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可加可減|票價不重要? 車務連年蝕錢 更顯物業發展最吸金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政府與港鐵正檢討「可加可減」票價機制,預料新方案將出爐。過去港鐵被指「票價只加不減」,又頻繁發生嚴重事故,僅於2020年因疫情錄得虧蝕,其餘年份全年純利仍維持約100億元水平。

票價機制檢討完成後,據悉檢討方案之一亦是考慮其利潤水平限制票價加幅。事實上,車務收入一直並非港鐵主要收入來源,翻查港鐵歷年業績,自2019年反修例示威潮起,港鐵車務營運利潤均錄得5.9億至54.1億元的虧蝕,支撐港鐵利潤主要是物業發展,相關利潤近年大幅飆升,至去年已增至104.8億元。

+3

翻查上一次檢討票價機制的2017年,至現方案實行的五年、即至2022年,港鐵六年期間,僅新冠疫情爆發首年的2020年,錄得全年虧蝕48.1億元,其餘均錄得巨額利潤,六年期間有三年利潤超過100億元,其中2017年更勁賺168.3億元;即使是仍在疫情中的2021及2022年,亦賺逾90億元。

不過,即使是在賺過百億元的情況下,由於現行機制下只會計算消費物價指數變動(即通脹)及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兩項因素,並參考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變動作封頂或凍結票價的指標,故港鐵過去五年仍在2018年及2019年按「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加價。

港鐵2018年加價3.14%、2019年加3.6%,但後者因觸及封頂機制,將加幅壓至3.3%,其餘0.3%延後「追加」。港鐵在2019年公布票價加幅時,曾稱為維持高水平的準時列車服務及持續改善鐵路服務,「港鐵需要穩健的財政狀況,而票務收入是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然而,港鐵過去數年業績報告顯示,港鐵過去三年疫情期間,車務運作錄得虧蝕並於去年擴大至約五十億元,但當中只有2020年全年整體錄得虧蝕,即使2021及2022年票務利潤蝕約40多億元,但港鐵仍錄得逾90億純利。

值得注意是,港鐵其實一直透過「鐵路+物業」的發展模式,成為「可持續賺錢」業務,只要繼續有鐵路新盤可招標,在樓市穩定上揚的環境下,港鐵在物業發展部份亦「穩打穩紥」賺錢。

翻查資料,港鐵在物業發展獲利由2017年約19.4億元後,逐年增加至去年已達104.8億元。港鐵在去年業績指出,目前港鐵正為「港島南岸」第三期、「日出康城」第十二期、何文田站第一期、天榮站及油塘通風樓等項目申請預售樓花同意書,視乎施工及售樓進度,部份項目物業發展利潤會初步入帳,並為分攤資產「THE SOUTHSIDE」商場的公允價值計量利潤入帳,相信今年港鐵物業發展仍可獲可觀的利潤。

此外,港鐵亦在業績中透露,預期未來12個月會為小蠔灣項目第一期和第二期,以及東涌東站第一期住宅項目進行招標,三個項目合共將提供約 4,530 個住宅單位。港鐵亦打算為東涌東站的商業項目進行招標,可預示港鐵未來有相對穩定的物業發展計劃。

事實上,港鐵雖然是上市公司,但香港政府擁有其75%股權,最終新票價機制如何,尚待政府拍板。有不少社會意見及立法會議員,已建議將每年票價調整與港鐵利潤掛鈎,例如當利潤超過一定程度則不可加價等,當中曾任九鐵主席的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則一直提倡政府用港鐵股息等,補貼公共交通公具營運者,以抑制加幅。

現時票價方程式:

整體票價調整幅度= 0.5 x 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 + 0.5 x 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 — 生產力因素 — 額外扣減(0.6%)*


*額外扣減於2017/18至2022/23年度生效

港鐵整體票價調整幅度的機制如何?

整體票價調整幅度= 0.5 x 去年1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 + 0.5 x 去年12月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 — 生產力因素 — 額外扣減(0.6%)*
(額外扣減於2017/18至2022/23年度生效)

新港鐵整體票價調整幅度與物業利潤掛鈎如何運作?

方案列明如果港鐵物業利潤達到50至100億元,特別扣減將增多0.1個百分點;物業利潤達到100億元或以上,再扣減多0.1個百分點,即合共0.2個百分點。不過特別扣減設有上限,最多0.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