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情緒病患者曾被炒或減薪 患者被標籤:年輕人唔捱得先有病

撰文:黃煦緻
出版:更新:

本港每五個人中,就會有一人受到不同程度情緒病困擾。亞洲精神藥理協會於今年9月,分別向市民、醫生及情緒病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近7成情緒病患者表示曾經被質疑工作能力。另有超過一半患者因病情被拒絕聘用、辭退、降職、減薪等。

Kate因曾受校園欺凌,加上各種讀書壓力,曾打算在學校天台了結自己的生命。後來被診斷患有抑鬱症,並須定期複診及服用安眠藥及血清素。畢業後從事零售業及客戶服務的她,曾向上司表明自己患有抑鬱症,但上司卻指,不能夠以有抑鬱症作為理由或藉口,影響工作表現,部份較年長的同事會貼上標籤:「年輕人唔捱得才會有情緒病」。

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表示,情緒病與其他疾病一樣,只要患者及早接受治療,病情能夠得到控制。他呼籲市民了解更多精神健康和情緒障礙,以消除誤解。

左起:患者Kate(化名)及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亞洲精神藥理協會提供)

亞洲精神藥理協會今年9月,分別向市民、醫生及情緒病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共收集340則回應,包括174則市民、106則醫生及60則患者回應。結果發現,有66%市民表示,認識的人士當中有情緒病患者。而受訪患者中,最多人患有抑鬱症,部分患者更患有一種或以上情緒病。

調查發現逾60%患者,不願意或非常不願意向工作夥伴等人透露自己患有情緒病。主要原因包括,他們認為情緒病患者會在工作期間出現情緒不穩、工作能力較差、擔心情緒病患者情緒會突然爆發,而產生攻擊性等。同時82%市民認為情緒病患者的工作能力會受到病情影響,主要原因與患者不願透露患病的原因相約。

調查顯示,83%醫生認為歧視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病情,包括使患者對社交更加退縮、影響工作表現或情緒、病情加重,以及拒絕或減少覆診。

調查:僱主對情緒病患者友善程度得分低

超過8成患者認為,情緒病患者求職的難度達6分或以上(10分為非常困難),其中68%患者曾因病情而被質疑工作能力;超過53%患者因病情而被拒絕聘請、辭退、降職、調職、減薪、無法升遷等,以及有90%患者認為,情緒病患者的工作能力會受歧視而影響。另外,分別有20.6%市民、35.8%醫生及56.7%情緒病患者認為,本港僱主對情緒病患者友善程度為4分或以下(1分為完全不友善,10分為非常友善)。

Kate曾向上司表明自己有抑鬱症,卻被上司認為「不能夠以有抑鬱症作理由而影響工作表現,甚至乎以此作藉口」,部份較年長的同事會亦在其身上貼上標籤:「年輕人唔捱得才會有情緒病」。(亞洲精神藥理協會提供)

情緒病患者Kate在中四時受到校園欺凌,曾被同學排擠,加上讀書及文憑試壓力,導致情緒大受困擾。當時她曾向班主任、學校老師及社工反映情況卻不果。當時亦不敢向家人反映情況,擔心得不到他們的理解。結果在多重壓力下,Kate開始逃避上學,更曾打算在學校天台了結自己的生命。後來自己向家庭醫生求醫,並被診斷抑鬱症,隨後轉介她到精神科醫生進行治療。

Kate需服用安眠藥及血清素以穩定病情,她第一份工作就是從事零售業及客戶服務,由於需要經常複診,她曾向上司表明自己有抑鬱症,卻被上司認為,不能夠以有抑鬱症作理由或藉口而影響工作表現,部份較年長的同事會認為,「年輕人唔捱得才會有情緒病」。K她在零售業工作一年後,轉做不同工作,現時於一間非牟利機構工作。

康復者:理解和陪伴是最好的良藥

經過兩年的治療,Kate抑鬱症已有改善,現時毋須再服用藥物。她表示,由2019年社會運動到疫情,香港人感受到有壓力是正常的事,寄語要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直言理解和陪伴是最好的良藥。

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呼籲市民了解更多精神健康和情緒障礙,以消除誤解。(亞洲精神藥理協會提供)

王明爍指出,社會對情緒病患者的歧視及誤解,令患者不願意求診及接受治療。即使患者鼓起勇氣求醫,他們又因擔心身邊人的想法,隱瞞病情。他呼籲市民了解更多精神健康和情緒障礙,以消除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