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吳仁華親睹學生命喪坦克下 整理官兵名單留住真相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1989年,當時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的吳仁華,一直與學生走在一起,六四鎮壓那日清晨,他從天安門廣場到六部口時,遇上急速前行的坦克,身後的學生走避不及,當場命喪坦克的履帶下。回到校園,他看到的是五具血淋淋的屍體,當日他發誓「永不遺忘」。往後大半生,吳仁華未忘承諾,流亡海外近三十年,孜孜不倦搜集及研究六四史實,整理出戒嚴部隊軍官名單,亦終於找到了當日駕駛坦克輾斃他身後學生的軍人。他曾冒險回國與母親相見,最後被國安發現,警告「不可能再回國」。吳仁華現已62歲了,是當今海內外研究六四的權威學者,多年來出版過三部研究著作,但長期接觸六四資料,令他心中的創傷難以撫平。他現時以訪問學者身份於台灣的大學講授相關課程,當中有不少大陸學生。他在台北接受《香港01》專訪,細說三十年來如何實踐「永不遺忘」的誓言。

1989年,吳仁華(前排中間胸前戴白花者)作為中國政法大學的年輕老師,帶領學生遊行至天安門廣場,悼念胡耀邦。第二排身高最高者,為當時的政法大學學生浦志強,他之後成為維權律師。(吳仁華提供)

已過耳順之年的吳仁華去年5月到台灣東吳大學擔任「六四事件真相研究」國際迷你課程講師,以三天時間概述六四事件過程、戒嚴部隊情況、資料整理及研究方法。他對上一次執教鞭已經是1989年,當時他在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擔任室主任。

首日課程原本只有40人報名,但當日旁聽人數遠超預期,教室座無虛席,吳仁華估計,現場有逾一半為大陸學生。「陸生前來聽課,已經很有勇氣。」他坦言,在台陸生參與課程,有機會被「職業學生」監視,向中共打小報告,或影響研究生涯及未來仕途,故課程不攝不錄聽課學生,以保護他們的身份。

冒着風險聽課,大部分出席的陸生不敢公開提問,但課後則有五、六位陸生踴躍向吳仁華請教。中國官方一直向外宣稱當年北京發生反革命暴亂,不少軍人被殺,導致軍人迫不得已鎮壓平民。吳仁華提醒學生注意軍人的死亡時間,讓學生茅塞頓開,「軍人開槍殺人是因,不忿的民眾以暴制暴是果。」

前中國政法大學學者吳仁華,現於台灣教授六四課程,他的三部著作詳細記錄八九民運和六四鎮壓的細節,包括整理軍官名單。(胡家欣攝)

說真話代價大 更不願說謊話

「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平凡的教學與研究生涯,是吳仁華一直嚮往的。未參與八九民運前,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當年選修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古典文獻專業,只為遠離政治,「在中國那種特殊的制度下,參與政治是非常危險。我不願意跟共產黨說謊話,但說真話代價又會很大。」

作風開明的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被指處理「八六學潮」和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1987年被迫下台,吳仁華說當時沒站出來為胡伸冤,令他一直心中愧疚。到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觸發學運,亦觸動吳仁華的神經,「我再不站出來,就不是真正知識份子。我們沒有良知,中國更倒退,更沒有希望。」

4月17日,吳與其他年輕教師率領數百名中國政法大學師生,以向胡耀邦獻花圈為由,遊行至天安門廣場,同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大學約6,000名學生亦有參與,拉開了持續一個多月的民運序幕,吳仁華亦一直與學生一起,主要擔任新華門絕食區負責人。

解放軍開槍鎮壓八九民運,六四後北京有醫院放滿死難者遺體。(Getty Images)

向淌血學生屍體許諾 永不遺忘

6月3日夜晚,吳仁華留守天安門廣場,與千名學生經歷了恐怖的一夜,「廣場槍聲不斷,天空就像放煙火。」直至清晨6點,他與學生由廣場撤退到西長安街六部口時,遇上戒嚴部隊坦克從後追趕,「坦克行駛的聲音非常大,地面都在震動。大家都說『坦克來啦,坦克來啦』。」吳等人快速地翻過路邊鐵欄杆,倖存下來,惟部分學生走避不及,當場被輾壓身亡。

「我看到很多學生遺體躺在自行車上,現場非常血腥,非常震撼,太讓人憤怒。」他特別記得,那輛坦克的編號是106號。「我當時想,如果手裏有原子彈,我一定抱着它衝去跟決策者同歸於盡。」早上10時,吳仁華回到政法大學,看到教學大樓前擺放五具血淋淋的學生遺體。他跪在那裏放聲痛哭,「我在心裏唸叨,永不遺忘,永不遺忘,永不遺忘。」

