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敲響保育夢?留下來的歷史建築|吳永順《建築.交響.夢》

撰文:天地圖書 轉載
出版:更新:

過去,香港城市發展,拆舊樓建新樓,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常聽人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因此,不少極具美學和歷史價值的建築都因發展之名一一湮滅於推土機下,典型的例子就有尖沙咀火車站、(舊)香港會所和(舊)郵政總局等歷史建築。
文:吳永順 | 原題:建築保育,何去何從? | 來自《建築.交響.夢》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爭取保留古建築的所謂「保育人士」只限於少數建築學者和外籍人士,未能喚起社會普遍的關注,保育思潮難成氣候。最後這些珍貴的歷史建築逐一消失,上述尖沙咀火車站便只留下孤單的一座鐘樓。

【作者其他文章|尖沙咀火車站郵政總局天星皇后消失前

今天所見,當年古色古香的尖沙咀火車站已變成香港文化中心,只餘下那孤獨的鐘樓;中環豐富裝飾的舊郵政總局變成了環球商場;高貴優雅的告羅士打行變成置地廣場;而那個錢箱形的第三代滙豐銀行已改成第四代由霍朗明設計的世界級建築;至於那滿載港人集體回憶的中環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卻已變成一條叫作龍和道的馬路。
吳永順
尖沙咀鐘樓的前身為尖沙咀火車站的一部分。圖片攝於1975年12月28日。(資料圖片/美聯社)

近十多年來,香港民間對歷史建築的保育訴求與日俱增,不少社會抗爭亦是由保育而起。最廣為人知的有:二零零四年的利東街;零六年天星鐘樓;零七年的皇后碼頭;零八年的景賢里;一零年的政府山等。這些爭議,亦迫令政府推出了新政策以回應民間訴求,例如在零八年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和一零年《施政報告》的「保育中環」等。此後,不少成功的保育項目相繼落成,例如灣仔藍屋建築群、大澳警署(今大澳文物酒店)、雷生春(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美荷樓(今YHA美荷樓青年旅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今PMQ元創方)及中區警署建築群(今大館)等。此外,還有舉步維艱、以蟻速前進的中環街市保育項目。《建築保育與本土文化》一書作者林中偉形容這是一個千禧巨變騰躍的年代。

+7

不同的保育模式,可反映在不同的案例當中。有活化再使用的雷生春和甘棠第(今孫中山紀念館);有只保留外牆的高街精神病院和(舊)灣仔街市;有保育並加入新元素的前英軍軍火庫(今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有「留屋不留人」的和昌大押,也有「留屋兼留人」的灣仔藍屋。

+1

在香港的保育歷史中,不能不提市建局的角色。市建局的「四大策略」中,保育是其中之一。(其他策略包括重建、復修與活化)。雖然市建局的大型重建模式常被批評為破壞舊區文化,但也有擔當保護文物的工作。例如舊上環街市(今西港城)、和昌大押、灣仔茂蘿街綠屋、太子道西和上海街的唐樓群和爭端不絕的中環街市等。由此可見,市建局亦肩負了保存歷史建築的責任。

+2

最大的困局,在私人建築。由於土地有發展潛力,拆卸重建後由於樓面面積大增,為業主帶來巨大的金錢利益。要保育這些屬私人擁有的物業,除非政府能提供足夠誘因。雷生春業主雷氏家族把物業捐獻給政府作保育,可說是絕無僅有。甘棠第的保育,則由政府用公帑收購以活化。

【作者其他文章|英皇書院|般含道紅磚圍牆故事|吳永順《建築.交響.夢》

景賢里的「自毀」行為,亦迫使政府要用「以地換地」去拯救。譚雅士大宅(Jessvile)則以放寬規劃限制來鼓勵業主保留原建築。但「以地換地」也非靈丹妙藥,在何東花園事件中,政府建議以大宅旁邊的綠化帶作交換,或以三十億收購,但統統都被業主拒絕。

最終何東花園在二零一三年拆卸,成為香港保育史中失敗例子的經典。隨後,灣仔轉角唐樓同德大押亦難逃被清拆的厄運。

直到今天(二零二零年),香港政府仍未有一套完整政策去保育私人建築。十多年前說好了會重置在中環九號和十號之間的皇后碼頭亦仍未回歸,筆者亦不存厚望了。

建築保育不是一個獨立的建築課題,它是混合了政治、經濟及民生的問題,與本土文化息息相關。建築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傳承,是文化價值觀念,會隨着時間而改變。香港的保育何去何從,很受社會與政治的影響。
林中偉

林中偉在書中指出。

這個城市,失去的實在太多。

作者按:原文寫在二零一五年七月,於二零二零年七月修訂。

(本文獲天地圖書授權轉載,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書名|建築.交響.夢
作者 | 吳永順
出版|天地圖書(2021.07)

作者簡介:吳永順,香港建築師、創智建築師有限公司董事、太平紳士、專欄作家。從事建築設計及城市設計三十多年,參與過百項商業和公共建築,作品有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公理堂和中環街市等項目。曾獲頒香港青年建築師獎(1994)及十大傑出設計師獎(2013)。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擔任多種公職。曾任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2015-2016),自2018年起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對建築設計及城市規劃的評論常見於傳媒報導。

內容簡介:「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化和社會價值觀;同樣地,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也會影響當地人民生活。建築既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也是一個實踐夢想的旅程。每幢建築物的背後都滿載建築師的心路歷程,這些故事,可能比單看建築成果更能發人深省。作為資深建築師,作者參與香港多個重要建築項目,也參與市區重建、土地供應和海濱規劃等公共事務多年,持續推動相關公共政策的發展。本書選輯了他在報章專欄和個人網誌上的文章,包括他對建築尤其是海濱發展的經驗和見解,也有對各地著名建築設計的觀察和品評。希望讀者藉着本書更深入地欣賞建築,並可從不同角度了解我城的建築、規劃和城市設計。這本書,也為香港在踏進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城市發展作一個記錄。

中環街市|廢墟保育今昔對照 一樣角度 不同時空|空城記

+22

【古蹟保育|薄扶林舊牛奶公司職員宿舍牛眼窗與屋頂的秘密|黎雋維】

打工仔白日夢的建築設計密碼:一地一窗一文化

回顧主教山蓄水池評論文章——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各派議員齊聲建議保留 因香港建築冇得救?主教山蓄水池|無人視察亦無人負責 俹簁又有乜好怕喎?|來稿主教山蓄水池|「羅馬式拱」說法不算錯但聽上去像「美式漢堡包」

鶴咀炮台|港島東南端英軍海防炮台 繼主教山後又一本地歷史遺蹟

香港地勢三面環海、多島多山,足稱世界知名的遠足、登高勝地。鶴咀半島位處香港島東南端,頗受本地遠足愛好者歡迎。沿下山小徑穿過樹到半島西面海邊,我們可見岩石灘上仍矗立着一座堅實的建築,它就是鶴咀炮台(Former Cape D'Aguilar Battery)。
+16

【廢墟回憶奈良 Dreamland 清拆前最完整圖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