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力催促孩子 成績仍不及人家?學霸叻不僅在勤力 更懂時間管理

撰文:CC爸媽
出版:更新:

女兒CC昨天放學回家,她跟我分享學校的新鮮事兒。説起她們以前總一起玩的一個夥伴,這兩天課間休息也不出去玩了,用CC的話形容就是「就打開練習冊在那愣愣的坐着」。幾個小朋友不明所以,刨根問底這才知道:原來媽媽覺得她之前成績退步了,寒假就一直在督促她再勤奮一點、努力一點。開學後還安排了很多額外的習題,更是下了「死」命令:好好學習,別總想着玩!課間沒事兒就做「媽媽牌作業」。CC説:「我拉着她跟我們去跳繩兒,她都可沒精神呢~」...聽得我內心五味雜陳。

在家長看來,勤奮、努力、刻苦、用功……這些詞兒自古以來就帶着「光環」。如果能加諸到孩子身上,那更是天大的幸事。於是乎:

你只有現在非常努力,將來才有可能毫不費力!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成績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

各種催谷孩子的雞湯層出不窮。很能理解大家因為擔心孩子成績,而不斷督促他們學習的心理。可是轉念想一想,這種不知疲倦的、陀螺一樣的、毫無自由空間的「勤奮」、「努力」,真的絕對到有益無害嗎?

相關文章:兒子沉迷打機 父母休學讓他每天強制玩16小時 3日後見驚人成效

+9

1

逼孩子過度勤奮,不見得是件好事► 過度勤奮,孩子的學習效率可能更低

從小到大,我相信每個人在班上都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同學:他看上去非常努力,從不懈怠,但每次考試成績,卻並不盡如人意。問題出在哪?原因之一就是過度的勤奮造成大腦的過度使用,反而帶來了一種低效的學習成果。有一項來自牛津大學研究人員Paul Kelley和英國薩里商學院共同完成的實驗。

他們將600名學生分為三組測試不同學習方式帶來的效果。

在學習材料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第一組學生連續學習一個小時,且採用傳統的參與學術講座的形式;第二組是進行一個小時的自學;第三組則採用「間歇式學習法」。甚麼意思呢,就是這1小時的時間,每學習一段時間,就休息10分鐘。這10分鐘休息,學生們可以去做除學習外的任何事情,來進行放鬆。

一周之後,實驗結果表明:在知識獲取這個層面,使用「間歇式學習法」的學生比傳統學習法的學生多記住了20%的知識,比自學的學生多記住了23%的知識。你們看,勞逸結合才能讓大腦運行的效率更高,獲取知識的能力更強。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如果只「勞」不「逸」,不僅勞作起來越來越慢,也總會有累垮的那一天。

過度勤奮的孩子,容易在失敗時內歸因

心理學家海德曾經提出過一個「歸因思想」。人們的行為歸因分為內歸因和外歸因兩種。內歸因是,發生某件事時,認為原因是自身所具有的,比如人格、情緒、心境、動機、能力、努力等。相反,外歸因就是,事情發生時,認為原因是自身以外的因素,影響了行為表現,包括環境條件、情境特徵、他人的影響等。

而過度勤奮的孩子,就有可能表現出這樣的特徵:他們會在失敗時,內歸因;在成功時,外歸因。簡而言之就是:失敗時,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可能是我不夠努力、太笨了、我能力不行...而在取得成績時,認為是環境造就的,比如這次卷子太簡單了、我運氣好、老師照顧我等等。

乍一聽可能沒甚麼,但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類孩子,他永遠保持着悲觀消極的態度,哪怕取得成就也無法對自己滿意,開心不起來。如此時時刻刻緊繃的狀態,長期下去,難保不出現心理問題。

容易讓孩子變成「偽勤奮」

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我們不斷要求孩子「勤奮」,卻讓這種「勤奮」流於了表面。每天背50個單詞,就是勤奮了嗎?孩子到底掌沒掌握這些單詞的含義、拼讀方法……刷了無數張卷子,就是努力了嗎?那些曾經錯過的題,到底有沒有歸納總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沒有,那這就是一種「偽」勤奮。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看似沒有停下來,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一直沒得到解決。真正的學霸,都是「懶的」,懶的搞題海戰術,而是想辦法在有效的刷題中,總結解題套路!

