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料20年基本完成 政府顧問承認未估算成本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繼「明日大嶼」後,特首林鄭月娥今日(6日)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北部成為「北部都會區」,規模高達300平方公里。根據《北區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建議建設「新田科技城」,面積相等於16.5個科學園,又期望可成為「香港矽谷」。同時建議擴大現有新發展區範圍,並發展羅湖一帶,料搬遷附近的公用設施、興建新站後,擬議「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可提供最多逾8萬伙,規模約為六個太古城。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解釋,預料「北部都會區」可在20年基本完成,但並無估算費用,「我個人都比較樂觀⋯⋯我覺得係有機會做得到。」

《北區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雙城三圈」的概念,當中包括「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報告書圖片)

▼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報告2021懶人包▼

+3

洪水橋擬成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

《北區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雙城三圈」的概念,當中包括「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擬議的「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將涵蓋天水圍、洪水橋、元朗,以及位處內地的前海、蛇口及后海。方案建議提升洪水橋新發展區成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並興建洪水橋至前海之間的鐵路連接,在前海實施「一地兩檢」。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新界北▼

+25

「新田科技城」成為「香港矽谷」

「港深緊密互動圈」則包括新田落馬洲、古洞北、粉嶺北、文錦渡、上水、新界北新市鎮及皇崗。方案建議建設1,100公頃的「新田科技城」,面積相等於16.5個科學園,並期望成為「香港矽谷」。方案又提出增加及增加圈內的口岸交通基建,日後將有4條過境路徑與深圳對接。

至於「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會包括沙頭角、大鵬半島等,以保育自然景觀,增加港深居民的休閒活動。

▼2021年《施政報告》洪水橋成新界CBD▼

+13

羅湖建「南站」 發展規模達6個太古城

除了發展遠景外,《北區都會區發展策略》亦提出多個選址,以拓地發展房屋。方案建議發展羅湖,料發展新的羅湖車站後,附近土地可供應最多一萬伙單位。同時又建議搬遷上水屠房、上水濾水廠、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等的公共設施,估計連同羅湖南站商住發展,整個「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可提供7.5萬至8.5萬伙住宅單位,規模約等同6個太古城。

方案建議發展羅湖,料發展新的羅湖車站後,附近土地可供應最多一萬伙單位。(報告書圖片)

擴大洪水橋、古洞北新發展區範圍

另外,報告又建議擴大洪水橋新發展區範圍,擴展至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帶,料可新增約4.7萬至5.25萬伙。同時提出研究流浮山至白泥一帶的發展潛力,初步估計有潛力供應約1.55萬至1.75萬伙。

至於古洞北新發展區,方案建議在馬草壟一帶的農地及坡地納入發展區範圍,料可新增1.2萬至1.35萬伙住宅單位。至於原有規劃作「商貿及科技園」的地皮,方案亦建議轉移到新田科技城,以釋出3公頃土地興建超過千伙房屋。

而新建議的「新田科技城」,亦可提供4.55萬至4.75萬伙單位,當中包括擬議新增的1.45萬至1.65萬伙。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河套地區▼

+5

凌嘉勤:我覺得都會區有機會做到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解釋,命名為「都會區」是因今次計劃涉及全面的城市空間,並不只是一個「新市鎮」,預料可在20年基本完成,但並無估算「都會區」的優次和總成本,「我個人都比較樂觀⋯⋯我覺得係有機會做得到。」他又認為,「北部都會區」要與明日大嶼同步進行。

對於「沙嶺超級殯葬城」將「大縮水」,凌嘉勤承認要考慮深圳居民的感受,又指香港的殯儀設施足夠,而且殯葬城選址相對較遠,故未必適合。

政府顧問凌嘉勤料北部都會區可於20年基本完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