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沒存款千萬別走全職媽媽這條路?10位高學歷母親的心聲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全職媽媽】沒存款千萬別走全職媽媽這條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過去十年來,中國女性受教育水平迅速提升,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生佔比已經超過一半。與此同時,全職媽媽的比例也在穩步上升,90後、95後選擇當全職媽媽的人數分別是70後的2.2、2.5倍。

無獨有偶,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也發現,90年代中期以來,女性學歷越高,花在育兒上的時間反而越多,普通大學畢業的女生超過三分之二是職場媽媽,但藤校女生生娃後,只有三分之一還留在職場天天上班。高學歷女性做全職媽媽是一種浪費嗎?從小接受良好教育,奮鬥成為職場精英的女性,為何最後會選擇回歸家庭?她們遇到了哪些問題?又有什麼心得?沒錢是不是最好別選這條路?

相關文章:偽單親媽媽子食衣住行一腳踢 或非老公過錯這才更令人心酸無奈…

+13

一條對50多位高學歷全職媽媽做了調查,並與其中的10位深入交談。她們來自北京、上海、杭州、昆明和香港,曾是註冊會計師、媒體主編、設計師、資深顧問和企業高管,她們對自己的未來心存焦慮,但也滿懷期許:

曾經的學識和履歷都不會被浪費,全職媽媽是一種更完整的人生經歷,但一旦有機會,我一定重返職場。
一位高學歷全職媽媽

當高學歷女性全成為職媽媽

所有人都默認,就應該媽媽回家

今年38歲的鄭婷,5年前經歷了一場誇張的「被勸回家帶娃運動」,至今記憶猶新。

她本科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英文系,之後去美國留學,拿了波士頓大學的MBA和MSIS雙碩士學位。辭職前,她一直在做和外事相關的工作,最高做到企業副總,分管6個部門。

2013年到2015年,鄭婷連生了兩個小孩,之後繼續上班,引起了家人的強烈不滿,她的媽媽指揮婆婆天天抱著娃坐在公司樓下,等她抽空「母乳喂養」,這種近乎示威的方式讓她終於妥協,辭職回家。

和其他媽媽不太一樣,Jessica在生產後首先聽到的不是孩子嘹亮的哭聲,而是鋪天蓋地來自醫生的病危通知——「孩子生下來了,但情況很糟」、「哪怕治好了,也有90%的可能是腦癱」、「你們必須做早期干預!」

「當時我就明白了,必須有一個人回歸家庭。我們非常快地做出決定:媽媽回家。」

那時,Jessica是年薪百萬的企業高管,在全球輪崗,幾乎每三個月或者半年就要換一個城市。她先生在某知名快銷品公司工作,兩個人一個是供應鏈總監,一個是品牌總監。生孩子之前,Jessica從沒想過自己會不上班,「我是在德國懷孕的,孩子出生是在紐約。如果不是女兒28週早產,我的下一個目標是去印度。」

事隔好幾年,Jessica問先生,為什麼當初就讓我回家了?先生的回答是:「因為你的跨界學習能力更好。」

Jessica內心苦笑了一聲,同時感到這也是某種約定俗成,「幾乎所有人都默認媽媽更加適合回家帶娃,這與學識無關,也與賺錢能力無關。」

生娃後回家當全職媽媽,對於很多中國女性來說並不是第一選項。《2017職場媽媽生存報告》顯示,5個職場女性裡,只有一個計劃生孩子以後要回家全職帶娃。

我們的問卷也顯示,學歷大專以上的女性裡,沒有一位主動選擇當全職媽媽。她們年齡在30到44歲,從小被教育女人要自食其力,當一個仰仗老公收入生活的全職主婦,基本是她們成長過程中信奉的價值觀的反面。

然而,生娃以後,媽媽們發現自己幾乎「沒有選擇」。家庭和事業,自己和老公,總有一方需要犧牲,很多時候,媽媽們幾乎是本能地選擇了犧牲自己,而不是自己的老公。

1980年出生的上海媽媽李楠,目前有一兒一女。她曾經是一個在職場上非常「有野心」的人,大學畢業後先做了兩年醫生,後來又攻讀了華東理工大學的第二學位,專業知識產權,改行從事法律相關的工作。她的職場上升之路是在老二3歲時戛然而止的。

那是2018年,原本幫忙看娃的奶奶生病回了老家,老大在私立小學念一年級,課業繁重。李楠和老公一商量,決定自己辭職回家。「關於辭職本身是有點可惜,但是對於辭職人選,沒有糾結。」

