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紀念特輯|一生愛「玩」 曾道:遊戲本來是人的本質|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2022年,香港文壇痛失多位巨匠,其中包括在12月18日因心臟衰竭而辭世的西西。西西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1982年的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寫從事殯儀化妝的女子,在遇上心儀的男子時,既欣喜又恐懼對方得知自己職業而離去的矛盾,引起讀者思考何謂愛情,作品在發表後備受矚目。西西的文學成就備受肯定,曾於2019年先後獲頒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及瑞典蟬文學獎,是首名獲該兩項殊榮的香港作家。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西西紀念特輯(上):遊戲本來是人的本質

西西《我城》(導演:陳果)

西西原名張彥,1937年於上海出生,經歷抗日戰爭、國共內戰,12歲隨父母由內地移居香港。西西自述自己的筆名就如穿裙子的女孩雙腳站在地上的四方格內,如果將兩個「西」字放在一起,就如女孩在玩跳飛機一樣。她自嘲寫稿是「爬格仔」,用手寫是痛苦的,兒童「跳飛機」用腳跳是快樂的。西西貪玩,她曾於受訪時笑言自己「咩都玩一餐」,布公仔、傢俬等各式物品均是她的玩具,在其作品《我的玩具》中介紹了她的愛好、《我的喬治亞》則描述了建構娃娃屋的過程。

西西曾在1989年患癌入院,手術康復後失去了右手功能,於是她以縫製毛熊作為物理治療,《縫熊志》便記錄了西西多年來縫熊的故事,她甚至將中國古代服飾融入其中。

西西的弟弟張堯憶述,姐姐愛好超八米厘菲林電影(Super 8 mm film),由於哥哥當年在麗的電視工作,經常拿些舊影片讓西西自行嘗試拍攝實驗電影。西西曾剪接一套實驗電影《銀河系》,進行歷史題材和虛構情節的試驗。西西稱自己的60年代為「電影時期」,是熱心參與電影文化活動的文藝青年,當時經常遊走「第一映室」看電影,亦不時用其他筆名寫分析性強的電影評論。不過她始終脫離不了貪玩的個性,在寫專欄時會改用孩童語調去講電影和拍攝手法,避免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香港作家何福仁是西西的好友,他在節目中分享西西的寫作風格。(圖片提供:何福仁)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西西曾在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人文風景》(2009)中說道:「遊戲本來是人的本質,人通過遊戲去學習去創造和認識自己,人類文明從積極的遊戲而誕生。遊戲有幾種,一種是積極遊戲,有些是消極遊戲。消極遊戲純粹玩,比較被動,從中獲得樂趣。積極遊戲是能夠參與,發揮創意,對學生來說應該要他多參與積極遊戲。」西西的《哀悼乳房》正是容許讀者依據自己的心情「跳讀」的作品,就如西西指有時除了作者之外,讀者的身份應該是積極參與而非被動。

西西《我城》書封(資料圖片)

西西有不少書寫香港城市面貌的作品,如70年代於報刊連載的《我城》,描繪了中學畢業生阿果眼中當時的社會面貌,從年青人的雙眼,目睹當時的生活實況和歷史瞬間。西西12歲來港便愛上了這地方,她指每一個作家總有他的「原鄉」,也就是生活文化背景,她自言如《我城》這些創作寫的「只是寫我的生活,寫我生活的地方。」

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好好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
《我城》中阿髮班主任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延伸閱讀:用英語原汁原味呈現香港文學 藏在飲江詩後的私密故事

【延伸閱讀:一場翻譯遊戲衍生雙語香港詩集 挑戰表達口語書面語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