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飲食新潮流|人造肉更勝真肉? 外媒倡中國人多吃助環保惹議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隨着素食主義、環保、健康養生等理念崛起,「人造肉」在中國掀起風潮,概念股股價屢次一飛沖天,而肯德基(KFC)、星巴克(Starbucks)和喜茶(Heytea)等連鎖餐飲集團也趁勢推出相關產品。不少內地民眾躍躍欲試,但也有人抱持抗拒態度。
另一邊廂,西方一些傳媒近年對「中國人吃肉」頗有微詞。1月22日,美國《時代》雜誌網站就刊文稱,中國作為「消費了世界上28%肉類」的國家,應該大力推廣人造肉以保護環境。一時間,文章引起內地網民不滿,令諸如「中國人就應該少吃肉嗎?」的質問再度浮上台面……
《香港01》內地飲食新潮流系列一共推出四篇文章,本文為第四篇。

「Impossible」植物肉因李嘉誠有份投資而一度受到關注。(資料圖片)

被稱為「人造肉」的產品主要分為「植物肉」(vege meat)和「培植肉」(cultured meat)兩類。前者是從豆類、小麥、馬鈴薯等蔬菜中提取植物蛋白,模擬真肉的口感,再加工到與肉類纖維口感相近,不含動物成份,雀巢(Nestle)、杜邦(DuPont)等食品大廠躍躍欲試的正是此類。第二種則是以動物細胞培植而成,由於技術還未成熟、價格昂貴且產量低,市場上還不多見。

「植物肉」日新月異

2019年11月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由美國Impossible食品公司帶來的一款植物肉漢堡亮相,一片片「漢堡扒」在煎盤上滋滋作響,誘人香氣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品嚐。

▼ 月餅、腸粉、雞塊、漢堡扒……中外「植物肉」比一比

+9

Impossible即是獲得李嘉誠、比爾·蓋茨(Bill Gates)等商界大腕投資的人造肉公司。該公司宣稱,其「漢堡扒」主要成份包括水、植物蛋白、葵花籽油、椰子油及血紅素,含有與同等份量面紙牛肉相約的鐵質和蛋白質,且不含動物荷爾蒙或抗生素,並已獲得猶太潔食(Kosher)、清真食品(Halal)和無麩質認證。

植物肉的歷史悠久,曾多以「素肉」稱之,宋代陶谷在《清異記》中就記載了豆腐作為素肉的現象。以往,素肉的追隨者大多是崇尚素食主義但還未能抗拒葷腥誘惑之人,用此替代肉食以滿足口腹之慾;提供素肉的素食餐廳,顧客以中老年人和佛教徒為主,味道亦並非人人接受。更有人擔憂這類製品為了達致與肉相仿的味道和顏色,採用了大量添加物,恐會加重肝腎負擔。

▼ 植物肉也可打造完美中式菜餚

近年來,商家努力拓展植物肉的應用場合,並打造年輕、健康、時尚的產品印象,主攻新生代、願意嘗鮮的消費者。在製造工藝上,也漸漸捨棄不必要的、人工合成的添加物,口感和外觀也大有改善,且售價也已能與真肉相媲美。無論中西菜式,植物肉都已然能夠烹飪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

外界對植物肉在內地的市場前景,從股市表現上可見一斑。2020年7月1日,植物肉大廠Beyond Meat宣布將通過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銷售其「人造肉」漢堡肉餅,標誌着該公司旗下產品進駐內地超市。翌日,Beyond Meat股票就大漲超7%。

喜茶推出的一款植物肉漢堡,據宣稱,該款漢堡中植物肉的熱量僅為真牛肉的51%。(喜茶)

海外植物肉品牌爭相打入中國市場之際,中國本土的植物肉企業也拔地而起。創業公司「珍肉」推出植物肉月餅,零食品牌「百草味」宣布上市人造肉零食「煙燻小片腸」,方便食品「拉麵說」推出的「人造肉拉麵」;餐飲業者也與人造肉企業合作,推出「藤椒植物肉腸粉」、「低卡輕鮮意麵(意粉)」等素肉餐。

連鎖餐飲行業不甘示弱,2019年以來,肯德基、星巴克、棒約翰(Papa John's)、必勝客(Pizza Hut)等跨國連鎖餐飲品牌,相繼在內地市場推出植物肉製造的漢堡、薄餅、炸雞塊等產品;喜茶、奈雪の茶等本土連鎖品牌也開始售賣植物肉產品。

這些產品多以口感接近真肉、營養豐富、有益健康、減低對環境破壞等作為賣點。例如喜茶就宣稱,其選用的植物肉每100克含有17.1克蛋白質和5.5克膳食纖維,但熱量僅為真牛肉的51%;棒約翰宣稱,其產品中的「黑椒汁無牛肉丸」具有零膽固醇、零反式脂肪酸等特點;肯德基的植物雞塊則以「媲美真肉口感」作為宣傳語。

▼ KFC、喜茶、奈雪の茶……知名品牌趕搭「植物肉」列車

+4

除了連鎖經營,也有主打創意素食料理的小店吸引人流。早在2018年10月,深圳文心五路曾出現一間名為青苔行星的餐廳,它正是內地首個本土植物肉品牌「星期零」的前身,當時店內有Impossible的素漢堡,也有以植物蛋為原料烹調的菜餚,也有素肉冷鍋串串。在很長一段時間,這間餐廳都成了當地「素食熱門榜」的第一名。對於成功的秘訣,該店負責人表示:

我們沒有刻意地打「素食」的招牌,整個門店的裝修非常的現代,我們希望讓年輕地消費者能像去普通餐廳一樣大快朵頤,從美食的角度,認可它。

培植肉口感外形逼真 營養更勝真肉?

