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餸難】租金貴衛生差難煮好餸 劏房戶多菜少肉19蚊餸分三餐食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衣食住行是平民日常煩惱,全港21萬名劏房戶除了擔心租金,還要為三餐奔波,有組織跟十個劏房戶街坊做研究,發現這些生活在面積一百呎左右的家庭,不只「瞓唔安」,還會「食唔落」。因為種種限制,劏房師奶們大多少煮較貴肉類,有時一餐分幾次食,省錢多買罐頭食品而攝取過多油鹽和防腐劑;環境擠迫也令煮食變成苦差。街坊鄭小姐(Lily)示範以手作砧板,以飯煲蒸煮豆腐魚腩,這一味盛惠19元的餸,她說:「夠食兩至三餐了。」
攝影:蔡正邦

長沙灣劏房戶鄭小姐(Lily)在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搭建的劏房單位內示範日常煮食生活。
有街坊說兒子喜歡煎苦瓜豬肉,發育又需要蛋白質,但肉貴,她便買四塊麻雀般大的肉煎香,一個月只會吃兩次。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研究員何海棠

租金佔收入六成 街坊一餸分三餐食

自從母親過世,40多歲的Lily搬到長沙灣一個90呎左右的劏房單位居住,單位月租5,000元,佔她的收入約一半,水電費約300元。母親去世,也失去她那部分的福利補貼,為了節省生活開支,她每天限制自己以50元解決三餐,方法是放工後買快餐店20元下午茶餐充作晚餐吃,或者到街市買「放工價」十蚊三兜的餸菜,研究員何海棠形容:「大部分是甩頭甩尾的菜。」

Lily示範蒸煮豆腐魚腩,她先以手掌為砧板切開豆腐,之後用少許豆豉為魚腩調味,便把餸菜放入小小的多功能電飯煲蒸煮。「這樣可以吃兩至三餐了。」因為空間狹小,Lily煮食時轉身也難,自然不敢購置太多用具,主要以較安全的電磁爐和電飯煲煮食,曾經有其他街坊因不小心撞跌食材和砧板,弄傷腳掌。

不只Lily,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找來十位劏房主婦,要為家人預備三餐的她們,如何利用狹小空間和有限金錢煮出餸菜?何海棠說,研究發現租金最多佔街坊收入六成,為了省錢,他們多買菜少買肉,平均每天每名家庭成員花40元買食物。「有街坊說兒子喜歡煎苦瓜豬肉,發育又需要蛋白質,但肉貴,她便買四塊麻雀般大的肉煎香,一個月只會吃兩次。」

青少年發育要多攝取蛋白質,劏房家長如何取捨?

被濫收水電唯有慳電   衛生差致肚痛

除了食材要慳,煮食方式也因水電費用而有所調節,因有劏房業主濫收水電費,街坊大多想盡辦法慳水慳電,比如不用雪櫃,只風乾食物;用電飯煲餘溫溫熱湯水,或重用煮肉熱水烚菜。所有受訪者指被業主濫收水電費,一度電費1.3至1.7元,一度水費10至17元,「每度電被多收幾毫子。」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任真說。

不少街坊居住環境衛生差,甚至廁廚合一。
我家的四隻窗只是裝飾,一打開窗會好多蚊蟲。鄰居單位很雜亂,不時有曱甴出沒。因為不通風,房間發霉,廚房滲水。
劏房戶Lily

煮食環境也影響他們的煮食習慣和意慾,劏房缺窗,空氣難以流通,蟲蟻亦多。有受訪者的單位本有500呎,被業主一劏六房,每單位面積不足100呎。「我家的四隻窗只是裝飾,一打開窗會好多蚊蟲。鄰居單位很雜亂,不時有曱甴出沒。因為不通風,房間發霉,廚房滲水,我已報銷幾件衣服,最後用優惠買了人生第一部抽濕機。」Lily說。

