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設立永愛堂全賴有心人付出 失胎媽媽終見證胎兒入土為安

撰文:螢火蟲
出版:更新:

最近幾年多個流產胎殯葬設施相繼落成。今年9月香港首個流產胎火化設施「永愛堂」正式啟用,為失胎家屬提供多一個途徑妥善處理胎兒遺體,讓流產胎不再被視為醫療廢物,可以入土為安,圓了家屬的心願。這些轉變的背後原來是因一群有心人竭力爭取,希望流產胎能有尊嚴地離開,不被當作醫療廢物處理。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高級總監(墳場及火葬場)接受01親子訪問,分享永愛堂的設立緣由以及當中的深刻故事。
(此為永愛堂專題報導三之一)

夫妻未能領回流產胎引社會關注

根據香港婦產科學院的定義,「非活產嬰兒」是指懷孕周數達24周或以上出生而未有生命跡象的嬰兒;如懷孕周數不詳,則定義為出生時體重逾500克而未有生命跡象的嬰兒。根據《生死登記條例》(第174章)第18條,醫生可為「非活產嬰兒」簽發「嬰兒非活產證明書」(表格13)。然而,流產胎並不符合「人類遺骸」/「非活產嬰兒」的定義,未能符合領取死亡證、醫生證明書或火葬許可證等的相關法定文件,因此無法使用按法例提供的墳場、火葬場和骨灰龕位等服務。

基於上述的規定,2017年曾有一對夫妻未獲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准許領回其懷孕不足24周的流產胎,以致未能安排其流產胎火化或安葬。後來事件被媒體廣泛報導,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最終該父母與醫管局經多次商議和協調後,終於獲批准領回流產胎。其後在食環署協調下,夫妻最终將胎兒遺體安放在流產胎專用墓園「天使花園」內。這次事件令大眾更加關注處理流產胎的政策。

近年政府回應各界關注,設立了流產胎殯葬設施,流產胎終於有一席安息地。(鄭子峰攝)

關注組堅持不懈倡改善政策

2017年中有民眾於社交平台創立「小BB安息關注組」,關注未達24周的流產胎。他們反對將流產胎當作醫療廢物處理,因此積極倡議及游說不同界別人士,最後得到逾萬人支持並聯署去信政府,要求改善流產胎處理方法。其後他們亦多次向各政府部門寄出意見書,更約見議員及向不同傳媒投稿表達意見。前行政長官於2018年施政報告中承諾會研究如何整全地改善有關安排及提供相關設施。

修訂政策 設立安放和火化設施

前行政長官2018施政報告表示,對於流產胎的父母,政府充份明白他們在安排妥善火葬或土葬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困難而產生憂慮和不安。就此,食環署已實施多項行政措施便利流產胎的處理,並一直積極研究如何整全地改善有關安排,包括提供流產胎的安放及火化設施。

後來食環署於2019年設立了首個流產胎安放設施「永愛園」,供市民安放未滿24周的離世胎兒。同時政府亦接受「小BB安息關注組」及立法會議員的倡議,設立流產胎火化設施,讓父母能透過不同方式處置及哀悼逝世胎兒。期間食環署向關注組收集意見,最後將流產胎火化設施命名為「永愛堂」,「永愛」代表了父母、政府及社會對胎兒的永遠懷念和關懷。全港首個流產胎火化設施「永愛堂」亦於今年9月正式啟用,提供免費流產胎火化服務。

現時除了父母有權領回流產胎並自行決定如何處理遺體之外,醫院或醫療機構也可以使用永愛堂的流產胎火化服務,處理未被領回的流產胎。醫療機構可申請運送流產胎至永愛堂,並由工作人員進行批次火化及撒放骨灰於設施內的專用花園。梁科文亦表示,永愛堂能提供全港的流產胎火化服務。

+1

媽媽盼為流產胎尋安息地 終釋懷走出傷痛

訪問期間梁科文分享了一則深刻故事。自今年中開始,有位失胎媽媽希望能好好替胎兒處理後事並作最後道別。她一直跟進永愛堂的情況,並在設施落成後,第一時間為胎兒申請火化服務。近日她終於如願,能火化並妥善安放逝去的小生命,讓胎兒入土為安。流產胎殯葬設施能助家屬安撫傷痛,他們與小生命好好道別後,終於能解開心結,好好釋懷療傷,盡快走出傷痛。

「想不到永愛堂啟用後,設施及服務得到社會各界正面迴響及肯定。我們的團隊明白到用心為市民服務,未必會得到市民即時的讚賞。但只要能易地而處,多理解家屬的感受和想法,改善服務及設施,就能真正做到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食物環境衞生署高級總監(墳場及火葬場)梁科文

點擊即睇「新手爸媽懷孕育兒手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