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多事之秋:倪匡高達逝世、環保團體番茄湯淋名畫|走吧!2022

撰文:唐灝德 梁嘉欣
出版:更新:

春去冬來,2022年終於迎來尾聲。在下半年,世界仍然有很多大事發生,不少我們熟悉的名字離世,戰爭、疫情陰霾尚未散去,同時環境問題屢屢引起關注,藝文界別亦處於多事之秋。今回我們繼續重溫2022年藝術文化領域二三事,回顧過去,展望將來。

【延伸閱讀:疫情、戰爭之間 回顧藝術界大事件:NFT、天價作品|走吧!2022

本港科幻鼻祖倪匡逝世

文壇巨匠倪匡名字家傳戶曉,其逝世消息自然轟動全港。倪匡今年7月3日於家中逝世,享年87歲,翌日其媳婦藝人周慧敏在Facebook發表聲明指他「蒙C寵召」離世,C是其代表作品系列《衛斯理》作品中耶穌之代稱。

倪匡今年7月3日於家中逝世,享年87歲。(溫嘉敏攝)

倪匡本名本名倪聰,字亦明,1958年以筆名「岳川」創作及發表武俠小說,到六十年代就改用「衛斯理」於報刊連載科幻小說,後來被翻拍成多部影視作品。他一生曾留下多部經典作品,《衛斯理》、《原振俠》等系列深入民心,被譽為香港科幻小說鼻祖。他有「香港四大才子」之稱,小說以外曾涉獵電影、主持等工作。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電影編劇,尤其多寫武俠片,其中超過三百部劇本被拍成電影,代表作包括《獨臂刀》、《少林卅六房》及《少林搭棚大師》等。

得知其離世消息後不少名人相繼發文悼念,其同為作家之好友沈西城則特別在書展講座開腔談及老友,提出應將倪匡作品《尋夢》翻譯成英文,推廣至海外,認為是紀念倪匡最佳方式。

回顧倪匡金句——

+3

百老匯史上最長壽音樂劇《歌劇魅影》停演

百老匯史上最長壽音樂劇《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在今年九月宣佈將於明年進行最後公演,消息一出即引起全球劇迷關注,更在24小時內錄得200萬美金票房。

「歌劇魅影」將於明年在紐約百老匯下檔,結束長達35年的演出。(AP)

《歌劇魅影》與 《貓》、《孤星淚》以及《西貢小姐》並列世界四大音樂劇,最初在1986年在倫敦西區進行開幕演出,1988年起成為百老匯固定劇目,截至最後一場,將一共在百老匯進行13,925場演出,總共演出過35個年頭。劇目曾獲得7座東尼獎,包括最佳音樂劇,是全球最受歡迎音樂劇之一。單在百老匯Majestic Theatre就累積有1千9百萬人次觀看,約有13億票房;以全球來算,就有41個國家的1.45億觀眾看過劇目。

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表示疫情後製作費用大幅上升,同時票房下跌,在連續觀察兩個季度後不得不做出停演決定。《歌聲魅影》最終場後,紐約百老匯最長壽音樂劇將是1996年起公演的《芝加哥》。

新浪潮教父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逝世

Jean-Luc Godard(United Archives)

對於影迷來說,今年最轟動或是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逝世。高達被譽為法國新浪潮電影教父,曾經有一種說法是:「電影史應該以『高達前』與『高達後』作為分期。」法國總統馬克龍更表示法國痛失「國寶」,可見其於法國影壇地位舉足輕重。

他最初接觸電影行業,是與50年代與利維特(Jacques Rivette)、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等人為《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撰寫影評,批評法國傳統電影美學,並確立多種重要電影概念。後來在1960年,高達拍攝了自己第一套長片《斷了氣》,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自此在導演界打響名堂。王家衛、昆頓等著名導演均是高達粉絲。

+2

高達今年9月13日在瑞士家中逝世,享年91歲。其家人後來向法新社證實,高達並非死於疾病,而是感到疲倦自行選擇「安樂死」,由於高達同時擁有瑞士國籍,故得以合法進行「協助自殺」。由於此舉在大部分國家都並不合法,掀起全球安樂死議題相關討論。

