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街.招牌】香港招牌的獨有文化 李漢楷書原來是這樣煉成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你有發現街上的招牌逐漸消失嗎?作為香港人,看到街招,就如同呼吸空氣一樣,習慣了就不以為然,當愈來愈少的時候才發現不對勁。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霓紅燈招牌構成獨一無二的市井夜景。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近年政府開始下令清拆街上招牌,單是2013至2017發出的清拆令就已經上萬計。再過幾年,或許招牌街景將會成為香港一段只能回味的「舊歷史」?

早前,茄雲到訪了位於炮台山「油街實現」藝術空間的「玩轉—衍『城街.招牌』」展覽。

自2019年起,政府開始下令拆除有(潛在)危險的招牌,自此街上許多標誌性的商舖招牌已不復再。建築師馮達煒(Ken)及麥憬淮(Kevin)意識到香港招牌文化正在式微,成立藝術團體「街招」,希望藉此提高公眾的認識和關注。一直以來,他們將一些商舖捨棄的招牌收集。本次的展覽空間,展出他們把收集到的舊招牌拆裝、改造而成的藝術品,同場附有關於香港招牌文化的介紹。

城市街景是定義一個城市性格的重要元素,而在香港的歷史中,招牌曾在街道中一代一代「衍」生,塑造了我們獨有的街景。
「街招」的「玩轉—衍『城街.招牌』」展覽

「招牌」街景,毫無疑問是香港的名片。白天的市井舊區、夜晚的繁華不夜城,晝夜各有特色。香港的招牌街景多年來被用作不少動畫、荷李活電影的取景。

【↓↓↓↓↓編按:按圖放大看香港取景圖!↓↓↓↓↓】

在狹窄街道上,縱橫交錯、大小不一的招牌,構成一片字海,也是工藝與美學的呈現。當中的中文字體絕不馬虎,昔日一些老店會請來書法家親手題字,再加工製成獨一無二的招牌。

被拆卸前的澳牛招牌─書法家卓少衡罕有的行書手筆。(資料圖片)

一個招牌,除了是商業工具,還是一幅文字藝術作品。在還未有電腦字的90年代,「老闆找招牌佬,招牌佬找寫字佬」。李漢先生就是當時的一位「寫字佬」,多年來與招牌師傅李威合作。他生怕退休以後無人再為兄弟手足寫字,於是留下了五千多個字稿。20年後,現代人已經改為使用電腦字製作招牌。但李威兒子李健明,仍決定把字稿轉成電腦字型「李漢楷書」,推廣這套充滿香港特色的字體。

李漢伯伯的招牌字型蘊含豐富內涵:楷書字體,筆劃線條粗,是為了讓招牌字在遠處也清晰可見。而字體同時亦具行書連筆的特性,筆劃「一體成型」,方便招牌的製作和安裝。

每一個招牌都是一件藝術品,有其獨特的邊框、配色、形狀圖案。每家店舖都想把招牌做得最搶眼、放在最搶眼的位置。這些爭艷鬥麗的招牌雖然沒有規律,卻又好像亂中有序,共同構成充滿視覺衝擊的市井夜景。

《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一書中,「記錄了香港近五百多個的霓虹招牌,並從中窺探各行各業招牌的特式及所呈現的視覺文化、美學和傳統工藝,微觀香港街道從而細讀我城的庶民生活的變遷。」

內容提供:LittleEggplanet 茄雲遊攝世界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城街·招牌展覽:正在消失的香港夜景?關於霓虹招牌文化,你不知道的事(上)」​】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