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大阪世博八大必看外國館!美國館月球岩石、意大利館名畫真跡
【大阪世博2025】世界博覽會本週日(4月13日)在大阪市人工島「夢洲」正式開放,會期達半年,將於10月結束。這是日本繼1970年大阪、2005年愛知世博後,第三度主辦此世博會,以「生命閃耀未來社會的設計」為主題,匯聚來自158個國家和地區參與。
除了最引人矚目的「大屋頂環」,各國帶來展館也各具特色,以下我們將為你盤點八大必看展館,領略各國建築理念與內部展覽看點。
意大利館展出達文西、卡拉瓦喬真跡
以展品豪華程度來說,意大利館必然要納入本屆世博遊覽名單!放眼一看,意大利館建築充滿古典特色,融合劇場、拱廊、廣場與意大利花園等元素,由建築師馬利奧·丘西內拉(Mario Cucinella)設計,以「藝術再生生命」(Art Regenerates Life)為主題,將文藝復興時期理想城市以現代手法重新詮釋。
其中,梵蒂岡分館將展出卡拉瓦喬名作《基督埋葬》(The Deposition of Christ),此作品以深刻宗教情感與精湛繪畫技巧,傳達「美帶來希望」主題。畫作置於離地面僅30公分高度,讓觀者能以平視角度欣賞,感受震撼。
此外,意大利館還將展出達文西《大西洋古抄本》(The Atlantic Codex)手稿,這4頁手稿由米蘭安布羅圖書館出借,包含飛行器齒輪設計、建築透視圖解;法爾內塞阿特拉斯(Farnese Atlas)雕塑是首次到日本展出,展示擎天神阿特拉斯肩扛刻有星座宇宙石球,象徵人類對知識永恆追求。雕塑旁設AR裝置,掃描可對比古代天文學與現代星圖差異。
Jago裝置藝術《循環系統》(Circulatory System)則將科學知識與藝術技巧相結合,30顆陶瓷心臟懸吊成環形,以液態陶瓷模擬心跳波形,地面投影將脈搏轉譯為音頻,象徵生命持續與無限。
珍貴月球岩石樣本再次亮相美國館
最近Katy Perry上太空新聞在社交媒體瘋傳,對太空有興趣讀者,便不能錯過本次大阪世博美國展館。美國館由兩座三角形木造建築與一座懸浮立方體組成,外牆上LED螢幕播放著美國標誌性影像與地標,吸引遊客駐足。
展館內部設有五大沉浸式展區,分別以連接(Connecting)、創新(Innovation)、旅行(Travel)、太空(Space)和發射(Launch)為主題,引導參觀者從新視角思考未來可能性。最令人期待的是「太空」(Space)展區,遊客將在此看到珍貴月球岩石樣本。這塊月岩在1970年大阪世博會上展出過,這次再次在大阪亮相,象徵美國對日美太空合作重視。
立方體內「發射」展區同樣重要,透過沉浸式視覺效果、環繞音效與電影燈光,重現NASA火箭發射刺激場景,讓參觀者彷彿親身登上火箭,飛向宇宙,並展出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壯麗影像。
中國館帶來月球土壤樣本
說到太空,中國館亦有太空相關展品。中國館以「構建與自然共存社區——綠色發展未來社會」為主題,外牆以竹簡為造型,鐫刻119句漢字詩詞名篇,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融合。館內以「天人合一」、「綠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為敘事主線,展示中國在自然、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方面理念與實踐。
最受矚目展品是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帶回月球土壤樣本,這也是史上首次實現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樣本零距離對比展示。月壤展示區背景採用藝術家常沙娜臨摹敦煌風格壁畫,串聯傳統美學與太空科技。
隈研吾操刀卡塔爾展館
假若你對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有興趣,必看由他操刀的卡塔爾展館,本次展館外觀以白布覆蓋木結構,靈感來源卡塔爾傳統帆船造型。
展館分為「海洋」與「陸地」兩大區域,重現航向卡達時海天一色漸層景觀。卡塔爾展館外,本次世博葡萄牙展館同樣由隈研吾建築所設計。
沙特阿拉伯展館
沙特阿拉伯展館由英國知名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操刀設計,展館靈感源自沙特阿拉伯傳統村莊結構,引導參觀者身歷其境地探索沙特阿拉伯。展館採用低碳材料建造,配備節能照明、雨水回收系統和太陽能發電技術,力求實現淨零碳排放。
參觀者穿越遍植沙特本土物種的庭園,沿狹巷步入核心展區「沙特之心」。白天,庭院提供寧靜祥和休憩場所,供人靜靜沉思;到了夜晚,這裡則搖身一變活動場地,舉辦超過700場活動,包括每日音樂和戲劇表演、電影放映、表演藝術和故事講述等。
捷克館展示夢幻玻璃工藝
如果看到精美螺旋狀玻璃回廊外墻,那就來到這次世博捷克館了。展館外墻以波希米亞水晶鑲嵌CLT木構回廊,光影折射如夢似幻,展現捷克在玻璃工藝、藝術與科技方面的創新。
這次展館會有威尼斯雙年展作品《天空生長的樹》(Trees Grow from the Sky),用透明水晶複製真實樹幹;迴廊牆面則由藝術家Jakub Matuška繪製200米長卷,以漫畫風格隱喻人類從日常瑣碎邁向宇宙真理的追尋。而捷克藝術大師慕夏未竟之作《三時代》則變成多媒體裝置,邀請觀眾反思創造力如何推動文明。
波蘭館致敬蕭邦
說到波蘭,你會想起什麼?不少人的答案可能都是名作曲家蕭邦,這也是本次世博會博覽館重點主題之一。波蘭館以波浪形木構外觀設計,象徵人民創造力流動,展館中央舞台將每日演奏肖邦鋼琴曲,而動畫《永恆蕭邦》」(Timeless Chopin)則以油畫逐幀呈現音樂家生涯,講述蕭邦音樂如何影響當代,拍攝場景含其出生地熱拉佐瓦沃拉故居。
波蘭館以「創造性基因」(Creative DNA)為主題,館內設有多個互動式裝置,例如「七種草藥」(Seven Herbs)介紹波蘭草藥傳統,觀眾可於動畫調配虛擬草藥;「最波蘭風景」(The Most Polish Landscape)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波蘭風景圖像,呈現從森林到濕地生態多樣性。「靈氣」(Aura)則以數位控制,用木石等自然材質發聲,結合投影演繹波蘭民謠。
巴林展館如航海帆船
巴林,阿拉伯語意為「兩個海」,既是環抱島嶼波斯灣鹹水,亦是沙漠下湧動淡水泉,最近有留意F1賽車的讀者可能對其有所耳聞。
展館形似木製帆船,建築師Lina Ghotmeh靈感源自巴林傳統多帆船(Dhow),設計借鑑日本木工技術,突出巴林與日本之間文化聯繫,並致敬該國海洋傳統。展館結構融合傳統造船技術,外覆鋁質層,採用被動冷卻技術,易於拆卸和回收,符合環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