吳仁華的三部著作詳細記錄八九民運和六四鎮壓的細節,包括整理軍官名單。(李澤彤攝)

【六四三十】台出版商:銅鑼灣書店事件後 敏感書香港入貨減七成

流亡美國為研究和出版著作

六四後,吳仁華回到家鄉浙江溫州,同年9月又返回政法大學,但他最終還是決定流亡,將六四的資料和學生名單帶到海外——1990年2月從珠海偷渡至澳門,再經「黃雀行動」從香港流亡至美國洛杉磯。他沒有忘記「永不遺忘」的承諾,貢獻所學,此志不移搜集和研究六四資料,在美國先後自費出版三本著作:《六四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六四屠殺內幕解密》、《六四事件全程實錄》。

最難撰寫的是2009年出版的《六四屠殺內幕解密》,吳仁華說,他由僅有「宣揚功績」的官方資料出發,以各種方式搜索軍人資料,再以目錄學、版本學及考據學驗證及考究,破解了參與六四鎮壓的19支部隊番號,從20至30萬軍人中,實名歸類出3,000多個參與鎮壓的官兵名單。吳形容,搜集軍人資料過程猶如「大海撈針」,他主要在網上追蹤退伍軍人聊天室,無數個晚上通宵達旦,密切注視他們的對話,從蛛絲馬迹中,抽絲剝繭,辨別身份。所以該書副題是「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

六四事件為解放軍以坦克和子彈鎮壓八九民運,有民眾在長安街當場死亡。(美聯社)

尋得碾斃身後學生的106號坦克駕駛員

有一天,他如常埋首在電腦前,發現一名退伍軍人竟在聊天室透露曾於1989年「進北京平暴」,並稱自己為坦克第一團、第一營、第一連及第一排106號坦克的二炮手,正是在吳仁華身旁碾斃學生的106號坦克。「我非常激動,終於找到他,我趴在電腦前痛哭!」

他一時激動,在網上平台公開這位二炮手的名字與手機號碼,網民隨即致電痛罵對方「混蛋、畜生」。此後,這位二炮手消失於茫茫人海,吳仁華亦非常後悔,失去了解真相的機會。

為回國見母親入美籍 被告知再無下次機會

長年累月面對血淋淋的照片和文字,令吳仁華覺得自己精神和健康都受到創傷,每寫到哀傷之處,就禁不住流淚,要歇息五至十分鐘再工作。直至2011年,他為第三本書作最後修訂時,大腦突然一片空白,「想寫就寫不了,非常痛苦。」思緒受困,他認為只有重返故鄉,與至親相見,才能撫平創傷。為此,他經過縝密籌劃,放棄二十多年的難民身份,加入美國籍,以換取美國護照申請中國簽證返國。

2012年11月,他甘冒被捕的風險,成功踏足闊別二十二年的中國,與86歲的母親團聚,在溫州停留四十多日,「那可能是最好的心理治療。」 但他也躲不過國安的眼睛,被告知「以後不會再有入境機會。」

紀念六四的坦克人裝置藝術豎立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前,多位六四親歷者和研究者均有出席相關展覽,包括王丹(左一)、周鋒鎖(左二)、戒嚴部隊軍官李曉明(左三)、被坦克碾過失去雙腿的方政(左四)、吳仁華(右四)、王軍濤(右二)。(中央社)

永不遺忘誓言 此生念茲在茲

「只要離開六四的課題,我就是正常人。」他說最近幾年,身邊的詩人朋友均力勸他放棄寫作,擔憂失去他這個老朋友。但對「永不遺忘」的誓言,他此生念茲在茲。吳仁華現暫居台灣,只為休養生息,期望可以再書寫有關六四歷史,詳錄當中細節。「(內地)文獻專業畢業生由1949年到目前為止不到100人……我不做就沒有人做,別無選擇,沒有替代人。」

作為歷史見證人,吳仁華期望更多人關注六四事件,卻毫不勉強年輕人銘記這段歷史。但對於香港近年本土意識抬頭,部分年輕人以六四是「鄰國的事」而抵制紀念活動,吳仁華認為不應因對一國兩制失望,而拒絕關心中國民主化,因為在政治現實下,香港不能迴避內地的影響,「駐港部隊真槍實彈上街,已經可以把你鎮壓。」他說,只有成功爭取中國民主,香港人才可決定自己的前途。

延伸閱讀:【六四三十】台出版商:銅鑼灣書店事件後 敏感書香港入貨減七成

八九民運最初由大學生悼念胡耀邦引發,圖為中國政法大學學生製作胡耀邦畫像、社科院學生高舉標語遊行。(支聯會提供)

上文節錄自2019年5月27日出版第164期《香港01周報》文章〈六四30年 尋記憶 思前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