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武經文》史學角度理解國術源流 武術熱潮從何而來?|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我在七十年代成長,你說得出那個時代的人名,他或多或少也學過一點功夫。」麥勁生教授笑說。功夫在香港甚至世界各地曾經興起一陣熱潮,從著名的電影與文學之中也能看見武術的元素。關於武術的歷史,資料較為零散,而且虛虛實實地夾雜着大量傳說,到底那些才是真實的歷史?兩位歷史學者兼功夫迷,麥勁生教授及劉繼堯博士,數年前決定開始一個鉅大的工程,並出版專書《緯武經文:近代中國武術的創建歷程》,探求今日的武術概念從何而來。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武術熱潮從何而來 ─—《緯武經文:近代中國武術的創建歷程》

從字面上解,國術泛指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現時台灣部份的跌打醫館,便稱作國術館。但在近代中國社會的語境底下,國術一詞基本專指中國武術。(中讀)

一體化的武術概念

在傳統中華文化中,武術與學術之間互相影響,正如書名《緯武經文》,武術是既修文又習武而上至國家,可見中國傳統對武術的宏願。但對外行人來說,想起武術,可能馬上有幾套電影浮上腦海,例如以民初為背景的《葉問》;古裝片又有很多接近超能力的武功,例如能飛簷走壁的輕功;與宗教有關的「如來神掌」系列等等,都是一般人對武術的聯想。

麥勁生和劉繼堯從明代以前的文獻著手研究,當時與武術相關的論述十分零碎,除民間習武以外,又有軍旅武術如練兵佈陣兵器等,甚至在法術和社會運動之中也找到武術的影子。因此要梳理出有關「武術」源流的歷史脈絡殊不簡單。劉繼堯解釋,習武本身是一件實用的事,但在歷史之中轉化成為各種面向,包含道德修養、宗教經驗和愛國情懷等,上至治國下至強身健體,乃至後來成為一體化的國術概念。這些今日看似理所當然的論述到底從何而來?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從東方病夫至功夫大國

1896年中國被西報形容為「東方病夫」,麥勁生表示,這種說法起源自中國當時的戰事失利與國力積弱,但何時開始用作形容中國人體質羸弱,實在很難考究。國難當前,當權者意識到中華民族需要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以做到「強國強種」,即是讓中國人種壯大,產生新國民。正如梁啟超歸納當時的中國人,無論在人格、精神狀況、體格上都需要再加塑造。當時西方體育很受歡迎,但如果要給中國人設計一項鍛鍊身體的運動,應該從哪裡取材呢?時人就想到將傳統武術概念改造成「國術」,去除怪力亂神和幫派元素,聚焦於精神修養、養生健體,並強化當中的愛國情緒,成為一套一體化的全新概念。「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的說法,也是從當時開始形成。總結而言,現代武術概念的構成與近代中華民族發展史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所謂國術在歷史中更具有民族復興的責任。時至今日,中國擺脫「東方病夫」的形象,中國功夫(Chinese Kung Fu)更成為中華文化外銷的國際品牌,實在走過了一條漫漫長路。

麥勁生和劉繼堯本身是歷史系的師生,二人同樣熱愛武術,既修文、亦習武,憑着個人興趣與學術專長,一步一步整理零碎史料,合力梳理出「近代中國武術的創建歷程」成書出版,對師生二人而言,意義非凡。本書更助讀者撥開民間傳說的迷霧,以史學角度理解武術源流,內容翔實,深入淺出,是一本讓武痴們醉心的歷史專著。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