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遠X梁祖堯以本地蘿蔔交流城鄉文化 辦「四季食桌」活化谷埔

撰文:吳美松
出版:更新:

保育團體「旅創工作室」為了推動鄉郊活化,上月元宵節在沙頭角谷埔村的李氏大宅,舉辦了一場「食桌上的文化交流」,並邀得舞台劇演員梁祖堯負責下廚,以時令本地蘿蔔為主食材,炮製客家菜盛宴,與參加者透過食物去交流城鄉文化。

負責項目的「香港民間古蹟保育基金」主席、「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及CEO陳智遠認為,用可持續旅遊的方法去幫助鄉郊發展,可以將香港最美好的事變成旅遊體驗,而「好的旅遊」應是保護和彰顯一個地方的獨特性與文化軟實力,而不是被動地取悅旅客,甚至「打完卡就走」。

「四季食桌【春】」於元宵節當日在沙頭角谷埔村李家大宅舉辦。(吳美松攝)
「四季食桌」參加者進入谷埔前,會先在導賞員帶領下遊覽沙頭角禁區。(吳美松攝)

陳智遠:應善用鄉郊發展深度遊、不該打完卡就走

該活動名為「四季食桌」,為「旅創鄉郊計劃」的其中一項活動,會每季進行一次,以春夏秋冬時令食材為主題,在沙頭角谷埔村李家大宅設宴。活動獲鄉郊保育辦公室「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資助。參加者在進入谷埔村前,會由導賞員帶領遊覽沙頭角特色景點。

大多旅行團都是「鴨仔團」,走馬看花地拍張照片、「打完卡就走」,陳智遠認為不該如此,應善用鄉郊資源發展,而且鄉郊更加有潛質可以做些比較有深度的事,因為城鄉生活文化不同。而香港政府現時常說要「留人喺香港」,陳智遠覺得香港要做到可持續旅遊,就應好好運用鄉郊。而他們團隊在構思合共24個活動,包括4次的「四季食桌」時,就抱有一個強烈理念,就是整個項目一定要為期一年,這樣才可以掌握印洲塘一帶不同客家村的四季變化。

陳智遠受訪介紹「旅創鄉郊」及「四季食桌」構思理念。(吳美松攝)

辦「四季食桌」 來一場「食桌上的城鄉交流」

當確立活動方向,陳智遠第一時間想到「食」,他指飲食較容易連結情感、回憶,是一種「common language(共同語言)」;說到歷史文化,大家未必很有興趣,但說到「食」,基本上所有人都會被吸引。而「食」加上「四季」,就順理成章舉辦「四季食桌」。他補充指,不同地方以風土飲食推動鄉村活化很普遍、亦很有效,但在香港就比較少見。

陳智遠又提到與鄉郊「共創」及「共好」的概念,「共創」方面,他想到可以在城市邀請一位喜歡下廚,又熟悉種植的人參與其中,來一場「食桌上的城鄉交流」,於是邀請了有煮食及耕作經驗的舞台劇演員梁祖堯,為參加者烹調兩道菜式,亦可與李家「交換食譜」。至於「共好」方面,他認為對鄉村居民來說,「旅創」是一個好好的機會來推廣自己的優點;他亦有信心「四季食桌」可以持續發展,當這個模式成功後亦可擴展到其他鄉村。

梁祖堯下廚炮製本地蘿蔔:香港好多農夫努力種嘢畀大家食

獲邀在「四季食桌」中下廚的梁祖堯特意選用了本地蘿蔔,他認為本地種植的農作物很重要,「如果我哋自己唔食香港人種嘅嘢,香港嘅農地就冇辦法被保護」。他認為,沒有需求的話,就沒有人會種植,那香港的農地就可能會變成停車場、被用作棄置泥土或堆填區等,「其實香港好多農夫好努力想種嘢畀大家食」。

梁祖堯指本地種植的農作物很重要,「其實香港好多農夫好努力想種嘢畀大家食」。(吳美松攝)

他又說,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育一個地方的文化,所以他形容「四季食桌」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而透過共同享用客家菜與參加者連結、交流,「係一件好幸福嘅事」,希望將來會有更多城鄉共融的活動。

參加者Wini(左)及Freda(右)與魚燈合照。(吳美松攝)

「四季食桌【春】」參加者Wini表示,以前來過谷埔村,但當時只是拍攝了蘆葦草後便離去,若沒有導賞帶領,不會清楚谷埔村現況。她又坦言,當時覺得村內環境十分陰森,令人卻步。而今次參加活動,是因為很多內地人在「小紅書」上分享香港景點,她覺得作為香港的一份子,「唔應該識得比小紅書少」。

另一位受訪者Freda則稱,過去一直有參與本地導賞團,曾跟隨「活現香港」遊覽灣仔。今次報名主要因為可以在谷埔村品嚐到李家炮製的客家菜,其次是可以遊覽沙頭角。她又承認對香港認識不夠深,故她認為鄉公郊導賞團有助加強對香港的了解。

「01心意」與過百慈善團體攜手籌款,讓社區變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層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