至於近年搶佔傳媒版面的「黑科技」——培植肉,又被稱作清潔肉品(clean meat),原理是先從動物體內抽取幹細胞,再放進試管或培養皿上讓其分裂生長,最後產生肌肉組織。

▼ 培植肉技術已被用於人造牛、豬、雞和蝦等

+3

早期有關培植肉的研究基本都以牛肉為主,這是由於牛肉在各種肉類的生產成本中最高。不過如今海內外已成功將培植肉技術應用於人造豬肉、雞肉和蝦肉等,但要實現大規模量產和降低售價還需時日。2019年11月,南京農業大學研究人員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人造培植肉,重達5克,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幹細胞,在培養20天後製造出來。

相較於植物肉,培植肉的口感和外形可以更加接近於真實肉品,同時亦對環保有益,研究指食用培植肉能夠減少能源消耗、土地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並能提高糧食供應的效率。對此,許多內地網民認為,只要好吃就可以接受;但也有人表示,對實驗室內長出的肉品會產生本能的抗拒心理。

西媒倡中國人多吃「人造肉」助環保惹議

1月22日,美國《時代周刊》網站發表了標題為《中國把肉從菜單上去掉能怎樣改變世界》的文章。文章介紹了中國作為「消費了世界上28%肉類」的國家,應該大力推廣人造肉以保護環境,並表示「中國正處於一場以植物為基礎的蛋白質革命的風口浪尖」。

▼ 西方一些傳媒近年對「中國人吃肉」頗有微詞

內媒報道指,該文將「中國人吃肉」將全球環保問題掛鉤,引發內地輿論不滿:「同樣是人,為甚麼中國人就應該少吃肉呢?」「以前窮吃不起,現在就想要大口吃肉,你管我?」根據經合組織(OECD)2019年的數據,美國年人均消耗牛肉26.3千克,而中國只有4.1千克,遠遠低於眾多歐美國家乃至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均豬肉消耗量上,中國也僅位於第4,美國緊隨其後。

據悉,這並不是西媒第一次針對「中國人吃肉」議題表達意見,早在2014年,《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曾發表文章稱:「中國人對肉的胃口愈來愈大,隨之而來的是氣候變化和污染。」2019年,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則表示:「地球需要中國遏制對肉的胃口,但勸說其國民恐怕很難。」

中國人均肉類消耗量較美國還有相當大差距。(Gettyimage/視覺中國)

這類隱含炒作「中國人吃太多肉」的說法有失客觀,若以此為理由宣傳人造肉,當然也會令內地網民難以接受。相比要以人造肉「取代肉類」,為何不將其視作肉類之外的另一種選擇?事實上,就接受人造肉而言,中國人似乎更加開放。根據《可持續食品系統前沿》(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雜誌2019年2月發布的一份針對中國、印度和美國消費者調查,中國人對於培植肉的接受程度最高(93%),領先於印度(86%)和美國(75%)。

外界預測,中國人能為人造肉貢獻的市值也十分可觀。市場研究諮詢機構MarketsandMarkets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場規模約121億美元,預計以每年約15.0%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或將達279億美元。而2018年,與中國擁有相對類似飲食習慣的亞太地區國家就為人造肉市場貢獻了近10億美元。

這份數據透露出兩個信息,一是國際人造肉市場規模未來發展增速快、體量大,二是中國完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人造肉」消費大國。如果運用好「低脂」、「健康」、「環保」等營銷概念,未必不能仿製其他養生類食品的成功之路,再度敲開內地中產階級消費者市場的大門。

【同場加映】內地飲食新潮流系列:

奶昔啫喱夠飽肚? 代餐進化瞄準年輕人瘦身焦慮

現代人追求飲食健康,不少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更希望保持身形纖瘦。除了節食、做運動、食減肥藥外,愈來愈多人會選擇食代餐。代餐食品成為現代生活一種全新的飲食解決方案,逐步變成年輕人的一種潮流生活方式……

紙飲管用到一半就爛掉 限塑令引爆奶茶業危機?

內地今年1月1日起實行新的減塑規定,全面禁止餐飲業提供塑膠飲管。手搖茶飲和咖啡店改以供應紙質飲管,使用體驗卻遭人詬病,有消費者因用紙飲管吃不到珍珠奶茶裏的珍珠,大呻「紙飲管滾出奶茶界」。「史上最嚴限塑令」甫施行便飽受爭議,環保與奶茶等新式飲料文化真的難以相容嗎?港台兩地又是如何推行「走飲管」運動,成效為何……

+4

「爹味」白酒文化嚇走年輕人 微醺低度酒得寵

2020年,國內白酒市場普遍低迷,但同時卻是以果酒為主的低度酒市場的爆發元年。啤酒苦澀刺激,碳酸飲料甜膩單一,低度酒飲受歡迎只是因為它「更好喝」嗎?低度酒飲風潮是如何興起,受到年輕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大力追捧?醇厚辛辣的白酒為何得不到年輕人喜愛?走進「微醺時代」,酒飲品牌要如何在激烈競爭中突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