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場:「左」「右」不討好的內地高校風波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周二(17日),中國教育部批覆同意上海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章程修正案一事,在國內外輿論中蕩起一片漣漪,連日來未有平息。

很多西方媒體拿起了「放大鏡」,認為這起事件夯實了他們之前一貫對於中國的判斷;中國內地自由派心生恐慌甚至是絕望,認為這是不斷退縮的自由主義又一次受到粗暴侵害;很多左派似乎仍在觀望,有點不知所措,也有認為是操作手法出了問題,不該讓「政治正確」極端化。

其實,在此次復旦大學等高校章程修改事件之前,關於内地高校的輿論事件頻頻發生,如學術腐敗、論文造假、教師性騷擾、留學生醜聞等,似乎是時候對內地高校進行一番整治了。而此次復旦章程修改是否正是這種整治動向之下的一次用力?

章程修改5個關鍵點

通過教育部公開文件信息可見,復旦大學原章程共76條,其中42條有改動,佔比約有55%,修改幅度頗大。不過,大體也能看出一些比較清晰的方向和邏輯,值得注意之處至少有5個。

第一,明確中共「黨的領導」。這是此番章程修改裏最顯著的特點,在很多地方都有所展現。例如,在序言第三段新增「學校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章程第4條刪去「師生治學、民主管理」,增加「實行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一字出現頻率極高,貫穿章程始末。

不過,據信復旦大學的實際運作基本就是如此,此番章程修改不過是對現實的承認、規範和強化。但是很多人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即中共對高校教育的領導如果過於細緻、嚴格和直接,可能會限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成長和潛力發掘,畢竟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就包括一個相對模糊、寬泛和自由的空間。

新修訂的章程,「師生依法獨立自主開展學術研究」,「獨立」二字被刪除,只剩下「依法自主開展學術研究」。(資料圖片)

第二,去「自由主義」色彩。序言第二段刪去了「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其校歌所傳頌的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等表述,第8條將「獨立自主辦學」修改為「自主辦學」。從而減少或弱化了「自由」、「獨立」等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內容。

第三,強化中共黨紀。這主要體現在中共黨紀的強化。例如新增「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領導學校黨的紀律檢查工作,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可以預見,黨紀將成為中共對高校進行「黨的領導」的一個關鍵抓手。

第四,治理學風師德。章程第6條新增了「學校營造人心聚學的氛圍」。第37條「為人師表,愛護學生、立德樹人」部分改為「恪守師德規範,履行育人職責,為人師表,敬業愛生,引領學生健康成長」。考慮到近期多所高校爆出教師性騷擾女學生或發生不正當關係的輿論風波,以及很多高校大學生沉迷遊戲、荒廢學業的現象,此處修改確實切中時弊。

第五,實現對外籍教師和留學生的管理覆蓋。新增「外籍教師應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以及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紀律,對華友好,尊重中國的社會公德和風俗習慣,享有相應權利,履行相關義務。」另增「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外國留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外國留學生應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及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紀律,尊重中國的社會公德和風俗習慣,享有相應的權利,履行相關義務。」

復旦大學辦學理念中的「思想自由」被刪除。(資料圖片)

在此之前,復旦大學章程並無對外籍教師和留學生的規定,也就是說對這兩個群體的運作管理一直處於無章可依的狀態。很多外籍教師無心教學,留學生無心學習,對中國法律和學校制度缺乏了解和尊重,有傷中國道德習俗甚至違法行為頻頻發生。這也是內地高等院校的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不久前,武漢大學一次性清退了92名留學生。這些迹象或許說明中國教育系統正在跟進和更新對高校的外教、留學生方面的治理政策。

據悉,2012年1月1日《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正式實施。中國教育部及中央部門所屬114所高校被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裏分批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和核準工作。復旦大學在2014年11月已經有過一次修訂。此番是與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的大學章程修訂案一同獲得了教育部的核準,改動大方向大體一致,也有些微差異。或可預測,其他高校章程修改將陸續有來。

「左」「右」不討好

復旦大學章程修改在國內外都引起了不小的輿論波瀾。在復旦大學,很多學生聚集在校內餐廳高唱校歌。Twitter流傳的一些影片唱出了「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很多西方媒體加入了對該事件的報道。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多篇報道摘取了一些內地網民的說法。這種操作在西方媒體對中國事件的報道里愈來愈常見。儘管有批評認為其選擇具有意識形態傾向性,不可否認也確實是中國民意的展示。

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引用名為「一顆洋葱頭」的網民的話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無力感,但愛莫能助。」該報道還引用了離開中國到美國生活的方舟子的評論稱,「復旦大學修改章程,連口頭上的『思想自由』也不要了,變成復旦黨校。」

