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藪水塘處新界至北景色絕美 東山下路牌稱「鶴藪圍」竟是錯誤?

撰文:萬里機構
出版:更新:

鶴藪水塘與流水響水塘一樣,旅行人士每作為起點,自然亦有作為終點。作為旅人,對於起迄點,只須牢記其出入之處,縱知其有可觀可賞之點。
(以下內容節錄自《漫步遊水塘》。)

時光已逝 望山興嘆

挽起行裝已不再是往高山跑,澗裏行已不是石坳、屏風山、黃嶺、八仙嶺,而只是石坳山的山腳,稍沾即止,到此情景,回想當年上蚺蛇、出長咀,過短咀,米粉咀,蚺蛇坳、大浪坳,何等豪氣干雲,不可同日語了,情何以堪。

▼▼▼點擊睇鶴藪水塘及附近景點▼▼▼

+6

昔日嫌路短 今日啱老年

我們要盡量欣賞山川之形勝,林木之青葱、鬱翠,樹葉之搖曳丰姿,路徑之盤旋彎曲,路牌之設計心思砉砉亦自有其趣,為往日頻撲心情所忽視了的,今日去慢慢補償吧!如此如此,又何樂而不為?

站在東山下 鶴藪不是圍

在東山下候車亭下車,路牌上寫着「鶴藪圍」的,旁邊的父老已立即更正了。「已經告訴過政府,這是鶴藪村,不是圍了,這裏是村,不是圍呀!但仍不肯改。」

山風輕送 鳥唱蝶飛

沿路北行,林中傳來小鳥唱聲,響亮而有韻,是畫眉的叫聲,配合不錯的心情;一隻顏色黑白的鳳蝶飛過,還有微微的清風輕吹,路雖然稍長、稍斜,過了一個斜坡,還有一個斜坡,上到高台高處,戛然而止。原來窄窄高台後邊就是一列石屎鐵欄杆,下面是望去頗大頗深的潭水,這個就是鶴藪水塘。

相關圖輯:鶴藪水塘家樂徑|依山傍水林蔭遮陽 沿路細賞蝴蝶蜻蜓目不暇給▼▼▼

+6

塘仔細細 堤不簡單

堤不長,闊可兩人通過,T字橋躉,並作溢洪通道,厚度札實,看來很堅固。這是英式工程設計標準,給人以安全可靠信心,堤上是短矮柱躉,再以兩鐵枝橫貫,可以放心不致掉到塘裏去。可喜的是水塘滿溢,正在溢洪中,塘水如白布張開,組成密排條紋向下流去,急急找個穿越欄杆的空隙捕捉涉供位置!

塘清不嫌細 塘盡上坳山

右岸石屎路,可以直通到塘的末端,沿途是左崖右水,可知塘恰在峽谷之中。路狹而沒有甚麼設置。過坑橋,末端有大燒烤場,並有門樓,是家樂徑,沿之入,繞塘半周,末處接一石階梯,落可回塘口堤壩,上可通往平山仔、沙螺洞,我們落級返回水塘堤邊。

鶴藪不見鶴 村尾見炮樓

東山下牌側另牌書「鶴藪圍」,往日只望望然去,今日將會專誠探訪,所見農村味甚濃,村屋一列,面對農畝,或蓋網帳,環境整潔。

或因更樓 改村稱圍

有兩宗祠,一姓劉,一姓鄧,最末屋後,為村後入口,從屋側突起高樓,方形磚砌,高可三層樓,中有幼長方槍眼,是更樓也,舊或稱炮樓,今人多叫碉堡或碉樓。此樓形式與松香圍、白沙澳、瓦窰所見類似,云是鄧氏者。仍有人出入。而更樓之興建,或使人誤以為圍村有關,因而稱「圍」也說不定。

由此出村,所見為農場,即「綠田園」也,係分租與城市人,欲假日來此休閒過農家生活者。

石坳山崖望美景

水塘盡處路上石坳山,上到百餘米高處下望此鶴藪塘,水綠而彎,岸黃而曲,綠林相伴,岸路相擁,其景之美,恍似置身於圖畫中。

書名:漫步遊水塘
作者:黃梓莘
作者仰古人行山為樂,尊祟遠足泰斗李君毅,多年來將記行文字投稿至報章,積多卷並印為書冊,目的是推動本地行山活動,喜見如今已成風氣。眼見水塘內蘊極具可觀之處,不宜遺珠,遂有聯合王新民兄出書之舉。

【本文獲「萬里機構」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