43歲的香港媽媽Roya,也經歷了類似的抉擇過程。辭職前,她在一家獵頭公司做高級顧問,年薪百萬以上,先生幹的是投行,兩個人事業都挺順。打破計劃的是8年前女兒的降生。

邊工作邊養娃,Roya長期處於一種被「母職焦慮」綁架的狀態,「每天離開家門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小孩總是「哭得撕心裂肺」,她自責「總是不能滿足小孩的需求」。到孩子快1歲時,她下定決心辭職。「在我告訴我先生決定辭職的時候,他只是說,讓我多點時間想清楚。」

在整個生娃養娃的過程中,Roya的老公對她體貼支持,但她也從未考慮過讓他回家帶娃,「其實他看娃不一定比我差,因為他脾氣比我好,不過他非常熱愛他的工作,我不會要他放棄工作。」

相關文章:婚姻再美滿也要準備「逃走基金」? 鼓勵你儲私己錢的才是好老公

+5

沒錢千萬別走全職媽媽這條路

《2020年阿姨年鑑》顯示,請阿姨的費用全國各個城市平均下來是每個月5752元,與之相對,全國就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是2642元。

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請住家阿姨的費用一般從每月5000元起跳,可高至1萬5千元,但2019年北京全市就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是8847元,上海的為9580元。因此對於很多媽媽來說,被勸回家帶娃的一大理由,就是你賺得還不如請阿姨花得多,不如回家全職,反而更省錢。

但對於許多高學歷媽媽來講,回家做全職主婦之前,自己的收入並不比老公差。昆明媽媽王玥就是這樣,她畢業於西南林業大學,擁有碩士學位,和老公結婚時,她月收入到手有1萬塊,比老公要高。

但是生娃後就都變了,因為缺乏幫手,她不得不回家當全職媽媽,一天比一天焦慮,「養娃並不比工作簡單,但他上班一直有升職加薪,我在原地不動,就有點著急。」

鄭婷和老公結婚時,已經是50萬的年薪,而老公月工資只有四千塊。在她生完兩個小孩後,這個情況就倒過來了,老公的工資變成了她的三倍。「他是北方人,有點大男子主義,老覺得女人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家裡。他說他們這個圈子裡太太都是不上班的,他覺得女人就不應該上班。」

到最後,收入的差距成了老公對鄭婷進行降維打擊的依據。「他就問我你掙來掙去掙了多少錢?我茅台的股票漲一個點就是5萬,你上一個月班有沒有掙到一個點?」

在我們的問卷中,有一半高學歷全職媽媽都處於並接受了「依靠配偶養活」的現狀,但那種沒有自己收入的焦慮,還是會隱隱存在。

Cecilia 2016年就生了娃,可是她堅持上班,直到2019年11月才回家全職。辭職前她是資深的財務總監,收入近百萬,「我一直覺得花自己的錢最舒服」。儘管她說服自己,在家帶娃算是「上班十幾年後,稍微休息一下」,但對於沒收入這件事還是很焦慮,這種焦慮甚至讓她的身體起了反應,出現了斑禿。

生娃以前,Jessica有一張和老公聯名的銀行卡,「基本上他賺的錢我就直接在裡面花」,那時候她沒有什麼感覺,喜歡什麼想買就買了。但是回家當全職媽媽以後,她的感受起了微妙的變化,「你總會覺得說好像是在用老公的錢,當家裡缺少了一份收入,花錢時就會有那麼一點點的愧疚。」

她遇到過很多全職媽媽來跟她抱怨,「覺得付出了那麼多,自己買了一條裙子,老公就說,你怎麼又亂花錢了?這個可能是無意之語,但其實是非常傷人的。」Jessica慶幸自己之前上班時堅持存下了一筆「fuck you money」,無形中增加了自己做全職媽媽的底氣。

《2021年中國媽媽生存報告》顯示,絕大部分媽媽都沒有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家庭最大的開銷就是還房貸和給孩子報培訓班,其次是醫療支出和旅遊支出。三分之二的中國媽媽每年為自己花費不到1萬元。

鄭婷8歲的女兒念民辦小學,學費每年8萬,兒子上私立幼兒園,每年3萬,外加上姐姐的英文課2萬,弟弟的唱歌課1萬,還有一些看演出看展的投入。「我們大部頭的錢要么是(花在)旅行,要么就是小孩的教育。奢侈品什麼的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自己不再上班賺錢,她開玩笑地把老公比作「提款機」。她老公每年上交給她收入的20%,以供以上所有這些開支,剩下的80%都留在自己手裡,「他是做金融的,要存起來蛋生雞的。」

