是加進去個偵測傳感器嗎?這也算創新?」對也不對,確實這個功能主要靠的是偵測傳感器來實現的,但這背後的技術含量,可不是直接往手機裡塞一個傳感器那麼簡單。

據蘋果官方介紹,「車禍偵測功能」主要通過全新雙核加速感應器和高動態範圍陀螺儀配合實現的,這兩個精密的傳感器對汽車受到的撞擊進行偵測,G值(重力加速度)監測範圍最高為256G。與此同時,高動態範圍陀螺儀用於偵測車輛方向的突然變化;氣壓計可以監測由於安全氣囊彈出造成的車內氣壓變化;麥克風則能夠識別車禍發生時出現的巨大噪聲。除了硬件偵測傳感器的加入,這背後的一些列數據分析和偵測算法才是這一功能得以實現的核心要義。或許,硬件的堆料和模仿很簡單,但這背後的技術和算法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學到手的。

5)定價學不來

講真的,iPhone的定價是各大廠家最想學習的,那意味著更高的利潤,從對標iPhone的小米,到各大廠家衝擊高端,大家都想成為蘋果,輕鬆定價過萬,躺贏中高端利潤。但iPhone的定價的核心是常年強產品力和口碑導致的結果。

這一點Android陣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可以達到iPhone的水平。即便各大廠家在努力提升產品質感,不斷溫水裡煮青蛙式的提升自家旗艦產品的定價,且不說質感和定價的提升是否成正比,等用戶出二手的時候就知道手裡的設備是否衝擊高端成功了。我是很期望能有一天看到國產手機的定價都能超越iPhone,引領行業成為高端的代名詞,但衝擊高端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延伸閱讀:歷代iPhone銷量大盤點 手機龍頭地位無庸置疑 最暢銷機型是這款

+48

其實,大家有沒有發現,蘋果近幾年iPhone新品的功能和性能都源於亮點:1、強大的硬件核心算力;2、與硬件配套的系統化,軟硬結合才能實現的,無論是動態島的交互、4800萬四合一像素影像還是車禍偵測,假如沒有A16處理器和iOS 16可能這些炫酷的功能/性能提升都不會帶來很好的用戶體驗。

蘋果的作業越來越不好抄了,而且蘋果這幾年也有些反向抄襲的操作。誠然,發展的路上去借鑒大品牌的東西,是可以理解的,期望國產廠家千萬別把抄作業當成了習慣,抄不到作業就開始帶節奏,多少都有些氣急敗壞的感覺。隨著國產品牌自身實力的增強能夠真正走出自己的方向和風格才是唯一的出路,別光想著利潤。

【本文獲「中關村在線」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