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越安慰孩子他們卻越崩潰?不是他們硬頸難教 而是你說錯了話

撰文:CC爸媽
出版:更新:

辦公室的媽媽們都在打趣兒説,近期狀態總結如下:
如果説怎麼催都不寫的作業是抗在我們左肩的一副重擔,那他們動不動就爆發的情緒絕對就是壓在右肩的一座大山。
嗯,孩子你人還怪好嘞,知道讓老媽保持平衡是吧。

作業也就不説了,可以説是早有預見。但為甚麼一到假期,脾氣還這麼暴躁呢呢?

今天跟哥哥姐姐小朋友鬧個矛盾,難過一上午;明天玩具玩到一半遇到個難關,生氣半天;後天就抱怨這個作業太多,那個興趣班太累,崩潰大哭...

我們也不是不允許他們有情緒,但關鍵是,耐着性子哄半天,安慰的話説了一車皮,結果反而哭得更厲害了!怎麼,就純粹是讓爸媽來渡劫的嗎?

嗐,吐槽歸吐槽,正事我們還是得幹。

到底是為甚麼,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越是安慰,他越是崩潰?

相關文章:孩子狂喊叫他「冷靜別哭」傷害雙倍上!這5話倒能讓他們逐漸平靜

+21

01

閨蜜前兩天跟我分享了件事,我覺得很典型,也分享給大家。

她帶孩子去水樂園玩,由於防曬沒做到位,孩子的背曬傷了,碰一下就很疼的那種。傍晚的時候下樓跟小夥伴玩,對方不知道啊,嬉鬧間一巴掌拍在了他的背上。結果孩子一下子就崩潰了,當場痛哭:你為甚麼要打我!我的背很疼!

遊戲也不玩了,跑去跟媽媽訴苦:都怪小睿,他打了我的後背,他太討厭了,我再也不跟他玩了,嗚嗚嗚嗚~

那位媽媽聽完,立馬「安慰」到:「小睿不知道你的背曬傷了呀,人家也不是故意的,你又沒提前説對不對?你可是很堅強的,上次你忘了?摔到了台階上都沒哭,這點疼算甚麼呀。」

好啦,媽媽給擦擦眼淚,這事兒咱翻篇了啊~結果你猜怎麼着?孩子哇的一下哭得更大聲了。媽媽頭大時刻——你越哄,她哭得越大聲。

安慰的本質是甚麼?其實就是一種情感上的支持。就是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是跟他站在一起的,是和他一起對抗情緒的。但是在朋友的處理,很典型的,她和孩子之間在對抗。

朋友講明道理——對方並不知道孩子曬傷,也給予鼓勵——稱讚他的堅強,而且語氣溫柔、態度緩和,表面上看,是在安慰孩子,但最終的目的其實只是「翻篇」——希望孩子別再哭了,別再計較了。

這一系列的操作,並沒有讓孩子覺得,你是跟我站在同一戰線,你在意我的感受。相反,他能明顯的感覺到你只是想讓他趕緊閉嘴而已。當他感覺不到被支持,那就算你説再多,也是一種無效安慰。

相關文章:孩子每天爭執不停 媽媽自創雪條棍獎罰法 手足不和次數立即大減

+8

03

這樣細想下來,我們有很多行為,其實都是無效安慰。比如放假,很多孩子都會抱怨作業太多、不想寫……這可以説是暑假最常見的一種場景了吧。

家長聽到這樣的抱怨,特別容易陷入的一個安慰誤區——比慘。「你這點作業算甚麼?我們上學的時候比你寫得可多多了,而且你現在除了學習也不幹別的啊,我們那會兒還得幫着爸媽幹活兒呢。」

我很能理解,父母之所以會這樣説,有很大程度是因為覺得這樣相似的、負面的經歷,更容易和孩子在情感上產生鏈接。畢竟「我也曾經慘過,你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聽起來就很有共情的味道。

但孩子聽到耳朵裏的卻帶着一種比較:我的煩惱還不如你的煩惱,你都覺得沒甚麼,那我又有甚麼資格難過和傾訴呢?原本人家就因為作業多鬱悶着呢,這樣的安慰無異於雪上加霜。

其實有時候代入自己一下,我們就能明白孩子的心理。

就像我跟孩子爸爸説:「我今天上班都快累死了!」你期待的可能是一個擁抱、一句辛苦了,如果對方來一句:你這算甚麼,我連做5台手術還沒説啥呢。你是不是就「不會說你就少說點。」

當然,分享自己的經歷不是不行,它原本確實是一個有效安慰的方法。但前提是要把比較踢開,真誠的分享自己的感受。

還拿作業這事兒舉例。當孩子抱怨作業太多,我們可以這樣説:

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呢,每次放假寫作業就很煩,有時候真的也寫不完,還會被你嫲嫲姥爺批評,開學前狂補……

在孩子眼裏,大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都是很厲害的人物。當他知道,原來如此強大的媽媽也曾經有過這種「窘迫」的經歷,也有做不到的時刻,反而會感覺到自己被共情。也會獲得一種想要戰勝困難的力量,甚至有可能被你的經歷吸引,讓你再多講點……你看,那情緒問題不就輕而易舉解決了?

