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得沒禮貌?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 2種家庭最易養出冷漠小孩

撰文:CC爸媽
出版:更新:

説實話,我平常也算是5G衝浪選手了。但其實,有一點看不懂現在網絡上的某些評論。

比如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詞條,大一開學跟父母説好每個月2000錢的生活費變1500了,問大家1500的生活費在大學夠不夠花。看問題,倒沒覺得有啥。生活費這件事,要綜合考慮家庭情況、大學所在城市物價水平,以及自身的消費習慣,總的來説,豐儉由人。

但評論區,我就看不懂了。

有人説自己18年上大學1500就已經不夠花了;有人指責既然給不了2000的生活費,當初就別答應啊;有一位網民試圖替父母解釋:可能是家庭條件一般,父母發現2000負擔太重,就給1500了,還指出大學可以勤工儉學,父母供上大學已屬不易,要理解。

然後,有些人就坐不住了,不斷diss這位網友:

.「1500的生活費都拿不出來,當初就不要生」
.「怎麼給了1500,就要孩子感恩戴德的?」

等等……

做為父母,看完心裏怪怪的。我對孩子沒甚麼要求可以,無條件養育可以,我們也一直提倡這樣。但這反過來成為道德綁架父母的理由,就有點不講武德了。

還有很多年輕人,自己工作後入不敷出,時常找家裏人接濟,但還會對父母的出手不夠「大氣」而心生怨言。

.「誰困難的時候不是找家裏人」
.「每月要幾百塊錢都不願意給,還問我為甚麼不願意回家?」

總之,看完你會有一種深深地無力感,尤其是代入到自家孩子後,忍不住後背發涼,我們費盡心力養大的孩子,最後怎會如此冷漠?深究根源,如果養育初心沒出問題,那便是養育方式出了問題!‍

相關文章:你也是這樣?網民列典型亞洲父母4大特徵 家長睇到有共鳴又心虛

+11

有兩種家庭,最容易養出冷漠的孩子。

1. 父母下意識背鍋

相對於以前強勢的父母,現在的父母都很講道理,凡事尊重孩子的意見,在愛與寬容中,就容易過了度。

我有一個朋友,她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就總是下意識替孩子背鍋。比如,孩子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還沒哭,她就搶着説「都怪媽媽沒有牽着你的手」;孩子倒水不小心打碎了水杯,她也會下意識地道歉「對不起寶寶,都怪媽媽剛才做飯,沒過來幫助你」;孩子早上醒來看見周圍沒人而大哭,她會跑過來説「對不起寶寶,媽媽去忙了,沒陪在你身邊讓你害怕了」……

就這樣,從孩子出生説到孩子4歲。

結果,孩子現在的口頭禪就是「都怪你」、「都是你的錯」、「你為甚麼不來幫我」?當初,明明你只是為了安慰他、給他個台階下,顯示自己的溫柔體貼,但孩子卻全當真了。

多少新手父母都走過這個彎路?

一來,總是覺得孩子小,承受能力弱,碰到事、遇到挫折,怕他有心理負擔。

二來,親媽光環總是讓我們忍不住自我情緒勒索,覺得自己還能做的更多,一出問題,就先檢討自己做的還不夠。

如果你總是替孩子攬責任,久而久之,他自然而然就認為,你的所做所為,本就是你應該做的——「你就是應該給我做飯、洗衣服,就應該給我錢,替我收拾爛攤子」。自然,他不會在你付出的時候感恩,只會在你做不到時冷漠指責。

小時候,怪你走路沒牽好他;上學後,落東西怪你沒提醒他;畢業後,錢不夠花,怪你工資太低,自己不是富二代;找不到好工作,都怪你老實本分,沒有人脈;娶不到媳婦,怪你買不了一線城市的婚房,拿不出高額的彩禮。

總之,我出現的狀況,我所遭遇的困難,都是因為你,因為周圍其他人,因為社會,因為這個世界,反正不是因為我。

所以啊,我們可以對孩子好一點、更好一點,可以包容他的行為,可以無限共情他的感受,但需要他分擔的義務、需要他承擔的責任,堅決不能背鍋。

.「摔倒了很疼吧,來,媽媽給你吹吹」。而不是「都是媽媽不好」。
.水杯打碎了沒關係,你沒受傷就好。下次我們拿這種易碎的杯子啊、碗啊,小心一點就好了」。而不是「都是我疏忽,我應該給你準備耐摔的」。

犯錯不可怕,但不可逃避責任。只有一個責任意識強的孩子,才能真正地換位思考他人的不易和辛苦。

相關文章:孩子每天爭執不停 媽媽自創雪條棍獎罰法 手足不和次數立即大減

+8

2. 充滿控制慾的家庭

家長的控制慾究竟有多可怕呢?