Roya生女兒前工作了多年,已經基本實現了財富自由,「我們家庭財務上沒有什麼顧慮」。她給女兒選的是國際學校,課業負擔最寬鬆,價格卻最貴,一年的學費17萬港幣。此外還報了兩個藝術類的興趣班,鋼琴和舞蹈,每小時300元港幣。為了讓女兒能有開闊的視野,疫情之前,她曾滿世界陪著娃去逛,參觀過大量的博物館、美術館。

「她(女兒)光是歐洲就去過20多個地方了。比如學校組織她們學習古羅馬的歷史,我們就會去羅馬,把所有的古羅馬遺跡都走一遍。而且是深度遊,光羅馬一個地方就待了七八天。」

Roya感慨說,做全職媽媽其實對家庭的財務要求非常高,「孩子現在所有的資源背後,都是要靠家庭財務的支持。」

相關文章:有孩子後夫妻感情變淡? 老公懂說這話比天天講「我愛你」更甜

+11

育兒和管理是一樣的

Jessica記得,孩子半歲時,她曾認真地跟先生談了一次,「全職媽媽也是一份工作,不要覺得好像待在家裡做家務、帶孩子很簡單,要維持整個家庭有序進展,這一件事情本身它的價值很大的。」

這種談話,之後她堅持每半年做一次。「一方面是讓他能夠看到我對家庭的一個貢獻,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和自己在對話,媽媽不能先看低自己。」

她深切感到,哪怕當年職場做得再牛,在家全職一段時間後,自己似乎總是變得低人一等。「所以你一定要時刻保持跟隊友的平等對話,不要覺得等待自己的價值被發現,這其實和職場是一樣的,你做了的事,一定要讓老闆或者同級的人看到,不要默認對方都知道,否則你會有很多怨言。」

許多高學歷媽媽在回歸家庭之前,在職場上都有過相當成功的成就,擔任各種總監、高管的職務。回到家之後,她們繼續延續自己在職場上鍛煉出來的思維,把自己當成「家庭CEO」,一手操辦家中各項事務,如Jessica所言,「育兒和管理是一樣的」。

鄭婷的女兒在平和小學唸書,幼升小的時候,她女兒英文的閱讀程度略超過美國同齡的孩子,數學學完了一年級奧數,語文也達到了自主閱讀,「都是我幫她弄的」。問她報了什麼培訓機構,她笑了,「這些機構沒有一個比得過媽媽自己。」

她盛情邀請我們去她家玩。「你會笑死的,我們家就跟一個培訓中心一樣,所有的教具,各種各樣的桌遊,樂高,我們家都有,我一個人就可以開一個培訓中心。」

在職場的時候,鄭婷曾就職於一家製造業公司,專門負責中方跟美方之間的商務談判,「比如價格、技術細節」,很多事情都是檯面下先溝通好,檯面上再簽合同。有的時候一談要從第一天早上9點談到第二天早上7點,談僵了的時候她要去斡旋,重新促成合作,「基本我就是負責項目落地的那個人」。

全職帶娃後,她成了10多個微信群的群主,有學習的、藝術的、醫藥的,在群里分享信息,回答家長們的各種問題。她發現某本繪本賣得特別好,或者親子教育領域的誰誰特別牛,就聯繫他們來做講座,請的次數多了,講的也都是乾貨,家長都很感激,尊稱她為「鄭老師」。

她帶娃去兒童劇院看演出,看完之後認識了劇院的銷售,有好的演出,就在家長群裡搞團購,「現在基本上海做兒童劇的人我都認識了」。小朋友在幼兒園裡討論消防隊,她就組織5個家庭報名,帶小朋友們實地參觀消防隊。

「我現在是媽媽、妻子、孩子的家庭教師,也是一個教育冷靜的觀察者和熱情的參與者,」鄭婷說。

在親力親為帶娃的第八個年頭,Roya越來越覺得,對整個人類的繁衍和進化來說,高知女性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她所有的東西都是我在網上搜資料,一起做的。那些教育機構,我們也去試聽過,完了覺得還不如自己回家教。」

她的女兒從來沒有在外面補過課,學鋼琴的時候她請了一個家教,讓老師到家裡來教。知識方面的內容,她更傾向於採用「輕鬆愉快的方式」,「往往是在外面玩的時候,我教她一些內容。這跟去外面的培訓機構填鴨式的學習是不一樣的。」