04

鼓勵「療法」,也是一種我們常見的安慰方式。

我記得女兒CC最開始學蛙泳的時候,總是很牴觸學換氣。那一陣我送她去游泳館的路上,她都表現得抗拒。每次都要跟我「矯情」半天:「媽媽,我不想去了,不學了行不行?」

我知道她是畏難了,但我也學過蛙泳,總會下意識的接上一句:「誰學游泳都會有這個過程,你再堅持堅持,再勇敢一丟丟,肯定能學會的!」

結果也沒甚麼用,在連哄帶勸中倒是學會了,但是一副趕鴨子上架,很長一段時間,學會了也不去遊。

後來我反思,我所謂的「安慰」,總是帶着那種「我還是希望你能做到」的目的。就,我知道你難過,但你難完過,還是應該繼續努力不放棄的學!

其實你不是真的理解他,安慰的背後,還是只是想讓他完成你的期待。如果我有今年的體驗,我想當年我就不會那麼說了。

今年CC學背泳,是我完全沒有過的經驗。她開始也抱怨,老師讓練腿部動作,第一天就讓下水遊,只用腿不用手。

我聽了大吃一驚:手臂不動,躺水上只拍腿,那不沉底兒嗎?!「沉啊,所以很難啊,我嗆了好幾口,老師一直喊我們把胸挺起來,這樣就能更好的浮起來,可是挺着好累啊,我現在這心口都好疼。」

諸如此類的抱怨還有:背泳看不見前方,遊不了直線……我:啊,那不撞牆或着撞浮線嗎?因為全然不懂,我確實吃驚又心疼。

也脱口而出,「背仰泳這麼難啊,也沒那麼好嘛,再堅持兩天觀察看看,實在不喜歡,要不咱就換個自由泳」。

沒想到,當我真正接納她的時候,她反而學會了自我攻略:「也還好吧,背泳倒也不是一無是處,我還挺喜歡躺在水面上的感覺的,挺愜意的。」

第二天,「我們加一隻手部動作了,這下可太輕鬆了。」

第三天,「媽媽,我們加兩隻手動作了,背泳也太容易了。」

之後,「背泳可比蛙泳快太多、也輕鬆太多了」;「躺着泳太舒服了,還不用換氣」;「我會看頭頂的燈遊直線了。」......

我突然頓悟:孩子不想學游泳也好、不敢去主動交朋友也好,跑步跑不過別人也好…不管是哪種「暫時做不到」的情況,其實他需要的不見得是指點、教授、而只是簡單的傾聽。

05

當媽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其實也沒那麼複雜!歸根結底,也就兩類。

一類,是孩子因為自己的事情產生情緒問題。就像這次CC覺得學背泳太難了,或者是自己的玩具壞了,和好朋友鬧矛盾了等等……這種情緒和你是沒有關係的,這個時候我們只要去傾聽,讓他有一個發泄的出口,不用過多的干涉。

一旦情緒穩定了、理智回來了,孩子自然會自己重新回去面對那件事情。每個人獨立解決問題的經驗、獨立消化情緒的能力,都是這樣積累而來的。

那,如果傾聽之後,孩子依然不想繼續學、不想處理,又該怎麼安慰?我想勸你一句,放棄也是人生的一課,不如就暫且「算了」。做家長的,該有這種覺悟——有些事情,孩子有可能就是做不到。有時候「算了」也是一種安慰。

而且,算了並不代表失去,有可能是另一種得到。

當孩子知道,做不好也是被允許的,那麼他就敢於去嘗試更多的可能。至少會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更擅長的事情上啊。放棄了游泳,可能會把滾軸溜冰練得更熟練;不一定要跑得最快,可以球踢得很好~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驚喜呢?

第二類,孩子因為和你有關的事情產生了情緒。比如他想看手機你拒絕了他,他想出去玩因為你沒時間沒辦法答應他……諸如此類有需求但不被滿足的情況。

這個時候你單純的共情他、安慰他,說服他都沒有用,因為此刻他跟你是敵對狀態。你就是那個困難的製造者、阻礙者啊。此時,再怎麼安慰,也有點像鱷魚的眼淚。

那就不要想着安慰情緒了,這類問題,想平復孩子情緒,就必須給出具體的解釋——為甚麼不讓你幹,以及具體的解決方案——不幹這個,還能幹甚麼。上周末準備直播回家也沒閒着,本來把帶娃一事全權交給了C爸。

結果C爸一個看不住,DD就跑過來哐哐鑿我房門。好言好語説了好幾次都沒有用。

我直接蹲下,語氣嚴肅、眼神堅定:媽媽現在有工作要忙,不能陪你,你越這樣打擾我,我忙完的就越晚,越不能陪你!

交代完原因,講清楚道理,如果他還是不接受,那就不接受好了。哪能事事如他所願呢?我之前也説過,爸爸媽媽偶爾不想回應他;家人無法事事滿足他、時時陪伴他;大人有時候不理解他、不體諒他、不寬容他……

這些生活中正常的遺憾,孩子是可以接受,甚至必須學着接受的。當我們有餘力之後,再去通過別的活動彌補陪伴等等,孩子也是能補齊這份遺憾,消除心理芥蒂的。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延伸閱讀,更多教育子女建議】

女兒偷拿較剪剪了個新髮型 媽媽當下沒責罵 引來網民正反論戰

+14

向孩子坦白感受也不壞!女孩決定最後一次埋身吃奶 媽媽不捨哭泣

+8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