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從筆墨技法到中西同異 暢談古今丹青特色|行走中的文化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1唐代元稹悼亡妻的這句詩句,現代人多引來表達對愛情的忠貞和專一,詩人以滄海和巫山入詩,藉山水來表達自己的心境和情懷,也反映出唐代文人除文學外,在山水畫方面的造詣。
文 : 香港電台電視部|原題:暢談古今山水畫特色

「淺絳山水」之示例(圖片由香港電台提供)

傳統山水畫是中國畫的重要分支,注重「筆」、「墨」的繪畫技巧,其典範當屬北宋、五代時期的作品。中國山水畫的起源遠早過西方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興盛的風景畫,有說是受魏晉南北朝的隱士之風而誕生的,南朝宋時期畫家宗炳在著作《畫山水序》中提出的「暢神說」,奠定了山水畫的特色。宗炳晚年在家時將年青時在外遊歷所見的山水作畫,躺卧著欣賞,心之所至,神為之馳,故有了「宗炳卧遊」的故事,而「暢神說」也成為中國山水畫中的重要理論。

藝術史學家羅淑敏博士是山水畫的文化導賞學者(圖片由香港電台提供)

港台電視節目《行走中的文化》來到最後一集「山水畫篇」,今集由藝術史學家羅淑敏博士,為華英中學、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寶血女子中學和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吉利徑)的初中生們作文化導賞,藉香港藝術館展覽的畫作來講解山水畫的文化和歷史,亦由藝術家蔡德怡老師,教導學生如何繪畫「青綠山水」畫,一嚐做妙手丹青的滋味。

傳統山水畫早期多為「青綠山水」畫,筆墨重彩,後來到了北宋、五代時期,時人追求呈現精神境界,則以水墨色彩為主,變為「淺絳山水」之作。山水畫講究兩個層次,一是哲學層次,即在山水畫中呈現大自然的美和儒家、道家等思想境界,另一個是意境層次,即畫家的心和境相融,把情感注入畫作之中,抒發個人的情懷,於是便有了「詩意山水」、「文人山水」等不同風格的山水畫。南宋作品多為詩意山水,而文人山水則在元代盛行,文人士子多在畫中以清、淡等筆墨來表現對自我的要求。

與西方巴洛克時期的風景畫相比,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特色在於以非定點透視,或者叫做多點透視的方式來作畫。西方風景畫著重定點透視,以科學的細微方法來觀察景物並重現於畫上,畫作能較真實客觀地反映大自然的樣貌;而中國的山水畫則注重神遊,以「高遠、平遠、深遠」的三遠透視法來作畫﹕由低處仰望高處謂之「高遠」,人站在高處可眺望極遠處稱為「平遠」,而「深遠」則指由前至後來表現景物的手法。畫卷篇幅雖然有限,視角卻如行走一般,帶來不一樣的山水之態,達至超凡的深遠境界。

三遠透視法的運用之外,傳統山水畫亦注重用筆墨技法來反映山水的質感,作畫的筆法如披麻皴、米點皴、牛毛皴、斧劈皴等,依靠筆墨的輕重、疏密,線條的長短、乾濕等來表現山水畫的構圖,讓觀者在觀圖過程可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畫中的妙趣和真意。

學生在文化考察中亦參觀了吳冠中的山水畫展覽,羅博士以吳冠中的寫生畫為例講解了傳統山水畫結合現代畫風的特色之處,「寫生」多為表現大自然的真實樣貌,吳氏之作則結合山水畫的畫法,以傳統的筆墨和線條表現出景物的另一番美感,既真實,又不失神韻所在,體現了現代山水畫受西方的影響而呈現出更多變化的一面。

要細品一幅山水畫,並非一時半刻可以領悟的,何況是同一時間了解古今山水畫的特色?更別說在文化考察後,學生們要馬上進入遊戲挑戰的環節。學生們要細述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特色,再分析現代山水畫演繹的不同之處,並以個人理解來闡釋古代山水畫家的追求,傳統山水畫的真實與不真實之所在,以及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的同異等,關關難過關關過,每道題目學生們都用心思考、認真作答,務求給出最好的答案。

除了理論方面的分析,學生們還需根據不同的山水畫作來判斷其繪畫所用的透視法及筆法,以及在蔡德怡老師指導下繪畫「青綠山水畫」作最終回合的比拼。他們雖然是初次創作山水畫,但在構圖的整體性、設色的技巧、創意等方面都表現不俗,也讓這次文化考察有了完美的落幕。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2、「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3千百年來文人雅士的詩句中見山水,而山水畫中亦見他們的情操和心境。「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薇」4,這「翠薇」,不只是文學、音樂、宗教、建築、陶瓷等,也包含了繪畫藝術,而所有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歷久彌新,留待後人回顧和傳承。

1 詩句來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2 詩句來源﹕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3 詩句來源﹕王維《山居秋瞑》

4 詩句來源﹕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圖片由港台提供,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行走中的文化》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十個具代表性之歷史文化項目,逢週日晚上8時於港台電視31播出。詳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culturewalk

【延伸閱讀: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究竟如何?八大菜系又是什麼?

【延伸閱讀:絲綢|漫談中國傳統綾羅綢緞 與文化間的千絲萬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