女兒的同學來家裡玩時,她聽見小孩子們抱怨過,「他們說媽媽給我花了很多錢,但是我坐在那裡一點都沒有興趣,跟坐牢差不多。」

Cecilia也沒有把兒子送進培訓機構或者早教班。周圍很多朋友的孩子進了奧數班,「但我不怎麼想給他上奧數。」

高考數學滿分150,她考了146分,但初中的時候學數學,曾經滿分100分的捲子只拿10分。她學習數學的體會是「需要開竅」,「那是一種思維方法」,突然有一天就都懂了,在這之前就是慢慢積累,不用著急。

她上心抓的,主要是孩子的生活習慣、自律性、專注力這些。在兒子3歲的時候選擇回家,是因為「3~6歲是孩子的性格養成期,別的人來帶,對孩子比較寵,但我是比較講原則的。」

Cecilia自己非常喜歡看書,上班的時候出差多,行李箱里永遠準備有一本書。到任何地方,香港、上海、北京、首爾,她都會去逛書店、買書。親自帶娃後,她成功地培養出了兒子看書的習慣。

「我在家看書,他也會跟著看,父母陪著小孩去做一些什麼事情,讓他耳濡目染,這可能比花錢報班重要得多。」

相關文章:三十而已|只以媽媽身份活着、變淡的不是婚姻 6句對白觸動人心

+15

永遠在為重返職場做準備

2016年,國家衛計委曾在北京、上海、廣州、瀋陽等10個城市進行調查,超過四分之三的全職媽媽表示如果有人幫助帶孩子,自己想重新出去工作。我們的問卷也顯示,學歷大專以上的全職媽媽裡,90%的人希望能重返職場。

我們問這些全職媽媽們,自己的父母對於她們做全職媽媽這件事的態度,很多人都提到了「失望」一詞。

「他們覺得有點可惜,因為當年他們也花了很多心血來培養我,也知道我從小很努力,而且關鍵是我生娃之前工作狀況都是很好的,從職位到薪水都是滿意的。」 Roya說。

飯飯在當全職媽媽之前是國內知名出版社的副總編,策劃過許多暢銷書,為了陪同老公和孩子去國外發展,辭去了自己的工作。父母一直希望她回國,「他們始終認為女人應該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

飯飯的老公偶爾會對她沒有工作壓力流露出羨慕,「我會立刻提醒——相比較做全職媽媽,我更願意承擔工作的壓力。」

Jessica也記得,自己當全職媽媽的前三年是「很苦的」,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超過6小時,而且最關鍵是,整個人陷在無休無止的瑣碎家務中,看不到希望。

「當我們在說全職媽媽有選擇自由的時候,我其實覺得是不公平的。因為任何一個職場女性都是有自由去選擇成為全職媽媽的,但是有多少全職媽媽是有自由可以隨時重新回到職場的?這裡面的自由,其實是不對等的。」

Jessica解決自己這個焦慮的方式是,給自己設立目標:一旦有機會,一定要重返職場,「保持隨時能回歸職場的狀態」。

「其實所有媽媽都是全職的,但我們不能只是全職媽媽。當孩子3、4歲以後,你會發現他對你的需求慢慢變少了,這時候如果你再一抬頭一看,發現不知道自己去幹嘛了,這個狀態其實是挺危險的。」

為此,她在女兒1歲左右的時候開始重新閱讀、運動、學習、寫作、思考,恢復自己的狀態,每天換能出門的正式衣服,不是一天到晚只穿睡衣,給自己畫個淡妝,有意識地去發展自己的社交圈。

「我們有時候需要比職場媽媽加倍,甚至加10倍的努力,才能真正獲得選擇自由。如果說當全職媽媽是走在烏漆嘛黑的一個隧道裡,那麼重返職場,就是讓我堅持走下去的遠方的燈塔。我女兒上了幼兒園以後,我會有更多的時間,我還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Jessica說。

鄭婷現在已經處於兼職狀態,她在小區裡開了個英文家教班,一周三次,教孩子們英文。之前她在居委會給小朋友上課,公益的不收錢。「因為我老覺得你要有一個能吃飯的手藝,要不停地鍛煉,這個手藝不能丟。」

讀過MBA的她,習慣於用五年計劃、十年計劃的思維來看當下,「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以後鋪路的。」未來她想轉行到教育,「比如我的孩子讀到初中以後可能不需要我了,那麼我就可以專心地把我這樣一個班級擴展為一個學校,從一個小的學校做到一個大的學校。」

