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8成幼童家長不知川崎症 醫生:錯過治療恐致冠狀動脈病變

撰文:張瑋婷
出版:更新:

川崎症是兒童最常見的後天心臟病成因,其病因至今未明,發病高峰期集中在6個月大至5歲的幼兒階段,由於黃金治療期只有短短6日,若患者錯過治療,則有可能引致冠狀動脈病變,造成不可逆轉的永久影響。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兒科心臟學會早前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八成受訪幼稚園學童家長並不認識川崎症,呼籲家長認清川崎症的六大症狀,助孩童能及早得到診治。

川崎症是一種急性系統性血管炎,常見於2至5歲幼童。自1967年由日本川崎醫生發現並刊獻後,近20年來世界各地的病例數目愈來愈多,根據醫院管理區轄下的公立醫院的數字(不包括私家醫院或診症),本港在過去3年間,平均每年約有200名兒童患病。為配合每年1月26日的「世界川崎症認知日」,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兒科心臟學會早前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對川崎症的認知。

小童群益會與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去年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幼稚園學童家長對川崎症的認知,並於1月25日舉行發布會。 (張瑋婷攝)

八成家長不知川崎症 四成不認識有關病徵

調查針對幼稚園學童的家長,於去年11月15至30日以自填問卷方式,從香港小童群益會各區服務的幼稚園及地區服務中心收集到2,896份有效問卷。會方昨日(25日)舉行調查發布會,指有八成受訪家長不認識川崎症,四成家長不認識川崎症的任何一項病徵,同時有近六成家長不知道川崎症的「黃金治療期」。

育有一名6歲兒子的昊庭媽媽本來也從未聽聞川崎症,惟兒子於1歲半時突然發高燒,服用家庭醫生處方的退燒藥後,情況仍未有好轉,她於是馬上帶兒子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醫,始知兒子患上川崎症。「本身不認識這個病,自兒子確診後就上網找資料,增加了解後才沒有那麼害怕和擔心,因為知道有藥物可以治療。」

她表示,兒子起初只有發高燒一項症狀,其他病徵如「草莓舌」皆是入院後才出現,幸醫生及早發現,兒子病發後4日已確診並得到及時治療。經過數年的藥物治療,昊庭的血管已收縮至正常大小,現已停藥並完全康復,目前也沒有任何後遺症出現。

昊庭媽媽 (小童群益會提供)

🔼🔼🔼居家避疫諗唔到買咩餸?👉🏻👉🏻👉🏻👉🏻Omicron|居家隔離糧食儲存建議一覽 營養師建議存放4類必備食材👈🏻👈🏻👈🏻👈🏻🔼🔼🔼

認清6大病徵 幼童持續發高燒便應求診

香港兒科心臟學會主席張蔚賢醫生表示,川崎症有六大病徵,其中連續多日、原因不明的高燒是最明顯的病徵,呼籲幼童家長不要掉以輕心,只要稍有懷疑都應及早帶子女求診。

川崎症的六大徵狀:
1. 持續5天高燒(38度或以上)
2. 四肢及軀幹出現紅疹
3. 手腳持續泛紅及浮腫,並在約1-2星期後出現脫皮現象
4. 急性頸部淋巴結發脹
5. 嘴唇乾裂泛紅,舌頭呈草莓狀
6. 兩眼結膜充血而沒有分泌物

病發後第5至10日為「黃金治療期」 錯過恐影響終生

張蔚賢醫生指出,川崎症屬綜合症,徵狀未必同時間出現,其出現次序及持續時間亦會按幼童狀況有異,而半歲或以下嬰兒甚至未必出現明顯症狀,因此家長要更小心留意。他續指,只要小童持續發燒超過5日,以及出現其餘5種徵狀中的其中4種,已算是典型川崎症。

香港兒科心臟學會主席張蔚賢醫生 (小童群益會提供)

川崎症是一種急性全身血管發炎性疾病,病發時,患者的血管會在無徵兆下發炎,造成嚴重損害,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李淑嫻醫生指,若冠狀動脈出現發炎症狀,有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瘤或腔內肌纖維母細胞增生,造成不可逆轉的終生影響。

李醫生續指,川崎症的「黃金治療期」為發病後的第5至10天,患者若能及時獲處方丙種球蛋白,日後患上冠狀動脈血管瘤的機會可減至5%,醫生亦會同時為患者處方亞士匹靈作輔助藥物,以防血管堵塞。惟需注意,服用亞士匹靈的幼童應避免進行劇烈或碰撞性運動。

右起:李淑嫻醫生、張蔚賢醫生、吳彥明醫生、林綺梅女士及昊庭媽媽 (張瑋婷攝)

有懷疑便應盡早帶子女求醫

雖然小朋友發燒屬常見現象,但香港小童群益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吳彥明醫生強調,川崎症的高燒情況是無合理原因且長期持續,任何藥物都不能抑制。川崎症亦沒有一個專屬的檢測,全靠醫生的經驗,因此他建議,家長如有懷疑便應帶子女到醫院求診,因為駐院醫生一般對川崎病認識較多,也較敏感。

🔼🔼🔼小朋友留喺屋企難以專心上網課溫書?👉🏻👉🏻👉🏻👉🏻停課|在家學習必用3招提升小朋友學習動力 3個溫習方法更易入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