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當年興建過程原來大受爭議? 了解香港建築背後故事|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十年建築幾番新,我們營營役役的同時,西九龍鐵路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旅檢大樓等各種大型建築忽爾出現在眼前。在美麗新香港的夕陽下,不少本地建築有其獨有色彩,皇都戲院、牛棚藝術村、伯大尼修院等各有故事,各自精彩。而本地年輕建築師亦有不少設計佳作,許允恆遂以筆名「建築遊人」撰寫了《築覺VI:築遊香港》,讓讀者了解本地建築背後的故事。
文︰筆從心|原題:《築覺VI-築遊香港》— 建築變化下的美麗新香港

+1

不可能的任務

1987年,香港政府以公開設計比賽方式招聘香港科技大學建築師,港大建築學系黎錦超教授提出的方案着重人文精神,希望學生學習及活動不只限於室內,因此計劃工業學院與商學院各設大樓,兩學院之間再以巨大天幕連接,成為大學的核心區。由於選址背山面海,建築時儘量避免大規模開山的工程。而建築師關善明則提出希望每一座學院內均有內園,依山而建走廊和電梯連接各個部份,而沒有採用中央大街。最終黎錦超方案獲得設計比賽第一名,關善明方案獲第二名,但各方案並沒獲評審一致支持,故交由大學規劃管理小組決定。小組最終決定採用關善明方案興建,後來卻因為建築成本大幅上升,由每平方米四千多元增至過萬,而備受抨擊。籌備委員會主席回應只是建築成本大幅上升而非胡亂花費。科技大學就是在爭議聲中建成的。

建築的背後是建築師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成果,如九龍塘宣道小學擴建工程便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校長原本有意在學校露天廣場上增加簡單的雨篷,令學生可以在室內活動。建築師經過研究後,為了充份利用空間,故提議在球場上加建一層音樂廳惠及學生。可是球場建築承重力原來僅餘下百分之二,小學四周亦已有建築,一方面不能打地基擴大範圍,亦不能使用大型起重機吊運。最後建築師利用較為輕便的鋼材作為音樂廳的屋頂,再以「斬件」形式以吊車吊運至校園內組裝,工程團隊只需要圍封學校走廊便可,學校當時仍如常運作。由此可見香港建築師迎難而上、勇於挑戰的堅毅精神。

《築覺VI-築遊香港》書封(圖片由香港電台提供)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建築以人為本

許允恆當年在英國求學時,建築學教授就強調,建築師切勿以自己為中心,服務的對象亦不是客戶,而是為人與城市建造。書中提及不少多元社區,曾到啟業邨運動場的人就會發現,這個運動場採取了黑黃鮮明的顏色對比,為這老化的屋邨增添活力。籃球場為主軸的同時,亦創造了空間予當區的長者,以照顧不同年齡層的需要。兆禧運動場則利用簡單的線條劃分區域,在進行球類活動的同時,使用者亦可以運用想像力思考「玩的內容」,跳繩、跳飛機無所限制。將軍澳明德邨籃球場則以「友善女性」為概念,特意安裝鏡子予女性球員打波時整理儀容。

+4

過往香港建築設計偏重商業化,而上述建築例子營造的多元共融社區空間,正正是香港所需要的。說到尾,一個城市的發展最重要的是人,「以人為本」四個字常常掛在口邊,但往往卻又是知易行難。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開卷樂其他文章:香港行人天橋離地又難行? 要吸引人流可參考京都做法

【開卷樂其他文章:香港推理小說討論撲殺流浪貓爭議 思考動物與社區間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