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絕世好爸媽首要「理解自己」 別再無腦套用老一輩的教養模式

撰文:Niusnews妞新聞
出版:更新:

不管童年過得好不好,我們都會想成為更好的父母,讓孩子過得比我們更幸福,所以媽媽們會去學習孩子的發展歷程,知道1歲孩子差不多會走路、2歲孩子可以開口說完整的句子等等,接著也去學習正向教養、親子溝通等相關技巧,讓管教方式可以更民主開明,帶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也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很棒的人!

但除了這些方法外,台灣胡展誥心理師提到好好了解自己,才能找到更適當的互動方式與孩子互動!若我們也向內探索自己對教育的各種情緒、想法從何而來,不僅可以安撫到自己的內心,且能在教育上事半功倍!(這次,媽媽們試著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吧!)

透過冰山理論我們理解並接受了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會怎麼想,下次在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就可以更游刃有餘的去處理!(點擊放大瀏覽)▼▼▼

+13

為什麼教育孩子之前要先理解自己?

如果我們想選擇今天的晚餐,那是不是要先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跟思考我想要吃什麼?(應該不會有人特別去選不喜歡的食物吧!)在教育孩子時也是一樣,選擇教育的方法、訂定標準時,我們要先知道自己在意什麼?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孩子的一個行為常常讓我們糾結很久,例如:我知道孩子總是活潑好動、調皮,這很正常,但是我又忍不住想教育孩子舉止要優雅,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爸爸媽媽會把自己的童年投射到孩子身上,最直觀的情況是:如果我小時候被規定要安安靜靜,我也會認為我的孩子安安靜靜比較好、如果我小時候打破碗盤會被罵,那麼我的孩子打破碗盤也應該挨罵,即使我們長大了、學習到正確育兒知識,但潛意識常常不自覺浮現並控制我們的想法,就算我想讓孩子不要跟我一樣寡言,卻常常不經意的做出鼓勵孩子安靜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想著「我絕對不會這樣」,但為人父母後還是可能變成當初不喜歡的樣子。(常常沒有自覺QQ)這不僅會讓父母本人覺得奇怪、心裡不舒服,也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啊!

透過冰山理論向內探索自己吧!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主張人是一座冰山,我們能看見的只有人的行為,但水面下的人的感受、對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這幾個內在都隱藏在行為背後。舉個簡單的例子:

行為:我吃飯時弄髒衣服。
感受:皮膚感覺不舒服、心裡在生氣。
對感受的感受:「我因為弄髒衣服而生氣」這件事這讓我感覺丟臉、不好意思。
觀點:粗魯、沒禮貌的人吃飯才會弄髒衣服、小時候弄髒會被罵。
期待:我希望自己吃飯時能保持乾淨,讓別人稱讚。
渴望:被他人接受、認同。

媽媽們也找一個事件來試著想想吧!但要注意大部分人會從感受直接跳到期待或渴望,「我知道我想讓別人覺得我很有禮貌,所以弄髒衣服時我才會生氣。」但更值得去思考觀點:為什麼我覺得弄髒衣服很粗魯?爸媽給的觀念嗎?思考感受:我看到別人掉飯粒會怎麼想?思考期待:我吃飯乾淨真的就能讓別人稱讚?(問問題是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對象是自己也不例外!)

相關文章:教養|家底不是真正起跑線 培養孩子自律心 李嘉誠能成功也靠它

+15

如果我不懂自己,會怎樣嗎?

沿用上面的例子~如果我們沒有察覺,而看見孩子玩泥巴時弄髒衣服,會重複上述的感受與觀點,責罵孩子「粗魯、沒有教養」,但這時我們通常會有掙扎,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就是該到處摸摸玩玩碰碰撞撞,弄髒了再洗就好,導致我們有時候說沒關係、有時候就會生氣,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不知道他該相信哪一個反應,而媽媽自己也覺得心裡不太舒服,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察覺了,告訴自己我有這個情緒是OK的,進而去思考觀點:「吃飯弄髒衣服的人很粗魯」這想法合理嗎?是沒禮貌,或只是不小心?思考期待:我為什麼希望別人覺得我吃相好看?這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還是不是針對這件事,我就是只想獲得別人的認同?思考這對孩子有什麼影響:我知道孩子需要用觸覺認識世界,那就一定會弄髒,但我希望孩子能保持乾乾淨淨,那麼底線在哪?玩泥巴、踩水坑可以嗎?吃飯沾到手擦在衣服上可以嗎?做出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決定,建立與孩子相處的標準。

我知道要了解自己,那具體上該怎麼做?

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接受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可以生氣、可以哭,任何情緒都是OK的!(沒有「你是大人不能生氣」這種事,有情緒不可怕,控制不了情緒造成的行為才可怕)若我們拒絕承認自己的情緒,也就無法發現背後的原因!因為我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不准表達負面情緒、不准哭,這讓我們壓抑自己,失去了解自己的機會,自己都不懂得怎麼發覺、處理情緒,也就無法教孩子好好處理情緒了。(不只是生氣就去揍枕頭那麼簡單呀~)

我們可以先觀察自己的生理狀態,這是最容易的,覺得臉頰發燙、手抖、寒毛豎起等等,再覺察情緒,是難過、沮喪、尷尬,還是生氣、失望?一次可能會有好幾種情緒,沒關係,那都是我!接著將這些情緒說出來,如果能察覺到具體讓我出現這些情緒的事情,也說出來:

「我現在在生氣、焦慮,因為孩子睡前把水壺弄破了,家裡只有一個水壺,明天要上學。」
「我很失望、沮喪,因為老師說孩子咬人,我覺得自己很沒用,沒有把孩子教好。」
重點是多花一點時間去陪伴你的情緒,雙手環抱自己或是有規律的輕拍胸口,告訴自己「我知道我很生氣/沮喪,我接受我很生氣/沮喪,這很正常,沒關係。」

心情平復後,向自己提問,問題要包含「我、感覺、為什麼」三要素:
「孩子不收拾玩具讓我感覺生氣,為什麼?」
「因為孩子應該要自己收拾玩具。為什麼我覺得孩子應該要自己收拾?」
「因為我覺得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孩子自律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因為我擔心他不自律,以後我不在的時候他就不能照顧好自己。」

這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生氣的背後是擔心,那為什麼擔心?繼續問,當你發現問不下去了,代表你已經說完了感覺,接著我們把目光轉到想法,挑戰它:

「為什麼我覺得不收拾玩具代表孩子以後會變成不自律的人?」
「我小時候不收拾玩具後發生什麼事?」
「我小時候有收玩具,我成為一個自律的人了嗎?」

一樣把主題聚焦在自己哦!去思考這到底是別人給我的想法,還是我自己的想法?這個想法合理嗎?(如果想不出來也可以問問身邊的人,這是主觀的想法沒有對錯哦!)

當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有可能會維持原本的觀點,也可能改變,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更了解自己了,更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希望著什麼樣的結果!這讓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更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盡量讓我們保持著一致的做法,也就少了點掙扎、愧疚與困惑,更因為我們理解並接受了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會怎麼想,下次在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就可以更游刃有餘的去處理!

延伸閱讀:

讓小孩體驗挫折、試著自己玩!當嫩嬰長大變幼兒,父母應該改變的5種教養方式!

「10道題測童年創傷指數」!原來童年創傷會用你不知道的方式呈現

【本文獲「Niusnews妞新聞」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