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科課程指引:內地考察不應視為學生自選 可取代香港全校旅行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公民及社會發展科」下學年起取代高中通識科,教育局今日(2日)公布課程指引,披露內地考察細節及要求。內地考察不計入公開評核內,惟在65頁指引中佔約11頁,「內地考察」四字出現了70次。
教育局強調內地考察是課程重要一環,「不應視為學生的自選安排」,每名學生須以個人名義呈交專題研習報告,即使學生因實際困難及有充分理據不能赴內地考察,亦須以遙距考察等替代學習經歷。教育局更提議學校考慮以一天內地考察團取代香港學校旅行,讓部份級別學生參加。
考察團細節,即次數、日數及行程等均可校本決定,惟必須涉及中華文化元素或與本科課程內容相關,教育局亦會提供考察團予學校報名。教育局期望考察可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國家的成就」、「提升國民身份認同」,盼學生了解中港兩地發展機遇及挑戰後,在個人生涯規劃時思考如何貢獻國家和香港。

延伸閱讀:

公社科指引出爐 談國家安全無礙港人權利 違法律道德不准探究

公社科強調多用官方資料 引相片不可誇張 刪「權威意見非定論」

DSE改規則 2024年起考第8科不設限 公社科「肥佬」證書不顯示

▼公民及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一覽▼

缺席須有實際困難及充分理據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指引中,多次強調內地考察重要性,包括兩次提及內地考察是課程重要一環,「不應視為學生自選安排」;課程架構形容「內地考察同樣屬於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的組成部分,學生應該參與」。指引更提議學校利用全校旅行日舉辦一天內地考察團,讓部分級別的學生參加,代替在港旅行。

至於有實際困難及充分理據未能參與內地考察的學生,應事前向學校提出,校方按個別情況審慎處理及審批,校方同時須提供虛擬實境技術或影片遙距考察、成果分享會等途徑,讓沒考察的學生認識國家發展,完成專題研習。

內地考察及與之相關的專題研習均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的重要一環,不應視 為學生的自選安排,以免錯失與同儕一起學習的寶貴學習經歷。
教育局公社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盼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思考如何貢獻國家和香港

內地考察主題是「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須包含認識中華文化元素、國家最新發展和成就。教育局期望學生實地了解國家發展現況、國家成就及人民生活面貌後,「增加對國家的認識,提升國民身份認同」,發展慎思明辨、溝通及自學能力,在個人生涯規劃時可按兩地發展機遇及挑戰,思考如何貢獻國家和香港。

教育局沒統一規定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內地考察次數、日數、行程路線遠近或舉辦年級等,學校可校本決定。(資料圖片)

行程須涉中華文化或課程相關

至於考察次數、日數、行程路線遠近或舉辦年級等,教育局沒統一規定,學校可校本決定,團費則可獲教育局資助。

然而,學校主辦考察團必須涉及中華文化元素或與本科課程內容相關,如涉及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文化遺產保育活化,即可到歷史遺址、宗教或祭祀建築、文化名人故居或相關博物館展覽、國家發展最新情況及當代科技創新應用成果。

教育局建議教師利用內地考察設計延展學習任務,可設計工作紙、小組活動助學生反思旅程對認識國家發展、公社科及個人成長有何幫助。

另外,教育局會提供相關考察團予學校報名,主題包括環境保育、科技與創意產業、城市規劃與人民生活方式等。指引舉出一個廣州三天團作例子,行程包括參觀粵劇藝術博物館、聖心教堂、廣州市興豐垃圾填埋場、陳家祠、紅專廠創意藝術區等。教育局建議學校在考察團晚上舉行分享會,讓學生交流感受及經歷。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指引指引舉出一個內地考察團例子,涉及廣州三天團,行程包括參觀粵劇藝術博物館、聖心教堂、廣州市興豐垃圾填埋場、陳家祠、紅專廠創意藝術區等。(美聯社)

研習報告沒限形式 必須個人名義呈交

教育局要求學校在考察前後預留約10小時學時,讓學生出發前自學搜集閱覽與行程相關資料,了解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與傳承(如以科技保育),詳細計劃實地搜集資料的目標,事後總結再所得成報告。研習期間同學可商議及分享資訊,惟最終報告必須以個人名義呈交。

專題研習不納入公開評核內,沒統一格式或字數規限,文字、模型製作、影音短片、網頁等均可。由學校負責評核,再將表現列在學生學習概覽或學校成績表內。

資深通識科教師陳志華認為,指引無提及如何規範行程,以達至更高的學習層次,只流於行政安排,質疑教學成效。他續指,當局將內地考察列入課程的出發點良好,但卻未有考慮實際操作問題。他指安排全級約百多人旅行,學校須抽調十多位老師陪同,猶如「全民皆兵」,運作上有困難,也質疑學習成效;既然內地考察部分不計分,認為毋須限制在公社科推行,「中學一生人返一次內地又得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