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腦傷20年來無法說話行走 媽媽不放棄 更因他積極創業做慈善

撰文:馬來西亞東方網
出版:更新:

「很多人放棄是因爲看不見希望,但我的孩子是有希望的,所以我從來沒想放棄!」訪問之前與居住馬來西亞的張翠芸通電話時,感覺她是一位爽朗、堅毅的母親,從孩子患病的打擊裏走出來後,便慢慢改變心態,積極應對。

張翠芸的大兒子黃寬宥今年20歲,是CFC症候群(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患者。患病至今,無法行動,也沒有語言能力。張翠芸每日都會把他放到在兒童推車上,帶來自家的烘焙店裏,偶爾會有客戶看見,與之互動,他也會用笑容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兒子患罕見病難自處,張翠芸曾經歷身心俱疲的困境,不過及後已懂得積極面對!(按圖了解)

+5

黃寬宥是36周出生的早產兒,出世後一切正常,很快就出院了。然而,在孩子2個月大的時候便開始出現嘔吐現象,所有喝進去的奶都被吐出來。到了4、5個月大的時候,孩子也不會翻身,無法挺起身體抬頭。由於無法正常進食,孩子在4個月大的時候只有4.5公斤,成長緩慢。

「我曾經問醫生:『他長得大嗎?』醫生也不知道,因為這樣的個案不多,全球可能也只有大約300人罹患這個病。」張翠芸無奈道,孩子一年長不到1公斤,即便3歲的時候看起來也像個寶寶,現在的高度大概只有7、8歲孩童的高度,體重也僅有18公斤。

對於第一次當母親的她來說,當時的一切看起來都不太對勁,於是在孩子5個月大的時候去做檢查,卻被醫生告知是腦傷,且很大幾率無法行走。「這對我來説,簡直就是晴天霹靂。我一直問自己是否聽錯了。」她直言自己的體質不易懷孕,期盼了6年後迎來的第一個孩子,竟然是腦傷兒,對她打擊甚大。

孩子10個月大因嘔吐問題入院求醫,這才做了一項相關檢查,發現孩子胃酸倒流嚴重,導致24小時内出現88次。基於症狀與努南氏綜合症(Noonan Syndrome)相似,初步診斷孩子患上這個病。「當時沒有做任何基因檢測,後來有嘗試了幾次基因測試,但一次得不到結果,一次因某些失誤沒有成功將樣本送到國外檢測。」直到孩子17歲,再嘗試做基因檢測時,才真正診斷為CFC症候群患者。

相關文章:歲半女孩患脊椎性肌萎縮症 藥物索價千五萬 靠眾籌終獲治療機會

+6

一度想結束生命 一通電話喚醒了她

「那短時間是最艱難的,每天要面對他,重複做一樣的事,還要調節自己的情緒,感覺像被判了無期徒刑。」孩子確診努南氏綜合症后,張翠芸便辭去工作,全職照顧孩子。「他有觸覺過敏,手無法打開,不能自己拿着奶瓶喝奶。」診斷後,夫妻倆就為孩子進行各種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才學會自己喝奶、抬頭、挺身等。

孩子對聲音非常敏感,猶如自閉症孩子的症狀。從馬桶的冲水聲、吸塵機、攪拌機到説話的聲音對孩子來説都是一種折磨。「他不懂得用語言來表達,所以會打自己的頭來發泄,就連在遠處還沒到的車聲,他都聽得見。」因着孩子的特殊情況,夫妻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到咖啡店用餐。

「我和先生曾有8年多每天都是不夠睡的,直到醫生叫我們給他吃藥,我們才能睡個好覺。」因病症的緣故,孩子的睡眠時間非常短,每天只睡45分鐘至3小時左右,夫妻倆經常剛睡下,孩子就醒了,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熬夜照顧孩子。

面對孩子無止儘的重複性問題,她曾無助得每天偷偷哭泣,卻不敢讓先生知道。外出他人的異樣眼光,讓她感到很不舒服。加上身邊親友中無人面對同樣的問題,彷徨、無助卻又不知可向誰求助和分享的情況下,她選擇封閉自己。

「後來是哥哥的電話敲醒了我,我告訴自己一定要站起來,面對這個生命的挑戰。如果因爲我繼續自暴自棄,讓孩子變成自閉,那孩子真的很可憐。」她笑説,當時對特殊孩童情況不瞭解,並不知曉孩子已經有自閉症的徵兆,但就因為這番話刺激了她重新振作。