方舟子的這一評論或許令BBC文章編寫者頗有同感,或者認為他的用詞十分精妙傳神,以致於文章的標題《復旦等院校章程修改 大學恐變為中共「黨校」》中就直接使用了方舟子評論裏的「黨校」一詞,也與他的評論意思相近。

再如《德國之聲》的報道稱,「教育部刊發該通知後,知乎、豆瓣等中國社交網絡平台上罵聲一片。有網友指出,『學術從來都不可能獨立,思想也無法自由,地上鋪滿了政羅教網,人們戴着腳鐐,不許跳舞。』還有網民諷刺地說,以前的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民主管理也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現在不遮掩了,坦蕩蕩,非常好!』『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據查,《德國之聲》這篇報道里引述的未署名網友評論並非無中生有,第一則是來自2018年11月在美國設立的一個社區論壇「品葱」的一個名為「風舞」的帳號;第二則來自中國社區論壇知乎,相關討論內容已被刪除。另外,BBC引用的「一顆洋葱頭」也是來自「品葱」。「風舞」與「一顆洋葱頭」或許都是「品葱」的新註冊用戶,評論或點贊數量都只有個位數,而且都出現在2019年12月15日至19日之間。

BBC與《德國之聲》報道引用的美國網站「品葱」網友的評論,這種操作可能看起來有些啼笑皆非,不知能否代表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國民意。不過,中國國內輿論一向比較多元,而且受到比較嚴格的管控,不排除有中國網民前往這一美國網站發聲。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資料圖片)

在復旦大學章程修改事件被曝光後,話題熱度迅速升温,許多許多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知乎上的不滿、恐慌甚至是帶有一些絕望的言論都被刪除。微信公眾號「查下山眾」對比復旦大學新舊章程改動細節的文章《某旦章程改了啥,一目了然》一度熱傳於朋友圈,19日已被刪除。

讓很多自由派感到不滿的此次復旦大學章程修改事件,在立場偏「左」群體那邊也未得到多少認同和支持,這可能也是中國政情輿情複雜性的一處體現。

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12月18日發表微博稱,「我想提醒各地的一些幹部們,民主、自由這些詞彙都是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裏的內容。」「如果有誰覺得核心價值觀裏的某個詞刺眼,有必要在他們的日常工作中迴避,那麼我認為,一定是他們的認識出現了偏差。他們需要全面領會中央的精神,在思想上做一番檢討和校正。」「造成不要為了追求極限的『政治正確』,而客觀上引起群眾的反感,反而製造了隔閡,侵蝕了社會信心。」從胡錫進的言語來看,復旦大學章程修改事件似乎是一次「低級紅」,也即有意或無意把中共的信念和政治主張簡單化、庸俗化。那麼,這一輪大學章程修改究竟有何用意?這可能需要放在當前內地大學問題頻出的背景裏來看。

問題頻出的內地大學

近一段時間,內地高校可謂問題頻出,牽扯其中的不乏一些名校。在復旦大學章程修改事件激盪輿論之前,備受關注的是北京大學女學生包麗自殺與男友牟翰林之間的感情糾葛,同是來自北大的教授馮仁杰因與多位學生或同事有不正當關係被開除,以及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錢逢勝因性騷擾女學生被開除。

北大自殺大三女生包麗生前生活自拍照。(微博)
+2

中國教育部幾乎成為中央部委裏最受關注的部門之一。其在12月16日於新聞發布會上回應北大和上財發生的教師性騷擾學生事件稱,「針對近期發生的個別教師涉性騷擾,以及與學生髮生不正當關係等師德違規事件,教育部已指導督促涉事學校依法依規從嚴從快進行了查處。」

在上個月也發生過一起震動輿論的涉及高校學術造假的事件,即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舉報大量論文造假,教育部也作出過回應。教育部在這些新聞事件上的回應不可謂不迅速,儘管看起來都像是「馬後炮」。而復旦大學的章程修改在這兩方面都有所涉及,這或許也是其中可圈可點之處,也是進行修訂的部分原因所在。

有分析稱,近期教育界事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安全」,如食品不衛生、校園霸凌、性騷擾;二是「不公平」,如貧困兒童求學難、高校招生給權貴子弟開後門、以地域民族國籍等劃分的差異化就學模式或考試政策;三是「不良風氣」,如高校裏為師不尊、學習風氣差、學生組織官僚化。

拋開情緒來看,這次復旦大學章程修改事件其實是有一定必要性,一些修改在情理之中,比如對於外籍教授和學生的規範,再加上中國高校系統頻頻發生的各種亂象,也的確是時候進行「整頓」了。但具體到怎麼「整頓」,是不是要將「政治正確」上綱上線到這樣的地步,是不是要將「獨立」、「民主」、「自由」等詞作為眼中釘、肉中刺,恐怕這才是各方百思不得其解乃至因此輿論震盪的關鍵所在。