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闌珊》窩心動人言簡意深 充滿溫度和餘韻|何故專欄

撰文:何故
出版:更新:

《燈火闌珊》,窩心動人,言簡意深,只要你喜愛香港,都會有不同的共鳴。

《燈火闌珊》由陳心遙監製,曾憲寧執導並與蔡素文聯合編劇,張艾嘉、任達華、周漢寧、蔡思韵主演,是香港首部以霓虹燈為主題的電影,片末除了播出當年香港霓虹燈飾全盛期的珍貴錄影片段,更逐一向霓虹燈師傅致敬,是一部充滿溫度和餘韻的電影。

《燈火闌珊》電影海報

《燈火闌珊》是香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第五屆專業組的得獎作品,除了是第19屆香港亞洲電影節的閉幕電影,更入選第3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競賽單元,而且是唯一入圍競賽單元的香港電影。本片另一殊榮,是入圍第59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張艾嘉)和最佳視覺效果(楊敏傑),最終讓張艾嘉相隔36年後第三度被封為金馬影后。張艾嘉繼續憑本片入圍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周漢寧則入圍最佳新演員。

《燈火闌珊》劇照

《燈火闌珊》講述江美香(張艾嘉飾)難以接受丈夫楊燦鑣(任達華飾)已經離世,一直記着與亡夫在霓虹招牌燈下的浪漫往事,某日在家整理遺物時,發現亡夫工場的鎖匙,在那裏遇見其冒失徒弟Leo(周漢寧飾),從而知道亡夫希望重造一個已拆除的霓虹燈牌。美香唯有親手燒製霓虹光管,以完成亡夫的遺願,並且踏遍大街小巷,了解每個霓虹招牌背後的故事。然而,在她慢慢走出陰霾時,一直忽略的女兒楊彩虹(蔡思韵飾)已計劃和男朋友一起移民⋯⋯

《燈火闌珊》劇照

《燈火闌珊》配合充滿詩意的片名,是一個如何面對失去所愛的溫情故事。新銳導演曾憲寧在有限的資源下,以喪偶之痛結合本土題材,借江美香對亡夫的思念,呼應霓虹招牌在香港逐漸消失,沒有刻意的煽情,卻以真摰的感情觸動觀眾心靈。曾幾何時,香港以獨特的霓虹燈街景聞名於世,旅遊發展局更曾經以此作為推廣城市的賣點,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特別是政策上對霓虹招牌的諸多限制,令香港損失了一個重要的本土文化符號,也令這一門傳統工藝近乎沒落,既唏噓,又無奈。

《燈火闌珊》劇照

《燈火闌珊》的四位主角,分別代表了不同的香港人。楊燦鑣內斂善良、不怕蝕底,是上一代刻苦耐勞、辛勤拼搏的寫照;江美香是傳統家庭主婦,多年來在家相夫教女,在努力完成亡夫遺願同時,終於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新生代的楊彩虹面對至親離世,啟動了自我保護機制,因此變得麻木和冷漠,選擇離開這個已不再熟悉的城市;Leo本來是個生無可戀的廢青,慶幸遇上良師楊燦鑣,從此以霓虹燈作為奮鬥目標,在不斷失敗中堅強成長。四位演員各有精彩表現,張艾嘉和任達華的演技無庸置疑,蔡思韵挑戰了一個不討好的角色,周漢寧跟兩位前輩的多場對手戲都擦出燦爛火花,是本片最大驚喜!

《燈火闌珊》劇照

《燈火闌珊》讓我們明白人類總是重複同樣的錯誤,只有在失去了才會懂得珍惜,需知道情懷和集體回憶才是最有價值,更重要是,發展與保育並非敵我矛盾,也可以同時並存,甚至互相補足,外國就有無數成功例子,值得我們好好參考和反思。

《燈火闌珊》劇照

《燈火闌珊》為香港的霓虹燈留下印記,既可以見證歷史,更是文化保育的重要材料。雖然香港不再五光十色,盛極一時的霓虹招牌已被淘汰,但只要我們選擇不忘記,心中的霓虹仍會永恆不滅,正如本片的英文片名:「A Light Never Goes Out」。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