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FO育兒法是甚麼?歐美盛行 滿足「5條件」孩子再胡鬧也沒問題

撰文:媽媽寶寶
出版:更新:

成為家長,總是會為了教養感受到挫折,進而思考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迷惘時更會想參考專家或其他的作法。最近在國外社交媒體上有一種名為FAFO的育兒方式,你聽過嗎?

FAFO是「f*** around and find out」的縮寫,中文直接翻譯就是:讓孩子去胡鬧一番,他們最終會發現到底該怎麼做才對!例如,當你的孩子在下雨時不想穿雨衣、拒絕撐傘時,你就讓他淋濕吧!就算他會因為這樣感冒,就讓他自食惡果,他才會明白下次別這麼做。但可以每件事都FAFO嗎?

想實踐「FAFO育兒法」,謹記做到以下5件事:(按圖了解)

+16

甚麼是FAFO育兒法?

FAFO被用來描述一種養育方式,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的自然後果,而不必過度介入。

有些孩子真的很固執,一意孤行,覺得自己的作法總是正確,拒絕大人干涉與指導,甚至會故意唱反調。許多家長都認為,這樣的孩子最適合使用FAFO育兒法。

但FAFO當然不可能應用於於每一種情況(像是過馬路時必須讓大人牽手等被認為危險的事情),但FAFO確實是一種讓孩子了解他必須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好方式,幫助他了解為甚麼該傾聽值得信賴的成年人和照顧者的意見。

何時使用FAFO育兒法?

只要孩子的選擇不會對自己造成危險或侵犯他人的權利,就適合採用FAFO,有助於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讓孩子感到「有權做出決定」,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接受大人的所有指示。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會漸漸願意接受與判斷,何時該接受大家的意見。但是,當對孩子使用FAFO時,請注意不要說出以下這樣的話:「我告訴過你,你需要一件外套,但你不聽!你看吧!」「不聽大人的話,就是會自食惡果」。

這樣一來,親子關係可能會更冷淡,孩子也不太可能吸收教訓。

此外,並非每個孩子都適合接受FAFO。年幼的孩子可能還沒有做好應對自然後果的發展準備,因為他們還不具備遠見和衝動控制能力。

相關文章:年紀小小已懂說謊、常說「是但」?孩子3種表現代表父母控制太多

+13

FAFO育兒法建議

給予他適當的自由

有時候孩子固執是因為他們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可以提供有限的選擇,例如:「你可以先做完功課再玩,或是先休息十分鐘再開始,你想怎麼安排?」這樣能讓他們感到自己有決策權,減少對抗情緒。

關注當下或立即發生的事

例如,當孩子不做功課,不要說:「你沒有做作業,所以你考試會不及格。」試着說:「你沒有做作業,你該在幾點前完成,你接下來才可以做甚麼。」與年齡相適應的規範可以教導人們責任感,而不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或壓力。

嘗試一起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反覆遇到某個問題,請與他們一起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讓他們獨自掙扎。如果你的孩子時常忘記帶東西,那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你可以和他們一起列出一份每天必帶的東西清單。

以身作則,示範彈性思考

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因此當大人自己願意在面對挫敗時表現出彈性思考與積極態度,孩子也會逐漸學習到這種處理方式。例如,可以示範:「我原本以為這樣做會更好,但後來發現你的想法也很有道理,我們可以試試看。」

設立合理的界限

雖然要給予孩子自主感,但也要設立清晰且合理的界限。例如:「我尊重你的想法,但現在是睡覺時間,這是不能妥協的規定。」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明白,在一定的框架內,他們可以有自由,但也要遵守必要的規則。

燈塔式育兒、不溫柔教養!即睇40大育兒新趨勢 把孩子養育得更好

+36

教育|要孩子「享受學習」是說笑嗎?搣甩5個心態改變將悄然而至

+10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孩子總認為你在說教,故意唱反調?你該適當使用國外熱議的FAFO育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