前兩個月,寧波有一位媽媽去寵物店退一隻貓,那是前一天丈夫買給女兒的禮物。但寵物和一般商品不一樣,若無健康問題,是不予退換的。所以,店家拒絕了這位媽媽退貓的請求。結果,誰也沒意料到的是,這位媽媽當場就將貓摔死了。

看到這一幕,周圍的人全都震驚了。

覺得她太殘忍了,還是當着丈夫和女兒的面。

但很多人只是看到了這位媽媽行為上的殘忍,覺得她是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因為被店家拒絕退貓而發瘋。而這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家庭中極致的控制慾。因為,就算退不了、養不了,她可以送人或是低價轉賣,總會有解決辦法的。為甚麼她非要把貓當眾摔死呢?

其實,本質是在宣誓家庭的絕對話語權。

這隻可憐的貓是其丈夫作為送孩子的禮物買的,但很顯然,這個決定她是不同意的。好傢伙,明知道我不同意,你們還非得買,這不是赤裸裸地對我權威的挑戰嗎?所以,我今天就要給你們點顏色瞧瞧,看看這個家到底誰説了算!

控制慾這個東西,其實是很隱性的,我們都不願承認自己有這麼恐怖的控制慾。但細想想,即便是看似民主的商議背後,暗含的也是隱隱的控制慾:

問孩子作業打算甚麼時候寫,讓他自己看着安排:

.「我準備先玩會兒,然後今天再寫完……。」
.「你先寫完了再玩多踏實!」

問孩子周末甚麼計劃,聽他的:

.「我想看個電影,然後……」
.「大周末的不去户外活動活動養養眼,還要窩在家裏看電視嗎?」

所謂的民主,也只是你自己認為的相對民主,孩子的願望實現的前提,是必須在你的允許清單裏才可以。這背後隱藏的邏輯,不就是「我是對的,你必須聽我的」?雖然沒有摔貓媽媽那般歇斯底里,但這背後説一不二的絕對控制慾卻是如出一轍。

我們也當過孩子,那些跟父母漸行漸遠的距離,對他們越來越冷漠的態度,不就是這些小事中積攢起來的。我知道承認並且改變這一點很難,但如果我們時時帶着察覺去養育,這是可以改變的。

因為我本身的性格也是執拗且強勢的,這個暑假,跟女兒CC親密接觸,就沒少被「窒」,幾乎都是這類問題。

CC總會説:

.「不同意,你為甚麼還讓我自己定?」
.「不信我,還問我意見幹甚麼?」
.「算了,不説了,説了你也不同意。」

每每這些信號出現的時候,我就會很警惕。現在她至少還願意頂嘴和抗議,如果繼續無視,那必然是無聲的冷漠和刻意的遠離。所以,我常會覆盤和反思,我的問題在哪?孩子的問題在哪?

很多時候,問題其實就出在「既要……又要……」,我既想給她自由,又想她聽我的。後來的解決方式也簡單:

認為不是大問題的,就真的放手吧。覺得是大問題的,提前約定約束範圍。比如暑期作業,我們不是按「周計劃」來嘛?

一開始我大撒把,説三年級了,嘗試下完全自我管理吧,先試2周。結果前2周,就每天懶懶散散,我催,她就用上面類似的話回應我。當然,也有好多次趕到半夜12點的時候。後來我勸自己,算了,不管了,2周的試錯成本真的試不起嗎?

試得起的。

既然答應了,這2周就這樣,好賴,看着結果再説。結果周末驗收,2周都沒按她計劃完成。可見,現在不是完全放手的時機,CC也覺得單靠自己,不太行。於是我們第三周,我就約束範圍了。哪些我規定的,是當天必須完成的,剩下的她自己安排。

2周後很順利,因為我要求的都是作文、卷子這種重頭作業,雖然做的時候覺得費勁,但一旦完成,整周都輕鬆,剩下的數學口算、英語打卡都很簡單。

CC心服口服,也領會到些精髓,第二個月開始,又提出不用我管了。現在暑假結束,暑期作業她基本自理,馬馬虎虎基本完成。完美嗎?肯定不如我手把手規劃和指導完美。但是,這樣對她的獨立能力,我們的親子關係,都大有裨益。

控制慾本身也不是洪水猛獸,我也不信絕對地放養就是好事,但怎麼使用、怎麼把握度,是父母永恆的修行。

一個充滿控制慾的家庭,是很讓人窒息的。孩子的內心一定是不服氣,甚至是心懷怨恨的。當一個孩子被否定太多,無視太多了,骨子裏就會留下自卑的底色,為了迴避這種痛苦,他們會潛意識遠離和冷漠。

高爾基説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孩子、怎麼保持和諧的親子關係,卻是一門藝術」。

要我説,這不是藝術,簡直是門高深的技術!一起加油吧,姐妹們!‍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延伸閱讀,更多教育子女建議】

女兒偷拿較剪剪了個新髮型 媽媽當下沒責罵 引來網民正反論戰

+14

向孩子坦白感受也不壞!女孩決定最後一次埋身吃奶 媽媽不捨哭泣

+8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