相關文章:一雙兒女癱瘓尋無病因 父母不放棄協助復健 終達成同枱吃飯心願

+9

孩子是她助人的起源

因着孩子的情況,她開始大量閲讀特殊兒相關書籍,並且提議教會為特殊兒群體辦「寶貝班」。張翠芸在台灣看見特殊兒童一個個走入「寶貝班」,心裏特別感動,認為馬來西亞孩子也應該有類似的聚會。「寶貝班」是為家長和孩子而設,為家長們創造每月一次的「放風」機會,孩子們也有自己的聚會時間。在這2小時内,家長們得以上不同的相關講座,並且與其他家長交流,而孩子們則在受過培訓的教會義工帶領下,唱歌、做手工、講故事等。

從寶貝班開始,張翠芸也開始全馬跑透透,到各地做醒覺活動,也辦戶外活動,讓更多特殊兒童和家長可以有外出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藉助大自然來幫助特殊兒童提升聽力、平衡力的發展。「我們也辦過親子尋寶樂,把特殊家庭與平常家庭組成一組,兩家合力完成比賽,讓大家可以玩在一起。」

「因為他,我開寶貝班;因為他,我開這家烘焙店。他的存在其實是在『助扶』(祝福)他人的。」張翠芸直言,很多家庭不敢讓人知家有特殊兒,但她認為能看見別人的不足,才能看見自己有多「足」。疫情後,她開設了一家烘焙店,作爲為往後她與先生退休後的收入來源。「要照顧生病的孩子,開銷很大,加上我和先生年紀都大了,老二還很小,需要為未來的收入做打算。」

她每天帶着大兒子一起到店裏,客戶一般在看見孩子後,會與孩子互動,再與她交流。「這樣他們對特殊兒童才會有更深的瞭解。瞭解才能守護,這樣才能讓社區一起來守護這些孩子。」

相關文章:女兒如天使般漂亮竟卻身患罕見病 6歲時被針拮哭了她媽媽也笑了

+15

不放棄就有希望

「家長不可以放棄,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他可以走多遠。」張翠芸認為,醫生說的不過是診斷,但家長還是要做他們能力範圍内所能做的事。孩子在各種治療下,情況越來越良好,能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騎脚車動作(復建),也學會在游泳圈的輔助下游泳。「CFC症候群有學習障礙,剛開始要理解如何做到那個動作,對他來説會有點困難,但只要他領悟了如何做到,他就能自己動了。」

詢及20年漫長的照護之路,是否曾想過要放棄時,張翠芸瞬間紅了眼眶說:「沒有辦法為他(孩子)承擔這些事,是我最心痛的事,所以這些年來,我們力求給他最好的。他缺的東西很多,唯一的依靠是父母,唯一擁有的是父母的愛。」她曾經問過先生類似的問題,但先生的答案是:「有他,我們家才完整。」

一路走來,兩人一次次地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各種問題,也一次次地陪伴孩子尋找應對方式,從不怠惰。不過,張翠芸提醒家長們在為孩子付出的同時,偶爾也必須停下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我先生在孩子10歲的時候,曾經中風。家長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否則就會出現孩子和自己都有狀況的情形了。」

惟CFC症候群的其中一個症狀是癲癇,而睡眠不足更容易導致癲癇發作。雖然醫院會給予控制癲癇的藥,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就需要不斷更換其他的藥物。原本情況尚算良好的黃寬宥在2年前忽然癲癇發作,在加護病房待了一段時間,微薄的行動能力也因此衰退消失,而原本就存在的吞嚥問題則因搶救時插喉管而傷及喉嚨,無法再吞嚥,只能在腹部開啓胃術管(Gastrostomy tube),直接從胃部注入牛奶。

「在加護病房時,醫生已經叫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現在,他隨時會離開。」如今,張翠芸能做的也只是順其自然,孩子現在睡的時間比醒的時間長,她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只盼望孩子可以不再痛苦。

【延伸閱讀,更多照顧病童故事】

父女同患罕見疾病 影響身高、心臟 爸爸手術成功卻捱不過另一關

+2

慈父|爸爸狂奔半小時 迷路又趕急 只為讓患癌女兒吃剛出爐蛋糕

+9

延伸閱讀:

【罕見疾病系列】13歲才確診威廉綜合症 母親努力摸索助孩子成長

【抗癌勇士】抗癌14年終「治癒」 張滎軒:學會化整為零 醫人醫心醫病

【本文獲「馬來西亞東方網」授權轉載,原文:【罕見疾病系列】照料CFC症候群孩子20年 張翠芸:從來沒想放棄,他的存在是在「助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