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專9學院擬助資淺海外醫生受訓 主席稱非降門檻:港醫生仍優先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政府於今年10月的施政報告提及,將探討容許新註冊或有數年行醫經驗的海外醫生,在香港接受專科培訓,外界關注是否為海外醫生額外培訓門檻。
事隔兩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劉澤星受訪透露,醫專轄下9間學院,包括兒科、內科、急症科和家庭醫學學院,同意在不影響本地醫生下,為海外新醫生提供專科培訓。劉澤星強調並非降低專科培訓的門檻,醫專沒有在醫生質素上妥協。
有醫生工會代表直言,政府官員一廂情願地認為來港作有限度註冊的醫生有意長期留港,並在公立醫院服務,無視公院工作環境不吸引、香港生活環境難熬等根源問題,對新政策吸引海外醫生有保留。

公院醫療人手短缺已非新鮮事。(資料圖片)

本港公營醫療人手持續短缺,公院醫生流失率過去3年按年攀升,分別為5.1%、5.8%及6.4%。其中於2018至19年度,耳鼻喉科流失率最高,錄得11.7%,其後依次為骨科及腫瘤科,流失率分別為10.2%及9.3%。

港府視海外醫生為短期紓困的良方,繼醫務委員會在5月通過放寬海外專科醫生通過本港執業試可免實習的措施,至10月再提出以放寬專科醫生培訓要求為誘因,施政報告提到在不影響本地醫生接受專科培訓機會的前提下,探討為海外新醫生提供專科培訓。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當時稱,港府希望多管齊下解決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但由於有關醫生須符合專業要求,相信人數不會太多。

劉澤星透露醫專15間學院當中,已有9間學院同意取錄海外新醫生作專科培訓。(陳倩婷攝)

9學院達共識 海外新醫生需已考專科初期試

按現時醫專部分學院的規定,海外醫生倘要接受專科培訓,必須先通過本港執業資格試,因此在醫管局服務、從海外來港的有限度註冊醫生便「行人止步」;另有部分學院即使允許有限度註冊醫生接受專科培訓,該些醫生亦要符合醫管局招聘條件,即已完成專科中期試。基於上述原因,剛醫科畢業的海外醫生難以投身本港醫療界發展,協助紓緩人手不足。現時倘海外專科醫生欲取本港專科資格,可申請「非本地醫生的專科資格證明」,再由醫專審核,醫專表示截至今年11月,有77人經此獲得認證。

醫專主席劉澤星本月受訪時透露,醫專轄下15間專科學院當中,已有9間學院同意可為未考取專科中期試的海外新醫生提供專科培訓,首肯的學院包括兒科、內科、急症科和家庭醫學學院。

兩大原則:確保醫生水平、本地醫生優先受訓

9間學院同意兩大原則,其中首項原則是要確保醫生水平,欲接受專科培訓的醫生需已開始接受醫專認可的海外專科培訓課程,以及需在當地已考獲專科的初期考試,劉澤星認為此要求可證明該醫生的確有心接受專科培訓,醫專亦會再仔細檢視其過往工作經驗能否獲醫專認可,從而縮減其在港受訓年期。

第二大原則是本港醫生將獲醫專優先取錄,若個別學院有空缺,而本港醫生已足以填補該些空缺,會優先請本港醫生,若有餘下名額才開放予非本地醫生申請,劉澤星指希望能保護年輕醫生。至於各學院提供予海外醫生的培訓名額,劉澤星稱視乎各專科的人手需求,食衞局已委派港大醫學院與醫專統計及估算,醫專會配合政府政策以提供相應名額。

至於餘下6間未達共識的學院,劉澤星稱部份學院列明受訓的醫生需先於本地正式註冊,他又稱並非每間學院都有培訓空缺,此外負責培訓的導師數目、培訓設施及病類是否足夠,亦是考量的因素。

劉澤星強調醫專的培訓水平高,海外醫生可更早接受嚴格培訓對其留港工作有幫助。(陳倩婷攝)

否認降低門檻 劉澤星:醫專培訓水平高

目前醫管局要求來港工作的海外醫生必須完成專科中期試,劉澤星強調新建議並非降低門檻,只是「啲醫生可能年青咗」。他續指新調整的好處在於令海外醫生更早來港適應環境,了解香港醫療系統及病種,並更早接受醫專嚴格的培訓計劃,對其在香港工作有幫助。他又稱醫專在質素上沒有妥協,因該醫生亦須通過多重考試才可取專科資格。

本港的示威活動已持續逾半年,劉澤星稱社會事件會令本來想回港服務的醫生卻步,雖然未知影響有幾大,但醫專會盡力再吸引海外醫生紓困。

劉澤星:內地亦屬非本地 不應細分

社會一直關注政府會否放寬內地醫生在港執業的門檻,劉澤星認為內地同屬非本地培訓醫生,不應再細分。現時各專科學院的訓練年期為至少6年,新機制下,醫專或容許部份海外醫生在當地接受專科培訓的經驗代入本地培訓當中,縮減其培訓年期。 劉澤星稱內地現時沒有正式的專科培訓計劃,因此目前沒有認可任何內地醫生的計劃,但內地有幾間醫院的專科經驗獲認可,分別為港大深圳醫院的急診科、北京積水潭醫院的骨科,以及廣州中山醫院的外科。

醫院管理局稱,或會更新有限度註冊醫生的招聘條件。(資料圖片)

醫管局正研調整有限度註冊醫生招聘條件

醫院管理局回覆查詢時稱,正與前線醫生商討有哪些專科特別需要引入更多非本地醫生,醫管局稱待確定有關細節後,醫管局便會相應更新有限度註冊醫生的招聘條件,並向醫委會遞交有關的有限度註冊醫生申請,以作批准。截至今年12月1日,共有21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註冊方式於醫管局服務。

醫委會未有回應對醫專新安排的看法,僅稱醫委會根據《醫生註冊條例》第14A條的規定審批每宗有限度註冊申請。

食衞局則稱,了解醫專及醫管局正研究相關計劃細節,食衞局有信心專業標準將得到保證。局方又透露,有3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將於本年第四季至明年第一季履新。食衞局續指,港大就專科醫生進行的人力推算工作,預期於2020年內公布結果。

馬仲儀認為港府未有正視海外醫生不願留港服務的根源問題。(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醫生工會:海外醫生不留港 根源在公院工作環境差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直言,醫生的資歷較淺、較年輕,已經等同門檻較低,不認同劉澤星的言論。她續指,海外醫生不來港工作的因素多,包括香港生活吃不消,公院工作及受訓環境不理想等,但官員不吃人間煙火,一廂情願認為海外醫生願意長期在港的公營體系服務。馬仲儀表示,一般在本港有家庭的醫生會較願意留下,但其他醫生則未必,官員應正視根源問題。

馬仲儀又稱,有部份專科的醫生現時已需「排隊」受訓,如外科由於手術室有限,加上需視乎手術數目,部份醫生完成基本培訓後需等候一年,方可接受高級的培訓,即使是人手短缺的急症科亦有部份設施僧多粥少,她認為應先確保香港的醫生獲足夠培訓機會才考慮放寬。

對於醫專要求申請醫生先通過專科初期試,她提及有部份歐美國家容許海外人士報考專科的筆試,內地醫生或可借此取得相應考試成績,繼而來港工作,亦有個別國家的實習醫生已可報考專科初期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