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為了份糧只好放棄理想? 7個想法看出你與有錢人距離多遠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在2021 年,台灣股市衝上 1 萬 6000 點,台積電股價突破歷史新高。許多過去不曾加入股票市場的人,這一年都去開立了交易股票用的證券戶。

態度決定高度,按圖睇睇自己是否有當有錢人的潛質!

+24

台灣證交所統計,2020 年股市投資人開戶人數增加 66 萬人,是 2019 年的兩倍。總開戶人數來到 1125 萬,創歷史新高。以台灣人口換算,相當於每兩人就有一人在投資股票。

然而,一窩蜂投資熱潮,代表人們具備了金融素養嗎?似乎並非如此。台灣金融研訓院 2020 年調查顯示,近 5 成人有潛在財務脆弱問題,36% 人完全不了解金融服務與產品、近 5 成對使用金融商品與服務沒有自信、67% 人從不考慮尋求財務建議、個人財務管理從事比例最高的是「按時繳納帳單」(86.3%),能夠遵守預算與儲蓄退休金的人不到 3 成。這幾個數字反映股市再熱,人們金融素養仍待提升。

1. 理財是有錢人才做的事?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點出,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別在於對於金錢的思考模式,這會影響你的習慣和行為。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窮人認為「人生發生在我身上」;有錢人積極管理金錢,窮人就像等開獎的人一般,怪罪自己運氣不好、沒有富爸爸,期待財富「降臨」。

理財是管理金錢,學習財務知識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富爸爸,窮爸爸》提到,重點不是你賺了多少,而是你能留住多少錢。理財,第一件事是學習留住錢財,不一定要變富豪,但至少別為了錢苦苦掙扎。

2. 賺大錢和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只能二擇一?

誰說選喜歡的工作,一定要犧牲薪水?《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指出,有錢人想的是「如何兩個都要」;窮人思維則是「如何二選一」。財富和工作意義並不衝突,你可以選擇在有前景、喜歡的行業中累積實力,爭取加薪、跳槽,找到替自己增值的機會;或是在工作之餘,運用你的才能開闢副業,增加收入來源。重要的是,別為你的收入設上限,或認為這個產業只能這樣,你永遠有別的選擇,或是兩者兼顧的策略,差別在於你有沒有逼自己想其他方法。

相關文章:為何人家37歲可擁千萬宣佈退休? 除延遲享樂外這3點也值得參考

+10

3. 反正存不了多少錢,不如讓錢變成喜歡的樣子?

當我們感到沮喪的時候,怎麼做?買東西;想犒賞自己的時候,買東西;升官加薪,買東西;反正省下這些錢,也不會變富翁,不如買東西,至少還可以享受錢帶來的快樂。擁有更多衣服、包包、公仔,錢看似變成了你喜歡的樣子,但你喜歡的樣子可能只維持到看見另一件新衣服的時候。《跟錢好好相處》指出,花錢得到的滿足,胃口會愈來愈大,最後只能買更多才能滿足,快樂的感覺消逝得更快。而如果你總是用這個方式看待金錢,永遠不可能累積財富。

4. 省錢太麻煩,我沒窮到需要精打細算?

省錢不等於吃苦,也不是窮人才做的事。《跟錢好好相處》提及,精打細算的意義不是做個吝嗇鬼,為了一點點錢計較,而是提醒自己不該花的錢不要花。蟬聯多年香港首富的李嘉誠有次接受《彭博社》(Bloomberg)採訪,記者注意到他戴的手錶並不名貴,李嘉誠說我不需要 10 萬美元的手錶,這只約 400 美元的手錶就可以讓我戴着運動、游泳都不用擔心。真正的簡約,是如何用少一點的成本過你想要的生活。不是甚麼都不買,而是準確找到自己想要的。

相關文章:理財|儲蓄每到月底都歸零? 5個實用存錢法月光族即日必學無誤

+13

5. 每個月付完生活費後沒剩多少錢,哪有辦法投資?

「等我有錢,再來投資」是許多人解釋自己為甚麼不投資的說法。問題是,你甚麼時候會有錢?萬一總是沒錢呢?以股票和基金為例,其實只要從每個月薪水中省下幾千元就可以開始投資,並非動輒數十萬、數百萬的資金。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提到,投資不是看你有多少資金,是你投入資金的比例,「用錢賺錢」不在於有多少能投入、最後賺得多少,而是起初投入的那些錢,經過一段時間的增長比例。1000 元、5000 元都可以投資,成長 1%、10% 都比放着不管好。

6. 不管投資甚麼都可能會賠錢,還不如踏實儲蓄?

有不少人認為,投資風險很高,怕血本無歸,那是因為你沒有把握好投資的分寸,有些人甚至借錢投資,或是把所有身家都壓在一、兩個投資項目上。《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作者李笑來建議,試着把投資的錢判「無期徒刑」,規畫一筆賠了、或未來 3、5 年不動用也沒影響的錢當資金。例如月薪 6 萬的人拿 5000 元投資,就算賠了也不至於影響生活。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提到,今天 1 美元能買到的東西,未來價格會超過1美元。你小時候買一包5元的零食,10 年後是一包 10 元;而你存在戶頭的 5 元,10 年後還是 5 元。所以,把錢擺在銀行裏不代表不會損失,而是讓通貨膨脹吃掉你的錢。

7. 錢最好的用途就是存下來買樓?

辛勤的工作者有一套典型的故事,努力工作、存錢買樓,買樓之後開銷也增加了,最後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生活被房貸、卡債追着跑,不得不更加努力工作,最後陷入「工作—償債」的循環。《富爸爸,窮爸爸》裏提到,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在於,「富人購得資產,窮人和中產階級購得債務,但他們卻以為那是資產」。貸款買樓,會讓你口袋裏的錢流出,除非買樓能讓你賺進被動收入,況且房屋不一定年年增值。總之,不要為了支付房貸陷入生活窘困,而是應該及早建立健康的投資觀和投資組合。

相關文章:人工比尊嚴重要?父幹並非不公平? 5個人生道理30歲時逐漸學懂

+14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