茄湯淋畫成名環保組織行動愈趨激烈

2022年名畫受襲事件接連發生,英國環保運動組織 「Just Stop Oil」憑向梵高名畫《向日葵》淋番茄湯,更是一舉成名,獲得了全球關注。這個今年初才成立的環保團體於10月拿着一罐番茄湯潛入英國國家美術館,向畫家梵高的名畫《向日葵》潑番茄湯,同時向圍觀的人高呼:「它比食物更有價值嗎?比公義更重要嗎?你是更關心保護一幅畫還是更關心保護我們的地球和人類?」希望藉著美麗之物被破壞的悲傷告訴公眾地球正面臨同樣危機,呼籲大眾停止使用石油和保護環境的迫切性。

「Just Stop Oil」經此一役後聲名大噪,得到媒體廣泛報導,使他們開始接二連三的重施故技,不斷在歐洲各大美術館裡襲擊不同名畫,以博取政府和人們的關注。先後遭殃的名畫包括莫內的《乾草堆》、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還有維梅爾的《帶珍珠耳環的少女》。縱使面對大眾的批評,「Just Stop Oil」仍然樂此不彼,更不斷將抗議行動升級。他們緊接走上街頭搗亂示威、破壞名店,甚至把自己的手浸上瀝青貼在公路上要求政府制定明確政策減少使用化石燃料,還下一代美好的環境。他們的行動無疑影響大眾的生活,但知名度的提高同時引來更多擁有相同理念的人加入和仿傚,來年全球藝術品勢必多災多難。

知名街頭藝術家Banksy塗鴉出現在俄烏戰事現場

年初俄烏戰爭爆發,整個烏克蘭都陷入戰火之中,大量平民失去家園,各地各處更滿是倒塌了的磚瓦與被破壞的建築。而在11月的某天,廢墟之中突然出現了多幅疑似是當代著名英國街頭藝術家Banksy的作品。由於Banksy行蹤一向非常神秘,故起初只能形容這數幅塗鴉作品是「疑似Banksy 」手筆。及後,Banksy於Instagram上發布作品的照片,證實了外界的推測。Banksy一直以來的作品都富有相當濃厚的反戰意識,又包含不少對政治的嘲諷,這次Banksy秘密遠赴到烏克蘭城市博羅江卡(Borodyanka),繼續以他最擅長的街頭塗鴉表達他對這場塗炭生靈的戰事無聲但響亮的抗議,同時亦聲援一年來勇敢奮戰,捍衛家園的烏克蘭人民。

+2

Banksy作品中的人物在被俄羅斯空襲和砲擊而面目全非的廢墟中玩耍、跳舞,把瓦礫化成他們的遊樂場,為了無生氣的頹垣敗瓦增添一份幽默和溫暖。此外,Banksy還有一幅小男孩以跆拳道將一名繫着黑帶的男子翻倒在地的作品,普遍認為這是Banksy喻意俄羅斯總統普京被擊倒,表達戰事能夠早日結束的寄望。

香港一代名作家西西逝世

本地知名作家西西在12月因心臟衰竭與世長辭,享年85歲。這名作家曾出版過《我城》、《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哀悼乳房》等多本代表作,更是首位獲得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的香港作家,是香港文學的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

香港作家何福仁是西西的好友,他在節目中分享西西的寫作風格。(圖片提供:何福仁)

作家西西原名張彥,早年跟隨雙親定居香港。曾任小學教師多年的她從中學開始已進行很多的創作,又經常在報刊雜誌上投稿。70年代起,西西開始了她的作家生涯,西西的作品體裁多元,除了小說和散文之外,她還創作過不少新詩,也撰寫過電影劇本。西西的寫作風格鮮明突出,常以實驗性的創新手法在形式和內容上為讀者帶來驚喜。西西的文學時刻緊扣著生命與時代,她多以香港這個城市作為題材,描寫我城不同的生活面貌,以及人們身處的複雜困境,讓遭到忽視的弱勢群體能夠被看見。西西精闢而富有詩意的寫作讓她得到香港藝術發展獎終身成就獎的肯定,現時她的作品仍是中學生必讀的讀物之一,她的逝世絕對是本地文學界的重要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