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學教師轉戰德國幼稚園:教育孩子非為取悅社會大眾

撰文:梁蔚澄
出版:更新:

香港的教育氣氛總是低壓得令人喘不過氣來,不只是苦了學生,家長、老師也叫苦連天。而近年來不少家長崇尚德國教育,愛其自由自主學習,亦重視個人發展,培育出快樂、獨立及自信的孩子。
有這樣的一位教師,憑着一鼓「作育英才」的熱誠投身中學教育界,成為英文科老師,最後卻被制度消磨得心灰意冷,輾轉遠嫁德國定居後,成為當地一間雙語幼稚園老師教英文。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何潔凝(Ada)對於這樣的發展也感意外,但卻令她開始反思德式教育的快樂及自主學習,與香港迥然不同的教學風格,她說:「世上沒有一套完美的教育制度,也沒有絕對的育兒方法。不是所有德國人也是精英,但至少他們有健康快樂成長的機會。」
攝影:葉家豪

我邀請她到一個具回憶的地方拍照,原來這個公園是她小學回家時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TSA爭議較大,為小學生帶來無比的壓力;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個案不禁令人想走出這個無形的制度籠牢。不少家長嚮往華德福教育、蒙特梭利等外國的教育法,如主張「慢學」、接近自然及重視孩子的創造和想像力等理念。外國的月光是否特別圓?何潔凝(Ada)認為不是。

「Hi!咁早約你見面,辛苦哂!」Ada爽朗的笑容,充滿幹勁的聲線與地鐵站內正在行走的上班族形成強烈的對比,好像未先行介紹已可認定對方就是今次的受訪者。她在德國紐倫堡附近的幼稚園任教,今次回港是介紹德國孩子及教育點滴的新書,又要接受訪問,又要講Talk,忙得只好約她在一個上班日的早上見面,她笑說:「今次來港有點像小朋友的職業體驗團呢!這次以作家身份接受訪問。其實這是我20年來的夢想,從小學6年級開始已經好想做作家,出書,大個才知道不容易,如今可算是圓夢。」可是這條路並不易走……

我不是要說德國的教育有多完美,香港的教育又怎樣,只是德國的幼兒生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學習,會捨不得回家。我們要反思的是怎樣走出香港的教育框框。
德國幼稚園老師何潔凝
雖說是在德國幼稚園教英文,但小朋友亦會以德文與Ada溝通,與同事開會、學校的文件也是以德文處理。

尊重孩子想像:幼稚園放不下藍鯨

這是當然的吧!藍鯨是海上生物,怎會出現在幼稚園?當我與Ada提及德國的幼兒教育時,談及這看似「無聊」的話題,原來當地的小朋友是與老師們一起吃早餐及午餐,他們需要自己處理,如麵包要塗多少牛油,小孩要自己動手做。她笑說:「不要睇少這飯桌上的無聊話題,天馬行空的對話,反而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藍鯨與幼稚園的關連是這樣展開:當時她問二年級的Nathan會不會游水……

Nathan:「當然會,我可以連續游二百公里。」

Ada:「二百公里太誇張了,應該可以橫跨整個德國。」

Nathan:「我可以騎海豚,一氣呵成游二百公里。」

Ada:「如果我是你,我會騎鯨魚,鯨魚比海豚大得多,我可以舒服地躺着。」

Nathan:「鯨魚有多大。世界上最大的藍鯨有我們幼稚園那麼大嗎?」

圖為小朋友在德國幼稚園學習時的情況,他們利用多條紙尺來量度學校的長度。(受訪者提供)

好奇心是學習的最大動力

就是這「無聊」的對話,引發Nathan嘗試了解藍鯨有多大。當Ada告訴他成年的藍鯨可長達三十米後,對量度單位沒怎麼概念的Nathan便在飯後,拿出紙尺,從幼稚園一端開始量度,結果其他幼稚園生也來一起度,最後發現幼稚園內最長的通道只有二十四米長。Nathan之後畫出這次實驗的報告,貼在當眼處,所以他們的結論就是:幼稚園放不下藍鯨。