相關文章:還在催谷孩子上興趣班? 網民熱議10大最沒用才藝彈琴畫畫皆上榜

+28

2

新學期,父母不要再逼孩子「勤奮」《異類》這本書裏有一個「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很多人將其奉為金科玉律,覺得:只要我付出一萬個小時的努力堅持,就有可能成為天才。可現實呢?天才還是少數,超過90%的人一直很努力卻看不到有任何效果,最終「泯然眾人矣」。問題究竟在哪?

私以為,「勤奮」、「努力」從來沒有錯,錯的是我們頭腦一熱、不問世事,只管埋頭苦幹的方式。真想通過「勤奮」改善孩子的成績,我們至少應該把握好這些原則:勤奮拼的不是「持久戰」,而是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

瞭解的越多,就越會發現,學霸和普通學生的差距,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時間管理的能力。優秀的學生總能通過合理的安排,實現效率的最大化。關於時間管理,老朋友應該不陌生。我一向強調,小學階段,最應該養成的學習習慣、最應該培養的能力之一,就是管理時間的能力。當孩子學習習慣好了,規劃時間的能力上來了,你就會發現:不用連續性的付出,孩子學習的成效也會有一個明顯提升。這也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勞逸結合」中,關於「勞」應該明確的一個原則。

► 增加生活的活力要笑,減少心裏壓力要哭

1. 要允許孩子有「無用」的愛好

聽過這樣一句話,説這一屆孩子,能享受到的最大奢侈莫過於「愛好自由」。在父母眼裏,有用才是衡量愛好好壞的唯一標準,如果和學習、特長無關,都應該被摒棄。但實際上,愛好從來不應該用「有用」、「無用」來區分,而是應該看孩子到底喜不喜歡。在我看來,孩子喜歡就等同於獲得快樂,哪怕這個愛好「無用」。也許它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中的任何問題,但是卻能讓孩子在疲憊之餘為自己充充電、能獲得充實的精神狀態,能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才是最寶貴的東西。CC寒假前期在姥姥家,培養起了一個撿石頭的愛好。

這總是典型的無用了吧,起初我也是有點困擾:又沉又髒,撿它幹啥?但後來看到她認認真真蹲在那裏研究、比較,一會兒興奮的拿給我看,一會兒跑去跟弟弟DD「炫耀」的樣子,我一下「醒悟」了:這種最簡單原始的快樂,怕是別的都給不了的。這一刻她一定是最放鬆的,狀態也是最積極的。只要精氣神兒是充實、飽滿的,又何必擔心其他呢?

2. 要適當的「讓」孩子哭

小標題似乎有點「反人類」,作為家長,最怕的就是孩子哭了,怎麼還要自討苦吃,故意「讓」他們哭呢?其實啊,大家不知道的是,眼淚是調節神經遞質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尤其是動情時刻流出的眼淚,能很大程度緩解壓力,讓交感神經得到休息、使大腦放鬆。有沒有發現,看完一部動人的電影,哭過之後,整個人會輕鬆很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現在我也會有意無意的引導CC看一些感人的作品:電影啊,比如最近上映的電影《深海》;包括繪本故事、動畫片、紀錄片等等。並非是要硬性「感人」,小朋友們的淚點奇奇怪怪,很多温情治癒的作品都能讓孩子流淚。重要的是,孩子平日裏所積累的那種緊張、不安焦慮都能在哭泣時得到釋放。

拉低信息差,利用好教育資源

前兩天,我還跟大家聊,在學習這件事上,如果孩子需要的是努力的話,那麼父母能做的,就是打破信息差。

接觸的家庭越多,我越發現:很多孩子之所以能成為「學霸」,能一路順利考取名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家長掌握了很多在教育方面的一手信息。宏觀上各種升學途徑和政策、優質的教育資源,細節上可利用的教輔資料、解題方法,全通路掌握。如此,孩子怎能不走「捷徑」?

就像前兩天我説的,科技特長生原本是容易彎道超車的一個特招路線。如果孩子本身就對科技感興趣,而父母並沒有掌握這層信息呢?豈不是白白錯失一個機會。孩子不會規劃自己的教育路線,這是我們父母的功課。但如果我們規劃失誤,那為此買單的就是孩子自己了。有時候努力的方向,會大於努力的程度。父母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去發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縮短我們的信息差。我們視頻號開通啦,只想看「濃縮精華」的,來找我們玩吧!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延伸閱讀,更多教育子女建議】‍‍

「3句話」千萬別說!日本媽媽分享養育秘訣 教出子女都是高材生

+6

一怒便喊「我數3聲、哭甚麼哭」?20句說話對孩子傷害比你想的深

+23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