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得獎作家重現辦館人間煙火氣 最貼地反映基層生活|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數代香港人之中,數以百萬人前半生甚至大半生也在公共屋邨內度過。說到香港情懷,可能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公屋天井的四方型天空,又或是藏滿了生活雜貨和人情味的老辦館。《囈長夜多》是香港首部書寫公共屋邨的長篇小說,作家麥樹堅是香港浸會大學講師,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新進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散文組冠軍等獎項。小說以虛構的公共屋邨「谷凹邨」為背景,在一個名叫「尚城」的城市之中,以虛實交錯的手法,描寫這座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文: 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連繫各代香港情的公共屋邨 ──《囈長夜多》

數代香港人之中,數以百萬人前半生甚至大半生也在公共屋邨內度過。(圖片來源: Alexander Schimmeck/Unsplash)

從虛空中來到的意念

作家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經驗,而麥樹堅這次的感覺更是奇幻和神秘。他形容:「第一次感受到的一個奇幻體驗,是在10年前寫一次短篇小說時, 感覺到是意念在選我,在虛空之中找我去默寫這個故事。」他形容自己創作《囈長夜多》的經驗像是抄寫員,順隨腦海中的片段畫面去寫作。麥樹堅自言多年來「寫壞」了很多個故事,直至他遇上公共屋邨這個主題,馬上就從各個意念中突圍而出。麥樹堅在偶然一天坐車經過公共屋邨,同樣是在屋邨長大的他細看眼前,突然感到本地幾乎沒有關於公共屋邨的長篇小說,於是毅然拿起筆,試試填補這個空白。公共屋邨可以代表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情感連繫和共鳴,而當年超市和便利店仍未普及,辦館是屋邨居民一家大小生活日常必到的商店,亦能折射出一代基層市民的生活故事,因此麥樹堅以一所辦館所見的人情關係出發,創作出他寫作生涯中第一部長篇小說。

麥樹堅《囈長夜多》(圖片由香港電台提供)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公共屋邨作為主角

讀下來不難發現,小說中似乎沒有一個主角,整個故事都在細寫這條虛構的「谷凹邨」。雖說是虛構的,但呈現的畫面卻很真實,尤其詳細地描繪出「喜喜辦館」的模樣。麥樹堅言,他小時候家樓下也有一間辦館,他和兒時玩伴常常憶起店門前那個雪糕櫃,放學後同學們一窩蜂走到店內,即使四處閒晃東張西望「冇幫襯」也沒相干。雖然辦館與辦館之間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但每間也有自己的「人情味」,不似現在一式一樣的便利店。麥樹堅將回憶、情感,與兒時玩伴交換驗證,精練出整座屋邨的人情風景。

已開業25年的順天辦館,主要售賣零食、雜貨等,深受學生歡迎。(鄺曉斌攝)

可是隨著時代推移,辦館開始式微,小說中「喜喜辦館」的命運,也反映了谷凹邨從盛極一時,到後來變成了老人村,再面臨清拆的命運。有趣的是,小說內也有一些科幻元素,作者想像未來的研究員回到過去,在公共屋邨內尋找舊日生活歷史。作者同時非常認真的研究本地真實的公共屋邨發展史,小說中有近乎百科全書式的公共屋邨研究資料,例如1968年用來吸引市民申請入住華富邨的電視廣告旁白、香港不同地區的屋邨命名方法。書中既有提及到真實存在的公共屋邨,也有大量虛構的地方名,讓讀者游走在真實與虛幻之間,帶來層次豐富的閱讀經驗。小說中也能找到很多港人熟悉的兒時玩意和活動,屋邨中的頑皮小孩、球場上熱鬧的嘉年華……無論情節真假,相信讀者也能找到一份屬於香港的親切感。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延伸閱讀:死後移民指南!澳籍設計師收集各式紙紮品 幽默複製日常

【延伸閱讀:日佔時期官方出品香港明信片 美化戰爭以外還揭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