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水樣本呈陰未確定傳播途徑 袁國勇:已成風土病料感染增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深水埗區爆發源明未明類鼻疽感染,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17日)再交代最新調查結果。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指,早前檢出與病人基因同源的配水庫泥土樣本,惟經進一步分析後,所有水樣本檢測均呈陰性,故確認配水庫喉管及食水俱無受環境污染,未確認傳播途徑。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則指,有理由相信泥土細菌進入病人血液,惟始終無法掌握傳播途徑。他強調,本港食水非常安全,但呼籲深水埗區居民及當區工人留意身體狀況,倘現發燒、呼吸道感染或膿腫等病徵,緊記告知醫生自己在該區居住工作,以便進行類鼻疽相關測試。他又指,類鼻疽是本港風土病,隨地球氣溫上升,相信本港感染將會趨多,「但只要不聚埋同一區,未必需要太擔心」。

袁國勇指,類鼻疽是本港風土病,只要不聚埋同一區,未必需要太擔心。(余俊亮攝)

歐家榮在疫情記者會表示,截至今日,本港今年共錄得36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涉及26男和10女,年齡介乎42至93歲,當中27宗於今年8月後確診。他續說,8至10月錄得個案有明顯升幅,居於深水埗患者佔當中20宗,佔確診人士的大部分。

石硤尾配水庫7樣本 泥土細菌與部份病人基因高度相似

因應深水埗確診個案增加,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聯同港大團隊在區內進行大規模環境調查。分別於10月10日至11月1日期間,採集合共471個環境環本,涉及食水、水管、拭子、病人用品、區內泥土、附近一帶公園、花槽及石硤尾等三個配水庫等,當中38樣本呈陽性,包括兩個病人家居水龍頭及花樽內壁,另有四個來自白田邨地盤泥土樣本,以及32個來自相關配水庫泥土樣本,其中石硤尾配水庫七個樣本成功作細菌培植,全基因排序則顯示,泥土中細菌與部份病人基因高度相似。

▼10月25日 袁國勇及歐家榮視察蝴蝶谷配水庫調查類鼻疽疫情▼

+1

無證據感染個案與配水庫自來水有關 未確認傳播途徑

當局已就此作進一步環境調查,本月3日至9日期間收集逾200個環境樣本,包括配水庫水樣本、頂部通氣口外露部分拭子樣本等,當中發現五個來自石硤尾配水庫通氣口拭子樣本及一個通氣口附近的環境樣本,含類鼻疽伯克氏菌,但細菌培植呈陰性,顯示未有發現活細菌,加上配水庫水體及拭子樣本核酸檢測都呈陰性,顯示相關配水庫喉管及食水無受環境污染。歐家榮表示,根據水務署數字顯示,過去一年相關配水庫恆常水質監察並無異常情況,符合食水標準。綜合流行病學調查分析,並無證據感染個案與配水庫自來水有關,因而未確認傳播途徑。

歐強調,類鼻疽是風土病,政府早前將其納入法定呈報傳染病,會加強監測及預防措施等。他呼籲,深水埗區居民,特別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每日打開水龍頭一分鐘,予「頭啖水」排走,期間不應用於刷牙、漱口及洗澡,亦切忌飲用未經煮沸食水。

歐家榮呼籲,深水埗區居民,特別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每日打開水龍頭一分鐘,予「頭啖水」排走。(余俊亮攝)

他指,水務署已進一步增加全港供水區餘氯量,另在深水埗配水庫加裝高效能空氣過濾網,以及在其他配水庫加裝約2,400個通氣口加濾網,目標兩個月內完成。此外,當局亦會在深水埗配水庫加裝實時檢測餘氯監測儀器,其他位置則視乎需要,歐家榮強調,相信有關措施可免食水受類鼻疽細菌污染。

袁國勇:相信泥土細菌進入病人血液 惟無法確認傳播途徑

袁國勇則表示,經全基因排序顯示,配水庫泥土與病人血排序高度同源,有理由相信泥土細菌進入病人血液,惟始終無法確認傳播途徑。

雖然如此,但可從中發現當中的高危因素,其中受全球暖化影響,水管及水庫剩餘餘氯會減低,亦致泥土的溫度上升,類鼻疽細菌在泥土的數量亦隨之增加。他亦提到,人口老化亦是爆發的高危因素,尤其是深水埗區較多長者及長期病患人士。他呼籲,倘深水埗區居民、工人出現發燒、呼吸道感染或膿腫等病徵,緊記告知醫生自己在該區工作,以便進行血液、呼吸道、小便、膿腫測試,「你唔話畀實驗室聽,想種類鼻疽,可能實驗室無法測到。」

至於類鼻疽未來走勢,新加坡每年錄得30至60宗,隨地球氣溫上升,他相信本港感染將會趨多,「最緊要係唔好聚集在某個區,只要不聚埋同一區,未必需要太擔心」。

▼10月21日 袁國勇及張竹君到深水埗白田邨地盤調查類鼻疽疫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