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學習 盡心服務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公務員學院院長郭蔭庶先生早前在醫院管理局學院開幕典禮演講中提到:「員工對一個組織的總體價值,是由三個特定的品質構成──態度、知識和技術,但它們不是平等的,態度遠比其他兩個重要⋯⋯」

撰文:醫院管理局學院院長孫天峯醫生

病人看病時,除了純然想得到醫治外,很多時都渴望得到醫護人員的鼓勵和關懷。這種有溫度的關懷,往往取決於醫護同事的「態度」。(醫管局圖片)

在醫學院的時候,醫學生第一樣要學習的是如何了解病情,了解病情包括問診和臨床檢查。問診時除了知道需要問的問題,和如何分析病人的說話等之外,還要懂得觀察及了解病人;此外,在臨床檢查時,也要先觀察病人有沒有明顯異常,跟著要用觸覺感受病人不適的部位,然後才能進行各項相應檢查。

可惜的是,很多醫生被詬病看病人時只顧輸入電腦,邊問邊打字,連病人也沒多望一眼。加上科技發展,越來越依賴抽血和不同掃描檢查,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都比以前容易輕便得多,令醫生越來越不講究臨床檢查功夫,反正終歸都是靠這些進一步的檢查來確定診斷。然而,病人在看病時,除了純然想得到診斷和醫治之外,很多時都會渴望得到一些鼓勵和關懷,尤其是出自醫護人員的口中。一聲輕切問候、一個深情觸碰,已能令病者感受醫療服務的真正溫度。但醫護同事能否做到這種有溫度的關懷,並不在於他們有多少知識和技能,卻取決於他們的態度。

醫院管理局學院除了提供專業性培訓外,也希望加強同事自我增值,當中態度與價值的培訓是重要一環。(醫管局圖片)

「態度」,是指人們對自己情感的反應方式,以及感受他人苦痛喜樂的能力。郭院長說三者是不平等,因為即使一個人有知識有技能,單是沒有態度也就等於「得人無所用」;同時,態度也影響一個人有多願意改進其知識或技能。不過,無論是我們的醫療訓練,抑或是整體教育制度之下,似乎都較為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承,相對來說,態度的培訓像是比較或缺。

知識可以透過學習去遞增,技能也可以經歴練試去提升,只是態度卻沒有一個必然可達的途徑。醫院管理局學院成立,除了繼續提供高質量功能性或專業性培訓之外,也希望能夠加強同事自我增值的訓練,當中態度與價值的培訓將是重要一環。

學院在擴大培訓範圍的時候,會更專注於三類培訓項目──跨專業的團隊合作、以人為本、以及創新思維的培訓。在這三類項目下,除了在技巧理論層面上,更重要的是態度上的培訓。跨專業講求的正正就是團隊精神,醫療服務從來不是個體服務,不能英雄主義,也不能推搪責任;醫療服務必然是以人為本,以人為出發點,當中的「人」不單指病人,也指同事,都需要以同理心相待;醫療服務也務必創新,要有胸𦡞包容廣納,也要有創意破格上進,亦要有膽量推陳出新。

若果把態度、技術及知識比喻為:心、手、腦,當中的「心」,既是初心,也是醫療服務中最核心的價值。我們希望在提供治療方案的同時,也能提供有溫度的關懷,不單止醫病,更重要是醫人。我們致力學習各類日新月異的醫療知識和技巧,為的正是要培養出盡心服務病人及社區的態度。

醫院管理局。(資料圖片)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