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一詞是正宗香港製造

「銀行」一詞是正宗香港製造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撰文:胡貞山現代漢語對西方詞語的翻譯用語大多有參考日本人的翻譯,稱之為「和製漢語」。然而,在芸芸外來詞語當中,「銀行」一詞卻是少有的出自於香港的本土製作......

隨着英國殖民香港,外國銀行即進駐香港,成為香港一大特色(網路圖片)
隨着英國殖民香港,外國銀行即進駐香港,成為香港一大特色(網路圖片)

有博客提到明治日本從中國借用不少漢字用語,點出一般人認為大多數情況都是日本輸出用語給中國的迷思。這點是值得肯定的,不過若容許一點挑剔的話,例如銀行一語的定案方面則有點值得商榷,「銀行」一詞的確是當時的大藏省(現在財務省前身)官員參考了《英華字典》,不過決定的人不是文中說的伊藤博文,而是他的同僚,也就是掌管大藏省的井上馨,而負責草擬的重要人物是涉澤榮一(日語舊字體:澁澤榮一)與福地源一郎。

被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的涉澤榮一才是確定日語使用「銀行」翻譯「Bank」一詞的關鍵人物(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其實,日本開國當時,雖然銳意引入西方典章制度及知識,但其實並沒有做好準備,很多用語也是有賴僅有的通外語的官員來翻譯(包括上述的涉澤及福地),他們本身也一開始在不同場合用上不同譯法,並未有公式化及統一化。 以「銀行」為例,1872年《國立銀行條例》成立為止,日本國內已有8家外國銀行,但名稱只有英文,還沒有正式日語譯名。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所頒布的《國立銀行條例》確定了日語使用「銀行」為官方認可的翻譯用詞(網絡圖片)

而銀行一詞的翻譯在上述的《國立銀行條例》出台後雖然推動譯語統一,但當時譯語公定的理由並沒有被公示,後來一些研究金融制度的明治後期學者才推斷很可能是從中國借來的。日本裏「銀行」(Bank)的用例初見於1866年,成文化以前相關譯語還有兩替屋、銀鋪等,上面提到的大蔵省紙幣頭(貨幣管理官員)涉澤榮一(青淵)奉命着手翻譯伊藤博文送來的外國書籍時,他們便徵詢了很多專家有關National Bank的譯法意見,最後就關注到同時代中國(香港)的用語。

至於為什麼採用香港的譯語已無從稽查,當時香港匯理銀行在橫濱開業,明治初期又大量採購外國科普書籍,以及當時同樣已有大量外商進駐的上海還沒有積極進行官方的翻譯,而英殖香港的書物又已大量流入日本,好像上述的《英華字典》日本政府便有數十本,連涉澤榮一也私藏一本,所以選用香港的譯名也十分合理。 另外,為什麼決定用「銀行」作譯,目前只能肯定是涉澤及福地兩人相議後決定,但並沒有公開原因。當時的日本就是由這種少數精銳的人才撐着國家發展,也無須對外解釋一切。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