任真估計不少街坊因為廚廁合一,影響飲食衛生,導致他們一個月至少兩次肚痛或腸胃炎發作。為了保持家居衞生,街坊往往要費時費力清潔,像Lily入住該單位約七個月,已經花費600元購置消毒用具。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任真(左)認為,政府應向輪候公屋三年以上的市民發放租金津貼。
高脂肪肉類對健康有壞影響,街坊可以吃多點瘦肉,冰鮮的也可以。另外,罐頭食品太多油浸或含防腐劑,即使是天然的鹽,也不應過分攝取。
資深營養師潘慧德

營養師:過量食罐頭食品或高脂肪肉不理想

資深營養師潘慧德認為街坊多因工具所限蒸煮食物,大致算飲食健康。不過受價錢所限,街坊多買近骨、帶高脂肪或皮的排骨、雞翼,或方便貯存、常有折扣優惠的罐頭食品。「高脂肪肉類對健康有壞影響,街坊可以吃多點瘦肉,冰鮮的也可以。另外,罐頭食品太多油浸或含防腐劑,即使是天然的鹽,也不應過分攝取。」

資深營養師潘慧德(右)指,街坊多吃罐頭食品,擔憂他們過量攝取鹽分。

因為少吃新鮮肉類多吃醃製食品,或一餐分幾份吃,「飲食的質和量都不理想。當街坊進食份量少,很容易又想吃重口味或飽肚食物,但買便宜的食材或快餐,往往又是擺放太耐的食物。」潘慧德說。

或者有人認為租金昂貴,工時冗長,還怎樣顧及飲食?潘慧德認為注重飲食可以減少醫療費用,並會影響人的精神。「大家辛苦工作後回家,都會想吃一頓好餸菜。一餐好的飯菜可以減壓,補充營養。」她說,受限電費的街坊每天只能慢火煮食,其實每天清一色的餸菜也會降低食慾。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跟十個劏房街坊做質性研究。
等公屋的過程中,接受了自己要跟劏房共存,改變不到環境唯有改變心態。
Lily

等公屋五年至媽媽去世 跌入單身冊再等

住得不好,食也不好,如何生活下去?Lily性格樂觀,她說:「花點創意,一半時間吃健康點,其餘時間吃快餐。」但問題回到根本,劏房環境惡劣且租金昂貴,導致健康飲食被犧牲,「等公屋的過程中,接受了自己要跟劏房共存,改變不到環境唯有改變心態。」

Lily早於2013年與母親輪候「天倫樂」公屋單位,等了足足五年,但早前母親去世,她指跌入單身輪候冊後與房署溝通,知道自己並無被額外加分,「我估計要再等五年,總共等十年才有機會上樓。」

在劏房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外形肥胖,但任真說:「那不代表他們吃得好,只是不健康的肥胖。」
政府本來承諾三年上樓,我們兩人一直默默等,但媽媽等不及就去世了。
Lily

為了公屋,她選擇了一份較低收入的文職工作,然而公屋等不到,租金一直加,輪候夠三年後也沒有相應的N無津貼。她淡淡道:「政府本來承諾三年上樓,我們兩人一直默默等,但媽媽等不及就去世了。我現在一個人,吃不多,飲食不算大問題。只是覺得政策對單身的人很不公平。」根據房委會數字,截至2018年12月底有150,2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17,4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

長遠而言,組織希望政府投放資源增建更多過渡性房屋,不忘為基層提供社會服務,及增建公屋。

關注組織:租津租管之外,政府應增建公屋

「基層劏房戶煮食跟他們現時面對的問題相關。」任真認為,今次研究反映居於劏房的街坊面對空間狹小、衛生惡劣、被濫收電費和防火安全等問題,短期急需政府以租金津貼、N無津貼及租務管制加以援助,鬆綁街坊的食用使費。「節省一、兩千元可以買餸。」

近日財政預算案提出撥款20億元建過渡性房屋,任真指現時社福界推測只能建成4,000至5,000個單位,遠遠未能解決現時眾多劏房戶需要,「20億元在重大房屋需要面前是杯水車薪。」他們建議至少要建成約一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長遠而言是增建公屋,為基層提供合宜生活居所。「我的理想廚房很簡單,起碼不要再滲水。」Lily無奈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