她也提到現在很多全職媽媽找兼職的方向總是離不開保險、微商等等,「有些人自己去讀一個營養師之類的證書,我覺得也挺好,但最重要的是,你現在做的這個事情,五年後、十年後,你能把它發展成一個什麼東西?人一定要有一個自己的小的事業,要有一個地方能夠獲得成就感。」

Roya發現,自己當全職媽媽之後,反而變得沒有那麼焦慮了。「以前我一直待在諮詢行業,接觸到的項目、人都是很類似的,在企業做管理,希望自己每年都能被promote,每年都升職,或者跳槽去另一家更好的公司。那時候就是這樣一條路徑,我也不知道有別的路存在。」

因為帶娃,她認識了不同的人,「他們走的路不同,但是他們都挺成功的。」她對藝術策展發生了興趣,「而且香港是一個很大的藝術市場」,她計劃未來往這個方向發展。

Jessica也說,帶娃讓她對「管理」這件事有了更深的體悟。「職場是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導向的,但是你去管理孩子的時候,她不會因為說你是媽媽這個身份,就對你必須服從。」

帶娃過程中,她曾經付出大量努力,結果卻成了「無用功」,但「這個過程本身讓我更全面地去理解一個人。我帶我女兒的過程中,經常還會反思,跟我以前在職場上帶人其實一模一樣。」

「理解到這一層之後,你就不焦慮了。你會相信,的確是所有的經歷都會成為你的財富,可能有一天回到職場,你會發現當全職媽媽的這段經歷是加分的。我帶娃獲得的一些東西,對我職場也是有幫助的。人生的確是像一個圈一樣,有來有往,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當下過好。」

相關文章:情人節|本想白頭到老怎墮愛情墳墓? 學會經營婚姻浪漫才會延續

+23

全職媽媽在世界其他國家

美國:

全職媽媽在美國算是一種職業。「Housewife」(家庭主婦)是個人填寫工作狀況時官方給出的選擇之一。如果家庭主婦離婚,丈夫需要給她很大一筆贍養費,如果孩子跟著母親,還要支付孩子的費用。

即便家庭主婦從來沒有上過班,沒有繳納過社保,在她到達退休年齡時,也可以領取配偶退休金的一半。這筆錢由國家發放,不會影響到配偶拿到的數額。即使離婚了,只要沒有再婚,依然可以領取前配偶退休金的一半。

日本:

1989年開始,日本對企業實行「配偶減稅」政策。當公司僱員的妻子年收入在扣除社保費用後不滿103萬日元(約人民幣6萬元),可免除丈夫個人的個稅,當妻子年收入不滿141萬日元(約人民幣8.3萬元),丈夫個稅可以得到相應的減免。在這種制度下,如果妻子選擇做全職主婦,對丈夫的徵稅額就會減少,整個家庭獲得的收益也就相應更大。

2007、2008年,日本又分階段實施了「離婚時厚生年金分割制度」。日本主婦如果向法院提出離婚請求,那麼她將與丈夫均分其養老金。且只要妻子提出分配請求,無論丈夫同意與否,都將與丈夫一起分享其養老金。婚姻時間越長,身為專職主婦的妻子離婚時分割到的厚生年金越多。

英國:

首先,英國家庭主婦享有一定的免稅額,並且可以轉給自己的丈夫,從而節省家庭開支。

全職媽媽也可免交國民保險(有點像國內的社保金與醫保金的結合),但享受自動累積年份,在退休法定年齡可以獲得全額國民養老金的資格。

與此同時,在英國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你就有權領取一定的津貼,比如兒童福利金、監護人津貼、單親津貼、孕婦津貼等等。政府發放的福利款,一般都是直接轉入媽媽的賬戶。

德國:

德國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和父母的陪伴在社會和法律層面給予全職媽媽一定的保護和權益,並設有父母金、伴侶獎金等各種補貼。

因生娃而工作時間縮短、或者沒有工作的父母,可以領取每月300至1800歐元的父母金。通常情況下,父母金是你淨收入的65%,1800歐封頂。如果是在孩子出生前沒有收入的人,可以領取最低金額300歐。

且這項津貼並不只針對母親,雙方的工作時間如果都因休育兒假而縮短,就可以共同領取。 如果你生的是雙胞胎或多胞胎,這個津貼金額也會提高。

伴侶獎金,則是為了鼓勵父母共同承擔育兒與工作的任務,如果父母都休育兒假,且都在此期間進行兼職,則雙方都可以額外再獲得4個月的附加父母金。

相關文章:「寶寶睡了你怎麼不休息?」 10句激心說話當媽媽的怎都有聽過…

+27

【本文獲「一条」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