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三十周年系列報道 尋記憶 思前路
1989年4月15日,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學生們湧至北京天安門廣場表達同情、悼念之情,逐漸轉化成提出反官倒、反貪腐等制度性問題,進而提出新聞自由、結社自由等民主議題,引發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民主運動。然而,這場影響深遠的運動最終以流血收場:解放軍戒嚴部隊開着坦克向京城市中心進發,並以子彈鎮壓。6月4日凌晨,槍聲、救護車聲響遍長安街,死傷人數至今成謎。
三十年過去,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日益走向開放,但當年那場牽動全球華人心靈的民運及其悲劇性結局,一直成為人們心中的隱痛和心結。藉此六四三十年之際,《香港01》記者訪問了多位當年親歷事件及其相關人士,包括前學運領袖、知識份子、死難者家屬及追尋真相的學者,他們透過憶述、記錄或研究,記載着這段沉痛的歷史。
天安門母親成員在事件中失去至親,雖然多年來遭受打壓,但一直堅持追求「真相、賠償、問責」。站在最前、年邁八十的丁子霖和張先玲的丈夫均在近年離世,張先玲受訪時仍難掩喪子喪夫之痛。在六四中失去丈夫的尤維潔接手成為新的發言人後,誓言繼續尋求公義。學運領袖王丹六四後曾入獄,其後獲准保外就醫出國深造,卻一直沒忘民運初心,去年成立智庫「對話中國」,整合海外和港台民主力量。「天安門四君子」周舵堅持留在北京,研究和思考政治體制改革的可能性。
時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在六四後下台,到2005年逝世前,一直被軟禁。他的兒子趙二軍在受訪中追憶父親當時的沉重心情。當年陪同學生留到最後的中國政法大學學者吳仁華窮半生所學,搜集並整理了一份深具價值的戒嚴部隊軍兵名單;上世紀九十年代才入行的前駐華外國記者林慕蓮著書追尋北京以外被遺忘的歷史碎片……
六四事件,改寫了中國的命運,亦因此影響香港和香港人的命運,《香港01》透過系列報道,追尋記憶,思考前路。
八九民運時序
4月15日
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
4月18日
北京多所高等院校的學生遊行至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500多名學生在場靜坐,吸引十萬市民圍觀。
4月22日
人民大會堂舉行胡耀邦追悼會,約十萬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靜坐,三名學生代表長跪遞交請願書,但當局無接收。
4月23日
各大院校開始罷課。
4月26日
《人民日報》發表將學運定性為動亂的「四二六社論」。
4月27日
數十萬人遊行抗議「四二六社論」,包括公務員在內的各界市民加入。
5月4日
數十萬學生、市民遊行至天安門廣場,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首都新聞界加入遊行,呼籲新聞自由。
時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發表《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問題》講話,為學運降溫。
5月13日
學生開始絕食。
5月16日
趙紫陽會見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公開黨內最重要問題上仍由鄧小平掌舵。
統戰部部長閰明復以個人名義到廣場懇請學生暫停絕食。
5月18日
時任總理李鵬與學生代表對話,不歡而散。
5月19日
趙紫陽凌晨到天安門廣場探視絕食學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5月20日
北京開始戒嚴。
5月21日
香港100萬人遊行上街聲援北京學生,創下歷史。
5月25日
外訪北美的時任人大委員長萬里提前回國,但滯留上海,直至31日才回到北京。
5月27日
香港演藝界舉行「民主歌聲獻中華」演唱會,籌得1300萬元,支持北京學運。
5月30日
民主女神像在天安門廣場豎立。
6月2日
劉曉波、侯德健、周舵、高新宣布絕食,被稱為「天安門四君子」。
6月3日
晚上戒嚴部隊開始進城清場,市民架設路障阻止軍隊入城,解放軍在長安街向途人開槍,有市民和學生被坦克碾過死傷。
6月4日
凌晨戒嚴部隊進入天安門廣場,最後留守廣場的數千學生撤離廣場。清晨解放軍已完成天安門廣場清場,但日間長安街仍有密集槍聲,市民中槍死傷。
6月9日
鄧小平接見戒嚴部隊。
上文節錄自2019年5月27日出版第164期《香港01周報》文章〈六四30年 尋記憶 思前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