小朋友把今次的實驗結果畫出來紀錄。(受訪者提供)

德國幼稚園沒有指定的課堂,寫字、學拼音等知識是升上小學才學習,那麼幼稚園生學什麼?老師會預備一些體驗活動,內容安排上相對自由,如Ada曾向學生介紹中式婚禮服,讓學生穿上紅色旗袍及黑色中山裝,再介紹中國的婚禮。不過他們大多也是從食飯中學自理能力,從玩樂中學會知識、合作和分享。她說:「我們習慣否定孩子的說話,認為事情不可能發生便終止對話,其實你不需要刻意去做,由他們的好奇心成為學習的動力,反而學會更多。」

想進一步了解德國幼稚園的學習模式與香港有何不同,請看香港vs德國幼兒教育篇

德國教育重視個人成長;香港以入大學搵好工為目標,不只是學生,老師亦成為制度的犧牲品。
她從事教師工作是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但亦明白制度會影響老師的工作,所以曾掙扎應否投入教師行列。

為何在港教書時熱情減退?

Ada由中學教師成為幼稚園老師,對她來說也是始料不及。她到德國後上德語課,在尋找工作時不禁想想,應否再次投身教育界,那時在香港被磨滅的意志,卻在德國幼稚園尋回,她笑着說「做一、兩個月後便不再想轉工了」,那麼在香港教書時發生什麼事?

她喜歡與年青人談話,也喜歡教書,因此在大學畢業後,報讀香港大學的教育文憑,在正式上課當天,導師說當日有169人面試,只有16人成功,她是其中一位。此刻,她想起了當時面試時對答,那時她在中學及大學畢業的成績並非特別出眾,於是她在考官前表示,「成績不太好,才會明白學生為何會掙扎,我曾經試過A-Level差,現在都大學畢業,我想學生知道,人生不一定一帆風順。」考官問:「你認為自己做教師5年後會變成怎樣?」當時,Ada曾到學校實習或作課後補課,對教師的情況也略知一二,明白背後的辛酸。她說:

5年之後,如果我仲教緊,一係我不喜歡自己,一係校長不喜歡我。
經歷過德國幼兒教育的體驗,Ada明白教育最重要的是用對的方法,需要與孩子溝通,相比起成績,孩子的人品、性格更重要。

何謂稱職的老師?

她此刻對我笑說,因為她不是一個聽話的老師,所以校長不會喜歡她;但如果一直要滿足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那她只會犧牲了學生,她不會喜歡這樣的自己,當時她只是有感而發,怎料在中學教了3年後這番話卻應驗。她最深的體會是批改一班中四學生的作文時,發現「Girl」一字可以出現四五個串法,她希望在課堂上替他們先打好基礎,可是又要應付學校本身定好的教學進度,就算知道學生能力不足,也只好硬着來。老師教得吃力,學生也追得辛苦,甚至因此而失去動力。她說:「我喜歡教書,但要Fit in個制度,有很多掣肘,但學生的程度不夠,我覺得反而浪費了他們的時間。」她有時覺得是累了學生,因為明明知道學生基礎不足,但當時只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斷在上面累積新知識。她說學校給你任務,你做不了,你便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但在另一角度來看,沒有以學生的能力而因材施教,也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她喜歡教,也喜歡學生,但當時並不快樂。

外國月光是否特別圓?

有不少香港家長也羨慕外國的教育,是否外國的月光是否特別圓?她對我說:「也許大家認為德國的月光特別圓,是因為德國孩子有時間抬頭看月光。」

 

做父母唔易,在漫長的育兒道路上大家都會有不同的經歷,如果你有故事想跟我們分享,請把你想分享的內容及聯絡方法傳至parenting@hk0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