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Google大炒1.2萬人後 倖存員工最希望公司做「一件事」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2023 年農曆春節連假第一天,在大家開心迎接春節假期之際,在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工作的員工卻接到噩耗:執行長桑德·皮查(Sundar Pichai)在給 Google 員工的 email 中宣布,公司計畫裁員約 12,000 人,約佔全球員工總數的 6%,「我對此深表歉意」皮查寫道。

不久後,許多被 Google 裁員的員工在網絡上陸續爆料,直指 Google 裁員「讓人錯愕」、「來不及反應就被失聯」。一名已在 Google 任職 20 年的軟件工程師表示,從沒想過自己的下場,是被 Google 以「email」開除,「我希望自己有機會當面與所有同事告別。」

《CNBC》報道,即使逃過裁員潮,能「倖存」下來的員工,年終也被迫「分期」。以往 Google 員工們會在 1 月領到年終獎金,但一封內部信指出,未來年終獎金的發放時間會改到 3 月,今年 1 月會先發 8 成,剩下 2 成要等到 3 月才能領到。

《Business Insider》爆料,一名員工在 Google 的全體會議上提問:「在這些裁員之後,我們該如何重建 Google 員工的心理安全感?」消息一出,引起多家外媒報道,也讓「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一詞重新浮上枱面。畢竟,談到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Google 幾乎被奉為圭臬,是心理安全感的經典研究案例之一。

相關文章:10個庸才不及一個精英 從Netflix選才態度了解公司請人炒人準則

+5

「心理安全感」是甚麼?為甚麼重要?研究指出:有利於團隊合作、提升績效

晨會時,公司頒佈「每年各部門業績墊底的 10% 同仁,會被列入重點觀察名單」。乍看很合理,因為遣散業績未達標者,留下更優異的人,整體人才水準提高,組織業績會往上走。但若換成員工角度想,你從踏入公司的第一天就知道,無論再優秀,團隊 10 人中一定有一人拿到最差的評語,剛巧今年你是後段班,此時新人進來,你願不願意傾囊相授?負責的產品出包,你敢跟主管求救嗎?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當你必須花心思贏過同事,就會刻意隱瞞對自己不利的訊息,也會擔心同事比我更厲害而不願意幫他。如此一來,能力最強的同仁也可能因為少了他人的支持而無法發揮績效。奇異公司(GE)曾實施「考績決定去留」制度,後來發現對組織有害,便將它取消了。

如果高績效的個人不是組織創造永續績效的條件,那甚麼才是呢?根據《愈吵愈有競爭力》,Google 在 2012 年透過「亞里斯多德計劃」,花 4 年進行調查與分析,發現團隊是否有成效,重點在於「團隊如何合作」而非「團隊成員有誰」,且「心理安全感」正是團隊能否合作的關鍵要素,擁有心理安全感的團隊離職率低,收益最高。

讓人自在表達、做自己!Netflix、Google、福特汽車都重視心理安全感

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son)在《心理安全感的力量》中指出,心理安全感定義為「一種人們可以自在表達自我、安心做自己的氛圍」,更具體來說,當你在職場上擁有心理安全感時,就願意無顧慮地分享觀點、坦承失誤,不必因此而擔心受懲處。這種氛圍能讓錯誤被迅速呈報、創新的點子被廣泛討論,相對的措施能馬上施行,為組織創造價值。

該如何讓大家願意敞開心胸呢?首先得消除員工認為表現不好,就會「被懲罰」的恐懼。《零規則》就提到,影視串流平台 Netflix 在拔擢人才時,沒有名額限制,也就是說一個人勝出不代表另一個人會被淘汰,藉此建立團隊一起變好的正向循環。

艾德蒙森則建議,要「替失敗去除污名」,過去大家會認為「失敗是不被接受的」,應該轉為「失敗是試驗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績效高者不是零失誤,而是能從失敗中學習。

Google 旗下的 X 公司為「獎勵失敗」做出很好的示範,X 公司成立是為了開發改變世界的解決方案,可想而知每個專案都困難重重,但要員工宣告自己精心製作的產品失敗是很痛苦的,因此 X 公司執行長阿斯特羅.泰勒(Astro Teller)在 TED 演講時分享,員工只要願意證實專案走不下去,馬上終結這個想法,團隊就能獲得獎勵。

不過,建立「員工不怕失敗」環境只是其中一步,接着要鼓勵團隊分享。《無限賽局》舉例,2006 年福特汽車(Ford)面臨倒閉危機,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接任執行長時,發現主管都把自己的專案標成「綠色」,假裝沒問題,但穆拉利虛心求教說:「我們今年會損失數十億美元,大家可以告訴我哪些情況不好嗎?」後來有人嘗試將它改成紅色(意即有狀況),他立刻稱讚。

重點在於主管給予員工回饋時,要將「他們反映的狀況」與「個人能力」分開,是你遇到了問題,但不是你有問題。隨着愈多紅色投影片出現,穆拉利終於掌握公司內部的全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從管理者的觀念改變、實際制度的調整,循序形塑具備心理安全感的團隊,長期來看,合作的效益才會體現。

【延伸閱讀,更多裁員風潮下處理建議】

公司大規模裁員 事主憂該否自行離職 網民勸別走但要準備一事

+6

員工、老細彼此不滿 寧願「安靜離職/解僱」?這做法比攤牌更差

+15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