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亂進修未必可累積升職本錢 花幾萬元讀書不如將時間用在這裏…

撰文:半宅職薯
出版:更新:

如果你有看我的專欄或者社交媒體的話,你應該知道我是一個很喜歡學習的人。自從中學畢業踏入社會工作這二十多年間,我一直未停止過學習。
今天半宅職薯就和大家分享由年少時候向老師學習,一直到今天自創學習方式的體驗,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相關文章:活在當下不代表做事可任性 5件事早在20歲便懂人生才不留遺憾

+12

學習的基本步:汲取硬件知識

我曾經以為學習就是汲取知識。沒錯,在以往的年代,互聯網資訊不如今天的繁多,我們需要在學校向老師汲取硬件知識。這裏所指的硬件知識,其實是資訊。

我認為在學士課程或以下階段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汲取硬件知識,訓練專門技能。而對於不同思考模式的訓練,其實著墨不多。

結果讀理科的人會被訓練出理科思維;讀文科的人會被訓練出文科思維……等等。被訓練出的思維會成為我們看這個世界的一片濾鏡,當事人本身難以察覺。

突破既有框框的覺醒

我學士課程是讀理科的,和軟技巧風馬牛不相及。但不知何故,在二十幾歲的某一天,我突然在圖書館翻閱軟技巧和思考方法的書籍,立即感覺恍如發現新大陸,發現世界上除了數理邏輯以外還存在多種思考方式。

從那一天起,我習慣了大量閱讀:每次到圖書館借六本書,一兩個月左右看完之後再借六本,當中有關於軟技巧的、有商科的、有社會科學的。如此過了十多年,看過的書最少有幾百本。成為了我日後思考的資料庫。

公共圖書館和書局的書有其局限

但日子久了,我開始發現公共圖書館和書局藏書的主要讀者群是普羅大眾,書籍內容深入到某一個點便會停止。即使再多看幾本書,大概只能增加我的硬件知識,卻不能再為思考方法帶來突破。

在差不多的時間,我開始修讀碩士課程。發現當中所包含的批判性思維更加刺激,更能打開腦洞。於是我由到圖書館借書,改為醉心於閱讀學術文獻。

相關文章:事業心已滑啞但求工作再無風浪? 拒絕「在職退休」20歲已要準備

+21

由崇尚知識,發展至質疑知識

但很快地,從研究院課程中,我發現大眾所學的硬件知識本身也有其局限。

不少的學術研究都以個案研究為軸心,但問題是:研究員能否收集得到反映事實全部的資料呢?

舉一個例子大家便會明白:如果個案研究是某間商業機構的成功之道,當中便要透過數據分析和面對面訪談蒐集資料。先不質疑數據是否可靠,受訪對象會否向研究員透露商業機密,便已是一個疑問。

結果無論研究過程多麼審慎,由於原始資料有誤差,結論自然偏離事實。

到了這個階段,我開始懷疑,除了自然科學的知識,大部分所謂的知識和理論都有不少侷限的。

相關文章:「肯努力就會成功」只屬偽命題?別過份吹捧努力 一事同樣重要

+8

對智慧的探求

當我走到這個階段,已經是近年的事。我開始認為硬件知識的價值在今時今日已經很低,而在非自然科學的領域,根本難以尋求絕對客觀。

在這個階段,我開始尋找主觀性較高的「智慧」。

如何尋找呢?既然脫離了打工生涯,我便充分利用時間分配上的彈性去尋找「智慧」這東西-大量參與講座。

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話,香港各大機構或大專院校,其實經常舉辦不同類型的講座,只要你有時間,不愁沒有東西學。

我開始參與不同主題的講座。為的,不是硬件知識,而是學習講者的思考模式和價值觀。

多得早年的軟技巧訓練,我學懂了如何聽出弦外之音,也學懂了從一個人的言談之間學習他的思想模式。

在這短短的幾年間,雖然我的IQ沒有增加,我卻大量的學會不同思考模式。打一個比喻大家便會明白:一部電腦的中央處理器速度不變,但若果安裝更多應用程式,用途便會倍數增加。

對的,學會了不同人的思考模式,便等於多了幾個腦袋可以用。而令我更著迷的是,不同的思考框架令我對世界保持新鮮感。

結語

在資訊和知識以爆炸性速度增加的今天,要追逐知識已變成非常艱難。

既然硬件知識和資訊,已經可以在彈指之間無窮無盡的在屏幕顯示,其價值經已大不如前。就此,聆聽主觀想法,學習背後的經驗和智慧,會是自我增進的一條新出路。

相關文章:升職|修讀EMBA為學位更為人脈? 決心在職進修前要思考5個問題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