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園租戶花8年領牌進駐 年回收不足千噸 嘆本地設施無優勢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環保園落成逾10年,原期望本地可再造資源免被當垃圾,葬身堆填區,亦避免過分依賴出口處理。惟每日人均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年年上升,回收率卻持續下跌,2018年逾9成回收物料仍靠出口再造。資源已投放,卻未有效解決,問題出在哪兒?
有專門處理廢鉛酸電池的租戶,廠房營運一年多,每年回收量卻不足1,000公噸,只達預期目標的兩個月份量。租戶嘆言,單計申請牌照進場已花去8年,成為全港唯一持牌處理設施,惟政府仍繼續容許廢鉛酸電池出口,本地設施反變無優勢,最終一年虧損數百萬元。另有環保園「開荒牛」租戶坦言,獲批土地後只能「自生自滅」,有能力處理,但政策不配合,即使續租留守環保園,只是「洗濕咗個頭冇得揀」。

政府希望,環保園能為本地回收物料提供出路,及減輕可再造廢物主要依賴出口的問題。(資料圖片 / 梁鵬威攝)

環保園至今共租出12幅土地,回收廢食油、廢木料、廢電器電子產品、廢塑膠、廢電池等,租戶以可負擔租金,租用建有基建設施及專用碼頭的長期用地,卻未能因「環保園」品牌而受惠。

電池廠回收不似預期 一年蝕百萬元

租戶之一的香港電池回收中心,投資逾億元設廠,去年9月啟用,是本港首間鉛酸電池回收廠。該類電池常見於交通工具的起動電池,以及電訊公司和數據中心的備用電池,屬有毒化學廢物,須交由持牌化學廢物收集商處置,否則可判罰款和監禁。經中心處理後,廢電池可製成鉛條、膠片及工業用硫酸鹽。

營運董事吳瑞麟表示,原以為有法例監管,每月至少回收300至500公噸,每年最多可處理4萬公噸。惟截至今年10月,廠房的回收量不足1,000公噸,來自政府部門只有數公噸。他坦言,中心已提供免費上門回收服務,確保電池妥善處理,但政府仍容許鉛酸電池出口處理,令回收遇上樽頸位,「我哋積極搵客,但無推廣,大家不以為然,加上容許出口,香港處理成本好高,變相競爭好困難。」翻查資料,去年有4,360公噸鉛酸電池出口韓國,較2018年增加超過一倍。

回收不似預期,與最初向政府承諾每月至少處理300公噸相差甚遠,一年過去更虧損數百萬元。吳直言,廠房雖有能力處理全港鉛酸電池,但政策並不配合,「你(政府)唔做嘢,如果仲怪我做唔到,邊個同你做啊? 」

租戶嘆離場幾乎等同結業

至於在2008年進駐環保園的倡威科技有限公司,將食肆收集的廢食油轉化為汽車用的生物柴油,同樣面對出口商競爭。營運總監黃耀光解釋,工廠成品屬再生能源,與出價較高、只需把廢食油「脫水脫渣」出口的商人競爭,難言情況「公平」,加上廠房不准處理進口廢食油,競爭力進一步削減。

黃說,原期望在環保園品牌效應下,可增加回收量、振興環保產業,現在感覺是「(政府)提供一塊地後,租戶自生自滅」。有工廠長年「餵唔飽」,平均每月回收約600至700公噸廢食油,惟廠房機器只需一日運作16小時,已足可處理1,000公噸。

至於會否考慮退租?黃耀光形容「洗濕咗個頭冇得揀」,投資數千萬元,離場要平整土地,設備亦牽涉牌照等問題,不續租幾乎等同結業。他坦言,多次向政府解釋經營難處,但失望而回,只能說「要自力更生,搵方法生存」。

另一進駐環保園多年、回收塑膠的新立鋼德福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琬婷表示,租戶要遵守園內法規、每月向環保園提交報告、基建投資龐大,自由度遠不及在園外設廠,希望當局特別關顧環保園租戶,協助回收。

環團建議過渡期容許處理外國廢料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分析指,園內租戶雖然有地,但沒有政策及回收系統配合,單靠自行本地回收,只是艱苦經營。雖然隨立法會會期延長一年,垃圾徵費條例草案重返議會審議,但仍存變數。他認為當局應面對現實,扶持本地再造業,才能提升公眾對回收信心。

他建議,政府應重新整理未來廢物管理藍圖,在推行垃圾徵費前的過渡期間,容許租戶處理不多於一半比例的外地廢料,支撐基本運作,日後才有健全廠房銜接,配合回收政策推行。

環保署:會積極跟進租戶困難

環保署回覆指,若個別租戶遇到發展和營運上問題,例如未能達到承諾處理量,署方首先會積極跟進及了解他們面對的困難,以便提供協助,並按租約和具體實際情況跟進和處理。發言人表示,政府部門及相關設施所產生的廢料,一般會按實際情況及經既定程序,招標後交給回收商作適當處理,又強調租約協議不准許租戶處理進口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