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大會堂 六十年孕育幾代人文化藝術氣息的文化殿堂|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相信在很多香港市民的腦海中,也有因大會堂留下的記憶。可能是在紀念花園前拍家庭照、於婚姻註冊處觀禮,又或是到展覽廳看藝術品,還有隨學校樂團到音樂廳演奏等。屹立中環六十載的香港大會堂,集多功能於一身,曾經舉辦過的文化及娛樂活動多不勝數。翻開《市民的大會堂—延亮六十年微光》一書,從細看這座最年輕法定古蹟的輝煌,再思索其未來。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文化搖籃六十載 香港大會堂的微光

大會堂於1962年3月2日開幕,當時的建築師羅納德菲利普(Ron Phillips)及費艾倫(Alan Fitch),摒棄過去文藝復興形式的華麗結構,而是採用包浩斯(Bauhaus)建築風格,重視線條美、簡約美,以及功能性空間。縱然沒有富麗堂皇的圓屋頂柱廊和拱門,大會堂具平衡感的佈局,前衛但不失優雅。走進這座摩登建築,劇院、音樂廳設計優越,媲美海外殿堂;博物美術館、展覽廳教人目不暇給,難怪本書的主編、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直言:「我自己這輩的人,大部份人接觸文化都是由大會堂開始的。」

大會堂於1962年3月2日建成,當時的建築師採用包浩斯(Bauhaus)建築風格。(圖源:香港大會堂網站)

呂大樂說,大會堂落成之前,民間的展覽及表演場地不多,更未有開放予普羅大眾的圖書借閱服務。位於大會堂高座的圖書館,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開幕時中英文藏書約兩萬冊,亦供市民每次借書一冊,吸引不少人流連書海。前規劃署署長、城市規劃師凌嘉勤就在書中分享,自己小學五年級起搬到尖沙咀,自此常常帶弟妹坐渡海小輪,到大會堂看書借書,順道欣賞美術展覽,中學開始更有機會踏足大會堂劇院台板,「我可說在大會堂長大的,留下很深的情感。」

《市民的大會堂:延亮六十年微光》書封。(圖片由開卷樂提供)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

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資深戲劇工作者張秉權亦訴說那些年,不惜花一個早上在大會堂售票處「打蛇餅」,以購買首屆香港藝術節的學生票。他憶述,當時學生能夠用可負擔的票錢,觀賞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表演,「在擴闊個人眼界的層面,大會堂是很重要的。」眾人異口同聲,印證大會堂在孕育本地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市民的大會堂:延亮六十年微光》亦訪問了來自不同界別、不同崗位的人士,包括香港電影研究者羅卡、「香港歌劇之父」盧景文、藝術家王無邪等文化界代表,以及曾任職大會堂多年的前藝術發展局主席陳達文,和兩度負責大會堂翻新的建築師馮永基,從不同領域追溯大會堂的文化貢獻。

六七十年代,大會堂是香港文化藝術的核心。時移世易,本地文化地標推陳出新,大會堂的角色及功能,值得思考與審視。呂大樂相信維港文化圈逐漸形成,大會堂的定位或會改變,未必再是最大型、最優秀的表演場地,可能是藝文新進成名前的「踏台階」。裝載著幾代人回憶的大會堂,定能繼續貢獻本地文化發展,點燃追夢者心中的光。

大會堂未必再是最大型、最優秀的表演場地,可能是藝文新進成名前的「踏台階」。(圖源:香港大會堂網站)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開卷樂其他文章:多元體裁溫馨小品《金耳山奇遇記》親情故事更有科幻穿越

【開卷樂其他文章:結集各式魔幻奇誕飲食故事 食物裡頭暢談文化藝術與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